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象山之学:传授及历史沿革

象山之学:传授及历史沿革

【摘要】:“象山之学,本无所承。东发以为遥出上蔡,予以为兼出信伯。”案上蔡、信伯,均出程门,故象山之学,实与伊川有关。象山之学,不及晦庵力量之大,盖朱学自宋理宗时得朝廷表彰,元延祐科举又用其法以后,朱学几于一统;至明王阳明出,始表彰象山之学。兹将象山之学的传授,表列如下:

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人,学者称象山先生。“或劝九渊著书者。曰:‘六经注我,我注六经。’又曰:‘学苟知道,六经皆我注脚。’”(《宋史·陆九渊传》)故今所传,只有《文集》《语录》。“象山之学,本无所承。东发以为遥出上蔡,予以为兼出信伯。”(全祖望语)案上蔡、信伯,均出程门,故象山之学,实与伊川有关。

心学

《宋史·陆九渊传》:“读古书,至宇宙二字,解者曰:‘四方上下为宇,往古来今日宙。’忽大省曰:‘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又尝曰:‘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西海、南海、北海有圣人出,亦莫不然。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至于千百世之下,有圣人出,此心此理,亦无不同也。’”故象山之学,实摄万有于一心。惟其如此,象山之学,可以“简易直截”四字概括之,而纯一心为主,其言曰:“此理充塞宇宙。所谓道外无事,事外无道。舍此而别有商量,别有趋向,别有规模,别有形迹,别有行业,别有事功,则与道不相干;则是异端,则是利欲;谓之陷溺,谓之臼窠;说只是邪说,见只是邪见。”又曰:“我治其大而不治其小,一正则百正。”

先立其大者

象山教人,以“先立乎其大者”为主,所以说:“志于声色货利者,固是小;剿模人之言语者,与他一般是小。”又曰:“学者须是打叠田地净洁,然后令他发奋植立。若田地不净洁,则发奋植立不得,亦读书不得。若读书,则是借寇兵,资盗粮。”惟其如此,故不必他求,其言曰:“汝耳自聪,目自明;事父自能孝,事兄自能弟;本无欠阙,不必他求,在自立而已。”

象山之学,虽主于一心,其教人虽以“立大”为主,然而并非尽弃万事,不言知识,故其言曰:“夫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今千百年,无一人有志,也是怪他不得。志个甚底?须是有智识,然后有志愿。”又曰:“人要有大志。常人汩没于声色富贵间,良心善性,都蒙蔽了。今人如何便解有志,须先有智识始得。”

由上所述,可知象山之学,实与晦庵不同,今表列如下:

朱陆异同

象山之学      晦庵之学

(一)简易直截; (一)重学问思辨;

(二)心即理;  (二)即物穷理;

(三)主直觉;  (三)主经验;

(四)主演绎。(四)主归纳。

虽然,《中庸》言“诚则明,明则诚”,“诚则明”,即先尊德性后道学问,“明则诚”,即先道学问后尊德性;似此,则象山、晦庵之学,其异中自有同处。

象山之学,不及晦庵力量之大,盖朱学自宋理宗时(1225年至1264年)得朝廷表彰,元延祐(1314年至1320年)科举又用其法以后,朱学几于一统;至明王阳明出,始表彰象山之学。兹将象山之学的传授,表列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