中国人对当今世界总体趋势的理解和阐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判断。因此,身份总是过程中的身份,具有历史性和路径依赖性,其变化和过程的取向一致。事实上,任何身份都是过程中的身份,任何身份都是被关系界定的。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能够成功地和平崛起,主要是因为它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在改变实践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转变,也实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历史性转变。......
2024-01-10
(一)国际组织的评价 国际联合组织的思想,在上次大战以前很久,即已存在。许多政治家与学者们,一方鉴于各国间战争的起伏不定,牺牲大量的财富与生命;另方又因世界交通的发达,各国之间已结成必不可少的相互依存关系,是以鼓吹国际的结合。有的主张单纯的以国际组织作为避免战争的工具。有的则更进一步,以为国际组织可以成为一世界联邦。即国际联合会成立之初,不少人士对之存莫大的热望,认为这是国际联治主义的实现;且群相庆幸战争的惨祸将因之而绝迹于人间。对十余年来的历史,特别是最近五年来的事变,又使一部分人士异常颓丧。他们眼见国际条约已大部被人撕毁,国联的《盟约》及其决议案完全不能束缚野心者侵略行为,因而谓国联已是毫无作用的废物了。
实际上,这两种评价都欠正确。首先,国联虽是各国所承认的国际组织,然并非太上政府;各国的加入与退出,仍有其绝对自由。其次,《国联盟约》所规定之各国家行动的规范,性质上固为国际最高法典。然而它却缺乏武力作为施行法律的后盾。若在寻常国家,其法令之所以能实行,因为有军警监狱等作进一步的惩戒。国联缺乏这一切,是以只能成为精神上的制裁工具。第三,虽然盟中规定有制裁办法,但此制裁的实施,并不是由于国联本身,而是要假手其他强大国家。事不干己,谁肯为人牺牲。而且国联一开始即为强国所把持,他们对于世界的统治,对弱者的压抑,早已具有默契,当然不会有“代打不平”之举。因此,过高的估价国联,是没有根据的。
然而,若完全否认国联的作用,也是错误。国联虽不能实际上有所作为,但总不失为一正义的机关。他将违约国之不合理的行为,向全世界的人们宣布,犹有其精神上的作用。我们只见到国联不能制止侵略国的暴行,试想,假如没有国联,则野心者的面目将更狰狞可怖。何况,在国际和平事业中,国联实有了不少的成就。是以,公正的说来,国联不是国际的太上政府,不能以超过他实力以上的事件来企望它;但国联是世界和平的惟一机构,假如会员国能和衷共济,则将大有造福于人类。
(二)要努力自强方能运用国联 吾国为国联创始会员之一。自国联成立以来,即与之保持密切的关系,确守一切国际义务,吾国实无负于国联。自九一八以来,强邻的侵略纷至沓来,国联未能丝毫挽救吾国之恶运,这亦为尽人周知的事实。然而,这里的责任却不应完全推在国联身上。吾国人士对国联的认识,实欠充分。当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多不自图应付,过于依赖国联,以为后者必能仗义执言,制裁侵略国的暴行;坐使大好山河,送入敌手。在国联方面言,固曾给吾国以同情,指明侵略行为的违约,然而缺乏实力作后盾,制裁无法执行,只得徒唤奈何而已。1932年的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极尽委婉曲折之能事,未敢公然指斥侵略国的罪恶,国联实有其苦衷。国人因对国联的失望,因而鄙视国联,认为毫无价值,这亦如上面所言,过低的估计国联,亦非得计。
国联固非实力的主体,然而为国际和平与正义机关。吾人若希望从国联取得有益的援助,首先须努力自强,自力更生,方克有济。语云,“天助自助者”,正是此意,吾人试回想,数年来国联给与吾人道德上的援助,世界各国给与吾人舆论上的支持,不可谓不多;只因吾人未能一致团结,惕励奋发以挽回国运,是以国际正义不能产生积极的效果。假若吾国国势增强,则左右国际局势的力量增大,国联亦不难给吾人以具体而着实的支持。现在国人对于团结御侮,一致抗敌的要求日益强烈,最近的将来终有实现神圣的民族战争之一日。吾人希望于国际的道义援助正多,国联将有极大的作用,实不应简单的予以鄙夷。
参考书
1.周鲠生:《国际法大纲》
2.宁协万:《现行国际法》
3.胡愈之:《国际法庭》
问题
1.国家加入国际社会后,取得些什么权利?
2.国际交涉的和平与强制方法为何?
3.使节与领事的职务为何?
4.试述《九国公约》的大概内容。
5.国际联合会的组织如何?
6.国际法庭的组织如何?
7.怎样才能使国际条约与国际组织发生效能?
(本书为杨东莼、熊得三[2]合著,北新书局,1937年5月初版)
【注释】
[1]疑有误,原文如此。
[2]熊得三,1891年生于湖北江陵熊河镇吴桥村熊家大湾,原名熊学峻,字子奇,又字德山、德三、康年。清末留学日本,肄业于明治大学,先后加入共进会和同盟会,还与胡鄂公在保定成立共和会。辛亥革命爆发后任北方革命总司令部指挥处秘书长。五四运动后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胡鄂公等在北京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天津发刊《大中华日报》,任编辑。1922年在北京创办《今日》杂志,宣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其后熊回乡,任武昌《商大周刊》主编、武昌法科及中山大学教授。1928年与李达、邓初民等人在上海创办昆仑书店,昆仑书店的出版物一直遭到国民党当局的查禁。1932年底昆仑书店被以“宣传赤化、危害民国”为由,遭查封。在昆仑书店存在的这几年时间里,熊得三出版了马克思主义著作和社会科学译著达数十种。如杨东莼的译著《机械论的唯物论批判》。1929年,熊得三加入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和中国互济会。1932年任教广西大学,直至1939年逝世。著有《中国社会史研究》《社会问题》,译有《物观经济学史》《欧洲经济通史》及《西方美术东渐史》等。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中国人对当今世界总体趋势的理解和阐述包含三个方面的判断。因此,身份总是过程中的身份,具有历史性和路径依赖性,其变化和过程的取向一致。事实上,任何身份都是过程中的身份,任何身份都是被关系界定的。在过去三十年中,中国能够成功地和平崛起,主要是因为它通过与国际社会的互动,在改变实践方式的过程中实现了自我转变,也实现了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历史性转变。......
2024-01-10
傩礼因乐而举,傩乐因礼而生,傩乐蕴涵着原始的巫术意义。按饶宗颐观点,傩礼肇始于殷商上甲微时代,则傩乐溯源也应始于此。但从逻辑关系上来看,殷承夏礼,则夏代礼乐制度,必有傩礼乐的存在。由此,远古“日(上帝)祭”的音乐体制就是“傩乐”的直接源头。但作正式的傩乐礼制体系,只能是在夏商时代产生或确立。......
2023-08-11
为此,我提出两个概念,一个是元关系,一个是中庸辩证法。认识元关系的基本方式是中国的辩证法。中庸辩证法之所以与西方哲学所熟知的二分法有着根本的不同,是因为它以和谐而不是以冲突为核心的。本章结合国际关系的实际,对过程建构的理论中的认识论加以阐释,并将其用于中国与国际社会关系的讨论,目的是通过这一讨论揭示中国辩证法作为认识论和世界观对世界政治的理会和解读。......
2024-01-10
中国已与东盟10国分别签署着眼于双方21世纪关系发展的政治文件。薛捍勤被任命为首任中国驻东盟大使。2001年3月,中国—东盟经济合作专家组在中国—东盟经济贸易合作联合委员会框架下正式成立。协议的签署为中国—东盟如期全面建成自贸区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双方设立了中国—东盟合作基金和中国—东盟卫生合作基金,用于支持中国—东盟领域合作。为推动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11-28
我说学校是社会的单位,在中国更可以看得出来。因为中国学生是住校的,不像外国的学生,多半不能住校,所以更像一个小社会。我在中国两年的游历,见许多学校的建筑、设备和清洁等事,全都责成学生委员会负责。从前已经说过,中国所以贫弱到这样,不是人民没有知识,或是物产不丰富的缘故,主要的原因,是人人没有团结力、组织力、互助力的习惯和能力,不知道国家一切的事项,和自己有什么关系。......
2023-11-25
杭州的西湖,被称作是中国历史上最负盛名的风景名胜之一。可以说,对西湖景观的建设和保护,一直贯穿着中国传统山水文化的精神和理念,体现了西湖历史文化的延续性。湖中三岛是人文和自然的完美结合,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可以算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的精神产物。(二)洞庭湖与潇湘文化“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这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登岳阳楼后写下的千古名句。......
2023-11-18
在与自然气候、时令关系密切的人事中,时人也认识到要尽量顺应自然之“时”来行事。孔子“使民以时”,孟子“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等说法,即表现出这样的认识。商鞅则用“时”于其法治主张之中:“礼法以时而定,制令各得其宜。”这些“时”,都指社会历史方面的时代、时期。......
2024-03-24
吕大临师事张载的时间当在宋神宗熙宁三年至十年,因这一段时间张载辞官归居横渠故里,讲学关中,吕大临与其兄吕大均、吕大忠问学于张载,遂成为关学中的中坚人物。吕大临上述这种要求人们自觉为学以变化气质的主张,可以说是典型的张载式的论说,其语言、其词气皆何其相似!这说明吕大临在为学问题上的问题意识、解决方式及主张基本上是承自张载关学之传统,甚至连语汇和思考方式都没有摆脱张载的影响。......
2023-11-2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