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心即是“理”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后,时来运转,先是提拔担任庐陵知县,后到京师任职,官运亨通,扶摇直上,短短两三年时间,连升数级。徐爱以前所习,尽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事事物物皆有理”那一套,乍一闻王阳明那“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新学说,不啻于被一记炸雷猛然惊起,一时间很难接受。......
2023-12-06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学者称阳明先生,所著有《诗文集》《五经臆说》《大学古本旁释》;其门人钱绪山所编的《传习录》,最足以见阳明学的大概。
阳明之学的三变
黄宗羲叙阳明进学的变化甚扼要,其言曰:“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道德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学成以后第一变)江右之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已发。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此知即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收敛者,感之体,静而动也;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学成以后第二变)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拍。如赤日当空,而万众毕照。(学成以后第三变)——是学成以后,有此三变也。”(《明儒学案》)观此,则阳明之学,实出象山;而白沙不过是明代倡陆学的前驱而已。以下分述阳明之学:
理气合一说
宋学至晦庵而集大成。晦庵认宇宙间有形象者为气,而所以使之然者为理。阳明则倡理气合一说。其言曰:“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固不能运用,无运用亦无所谓条理矣。”
心即理说
心即理说,本出于象山,然阳明言之更精。阳明既认理与气是一,进而更归到理就是心。其言曰:“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遣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耶?……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义。”又曰:“在物为理,处物为义,在性为善;因所指而异其名,实皆之心也。心外无物,心外无言,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吾心之处事物,纯乎理而无人伪之杂谓之善,非在事物有定所可求也。处物为义,是吾心之得其宜也,义非在外可袭而取也。格者格此也,致者致此也,必曰事事物物上求个至善,是离而二之也。伊川所云:‘才明彼,即晓此’,是犹谓之二。性无彼此,理无彼此,心无彼此,善无彼此也。”观此,则阳明之学,实以心为主,故其言曰:“人者,天地万物之心也;心者,天地万物之主也。心即天,言心则天地万物皆举之矣。”
致良知
心既是天地万物之主,但心的主宰又是什么?阳明认为就是良知,其言曰:“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又曰:“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又曰:“不思善,不思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又曰:“未发之中,即良知也,无前后内外而浑然一体者也。有事无事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有事无事也。寂然感通可以言动静,而良知无分于寂然感通也。”案此言良知的性质。阳明又曰:“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案此言良知为人人所同具。《明儒学案》:“问:‘近来工夫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处。’曰:‘只是致知。’曰:‘如何致?’曰:‘一点良知。是尔自家的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是是,非便是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何等稳当,此便是致知的实功。’”案此言为学做人在于不欺良知,而首要尤在于致知,故曰:“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以致其体察乎?”阳明着重致知一点,故凡格物、博文约礼、明善诚身、以及知言集义,都用致知以解释之。虽然,良知的本体,在于即知即行,所以知而不行,则其知已非真知,而为物欲所蔽,其言曰:“吾子谓语孝于温清定省,孰不知之,然而能致其知者鲜矣。若谓粗知温清定省之仪节,而遂谓之能致其知,则凡知君之当仁者,皆可谓之能致其仁之知;知臣之当忠者,皆可谓之能致其忠之知;则天下孰非致知者耶?以是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惟其知必在行,所以才有知行合一之说。
知行合一说
阳明言知行合一之处很多,如“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若行而不能明觉精察,便是冥行,便是学而不思则罔,所以必须说个知。知而不能真切笃实,便是妄想,便是思而不学则殆,所以必须说个行。原来只是一个工夫”。如“某尝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而他说知行合一最精到处,尤在于以下一段:“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的宗旨。”
统观阳明之学,全在“心即理”三个字上,而“心即理”又源于理气合一而来。惟其是“心即理”,所以说“致吾心之良知”,所以说“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阳明既以心为理,自与晦庵之以心外求理不同,而接近于陆;虽然,今观阳明《答徐成之书》,固多于朱、陆相异处,以求其同,其言曰:“《象山文集》所载,未尝不教其徒读书穷理,而自谓理会文字颇与人异者,则其意实欲体之于身;其亟所称述以诲人者,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曰‘克己复礼’,曰‘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曰‘先立乎其大者,而小者不能夺’是数言孔、孟之言也,恶在其位空虚者乎?独其易简觉悟之说,颇为当时所疑。然易简之说,处于《系辞》;觉悟之说,虽有同于释氏,亦自有同于吾儒,而不害其为异者,惟在于几微毫忽之间而已。晦庵之言曰‘居敬穷理’,曰‘非存心无以致知’,曰‘君子之心常存敬畏,虽不见闻,亦不敢忽,所以存天理之本然,而不使离于须臾之顷也’,是其为言,虽未尽莹,亦何尝不以尊德性为事,而又恶在其为支离乎?……仆尝以为晦庵之与象山,虽其所为学者若有不同,而要皆不失为圣人之徒。”
明代学术,自当以王学为中心,王学流传,《明儒学案》分为浙中、江右、南中、楚中、北方、粤闽、泰州七派,而最重要的,却只有浙中、江右、泰州三派,今表列如下:
江右派为王学正宗,所以黄宗羲说:“姚江之学,惟江右为得其传,东廓、念庵、两峰、双江其选也,再传而为塘南、思默、皆能推明阳明未尽之旨。”浙中、泰州两派,虽出自王门,但已与阳明立异,所以黄宗羲说:“阳明先生之学,有泰州、龙溪而风行天下,亦因泰州、龙溪而渐失其传。泰州、龙溪,时时不满其师说,益启瞿昙之秘而归之师,盖跻阳明而为禅矣。然龙溪之后,力量无过于龙溪者,又得江右为之救正,故不至十分决裂。泰州之后,其人多能以赤手搏龙蛇,传至颜山农、何心隐一派,遂复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矣。”(以上《明儒学案》)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22.心即是“理”王阳明自龙场悟道,度过了最困难的时期后,时来运转,先是提拔担任庐陵知县,后到京师任职,官运亨通,扶摇直上,短短两三年时间,连升数级。徐爱以前所习,尽是程朱理学“存天理,灭人欲”、“事事物物皆有理”那一套,乍一闻王阳明那“心即是理”、“知行合一”的新学说,不啻于被一记炸雷猛然惊起,一时间很难接受。......
2023-12-06
“心即理”即是指心才是“理”之主宰,舍弃心,没有“理”的存在。换言之,“心即性,性即理”,心与理并无二至,心性一体,才是心之本源,才是天理。......
2023-11-21
象山就“本心”发用处或具体呈现处来指示“本心”,这与孟子以“怵惕恻隐之心”来指出“不忍人之心”是一个路头。上述是就寻常人所能见到的道德意识的自觉的一面谈“本心”,过此以往,“本心”尚有“密微之地”的一面或境界,而这才是“本心”的本来面目。此时的“本心”无内外之分,即体即用。......
2023-11-20
今分述晦庵之学如下:理气之说晦庵理气之说,本于伊川。案此为晦庵的宇宙观,而分理气为二。观此则晦庵分理气为二,却又非谓气之外别有所谓理,则其所谓理,实与濂溪之所谓太极同。案此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颇与伊州、横渠之说相合,惟晦庵言之更精。案此即晦庵言性较横渠、伊川为精到之处。居敬穷理晦庵言居敬穷理,实本于伊川“涵养须用敬,修学在致知”二语。......
2023-08-17
治病首先要理心生活中,我们习惯于身体有了病便求医问药,仿佛这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在医学上,由于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刺激而导致生理机能失调,进而导致生理病变,叫做心身疾病;由消极不良的心理状态刺激导致高级神经活动失调,进而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叫做精神性疾病。心身疾病和精神性疾病统称为心理疾病。目前,心理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主要威胁。同样的道理,治病首先要理心,心病还需心药医。......
2023-12-01
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这是民国十一年的事,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已经成立了,但是教学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去年我撰《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即将教学做合一之原理作有系统之叙述。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是格外有意思的。......
2023-11-23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既一脉相承,又相互发明。此心无私欲的遮蔽,即是天理,不需外头添一分。家书中王阳明说:“故以端庄静一为养心,而以学问思辨为穷理者,析心与理而为二矣。”心学是通达无碍的,王阳明这里说:“古人知行并进而收合一之功,后世之学所以分知行为先后,而不免于支离之病者也。”合一是合在“意”之发动,一念发动即知即行,这是知行合一的根。知至是知道,至之,才是致良知,才是“合”了“一”。......
2023-11-16
56.用兵之道在于心定接下来的行动,便按预先制定的方案进行。《孙子兵法》曰:“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王阳明早年精研《孙子兵法》,用心参悟,早已融会贯通,烂熟于心,此时信手拈出,加以灵活运用,毫不费功夫。做了这一切后,又密切督促所率诸军,一定要做好战斗准备,一旦敌人松懈下来出现漏洞时,则趁机奋勇出击,戴罪立功,一雪前耻。......
2023-12-0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