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通书》,则专言人事,而归之于诚与静。不过其学,偏于术数,故传者甚少。死后,朝廷且以其《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立于学官。他的理气之说,多本于伊川,以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因此他又以理为天地之性,而以理与气杂为气质之性,从而他也主张变化气质,以返于天地之性。张栻受学于朱熹门人蔡沈,而和熹过从最密,学者称为南轩先生。他为学纯以一心为主,认为心即是理,简易直截,而以朱熹的即物穷理,为支......
2023-08-17
程颢字伯淳,洛阳人,学者称明道先生;其弟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明道、伊川少受业于濂溪。明道有《识仁篇》及《答张横渠先生定性书》;伊川有《易传》四卷,又《春秋传》有序而书未成,其平日讲说,门人合明道而录之,以为《语录》。二程之学,同出濂溪,所以在大体上言,其学问宗旨,无不相合,今合述之如下:
二程学中最重要者,就是理气二字。二程以为一切现象——抽象的或具体的——都只是气,而其所以使气如此者,则原于理。明道说:“有形总是气,无形是道。”伊川说:“阴阳气也,所以阴阳者道。”这里所谓道,即是理,盖同物而异名。
宇宙既只有一理,则人之所以禀受为人者,亦不外此理,所以伊川说:“性即是理。自尧、舜至于途人一也。才禀于气。气有清浊:禀其清者为贤,禀其浊者为愚。”“性即理也。天下之理,原其所自来,未有不善。故凡言善者,皆先善而后恶;言是非者,皆先是而后非;言吉凶者,皆先吉而后凶。”“气有善有不善,性则无不善。人之所以不知善者,气昏而塞之耳。”明道也说:“在天为命,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
宇宙既只有一理,而性亦只是此理,然则此理的性质又是什么呢?明道《识仁篇》,即以其性质,归之于“仁”,其言曰:“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以诚敬存之而已。不须防检,不须穷索。若心懈则有防。心苟不懈,何防之有?理有未得,故须穷索。存久自明,安待穷索?此道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天地之用,皆我之用。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须反身而诚,乃为大乐。’若反身未诚,则犹是二物有对。以己合彼,终未有之,又安得乐。‘顶顽’意思,乃备言此体。以此意存之,更有何事?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未尝致纤毫之方。此其存之之道。若存得,便合有得。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此理至约,惟患不能守。既能体之而乐,亦不患不能守也。”案明道认为仁就是生。宇宙现象,变化无穷,都不外是生生不息;故一切现象,均可用一生字概括之;从而生之外便无余事,所以生之大也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对立。生既是仁,所以仁之大也没有什么东西可以与之对立。惟其如此,所以“仁”就是一贯之道,得此一贯之道,便可会通万物,更何假于外求?
定
仁固然是一贯之道,但是,人又从何而识仁呢?明道归之于定,以代替濂溪之所谓静,其言曰:“所谓定者,动亦定,静亦定。无将迎,无内外。苟以外物为外,牵己而从之,是以己性为有内外也。且以性为随物于外,则当其在外时,何者为在内,是有意于绝外诱,而不知性之无内外也。既以内外为二本,则又乌可遽语定哉?夫天地之常,以其心普万物而无心;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事而无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易》曰:‘贞吉,悔亡,憧憧往来,朋从尔思。’苟规规于外诱之除,将见灭于东而生于西也。非惟日之不足。顾其端无穷,不可得而除也。人之情,各有所蔽,故不能适道。大率患在于自私而用智。自私则不能以有为为应迹(一作物),用智则不能以明觉为自然。今以恶外物之心,而求照无物之地,是反鉴而索照也。《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孟氏亦曰:‘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与其非外而是内,不若内外之两忘也。两忘则澄然无事矣。无事则定,定则明。明则尚何应物之为累哉?”(《答横渠先生定性书》)案明道所谓“内外两忘”,就是定的功夫,而其大要:就是因物付物,以到达私欲净尽的地步;惟其能因物付物,故能不自私,能不用智;能不自私不用智,则可与言识仁。所以伊川也说:“外物不接,内欲不萌,如是而止(案伊川曰:‘释氏多言定,圣人则言止。’明道曰:‘知止则自定’),乃得止之道。有疑病者,事未至,先有疑端在心。周罗事者,先有周罗事之端在心。皆病也。”又说:“人多不能止。盖人万物皆备,遇事时,各因其心之所重者,更互而出。才见得这里重,便有这事出。若能物各付物,便是不出来也。”
致知
“定”固然是“识仁”之道,但要到达“定”的地步,却还有方法,这方法就是伊川所说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明道之言敬曰:“中者,天下之大本。天地之间,亭亭当当,直上直下之正理。出则不是。惟敬而无失最尽。”伊川之言,则更精当,其言曰:“有主则虚,虚则邪不能入。无主则实,实则物来夺之。……大凡人心不可二用,用于一事,他事便不能一,事为之主也。事为之主,尚无思虑纷扰之患,若主于敬,又焉有此患乎?所谓敬者,主一之谓敬。所谓一者,无适之谓一。且欲涵泳主一之义,一则无二三矣。但存此涵养,久之,自然天理明。”这就是伊川“涵养吾一”之说。至于言致知,则实本于《大学》的“格物致知”之说,所以伊川说:“穷理即是格物,格物即是致知。”又说:“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矣。穷其理,然后足以致知。不穷,则不能致也。”虽然,所谓格物穷理,又不是专求之于外,以格尽天下之物,以穷尽天下之理;所以伊川又说:“观物理以察己。”“致知在格物,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所务于穷理者,非道须尽穷了天地万物之理,又不道穷得一理便得,只是要积累多后,自然见去。”致知之说,明道也曾说过,《语录》:“问:‘不知如何持守?曰:‘且未说到持守;持守甚事?须先在致知。’”不过明道训格物致知之格为至,言穷理而至于物,则物理尽;在用语上和伊川不同而已。
最后还有一点要说的,就是二程的表彰《大学》《中庸》二篇。自汉以来,儒者都只尊孔子之书;韩愈出,才说欲求圣人之道,必自《孟子》始。二程出,又表彰《大学》《中庸》二篇。至是《大学》遂被认为“初学入德之门”的书,《中庸》遂被认为“孔门传授心法”的书。二程这样表彰《大学》《中庸》,其用意盖不外借此二篇言性心之处以与佛家言心性相抗而已。
二程弟子甚多,惟明道就死,所以及门之士,多成就于伊川之手。
今将二程门徒的传授,表列如下:
①五峰为武夷子,致堂为武夷兄子。
②东莱又事汪应辰。应辰为张九成弟子,而九成又为龟山弟子。故东莱之学与晦庵同出于龟山。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至于《通书》,则专言人事,而归之于诚与静。不过其学,偏于术数,故传者甚少。死后,朝廷且以其《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立于学官。他的理气之说,多本于伊川,以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因此他又以理为天地之性,而以理与气杂为气质之性,从而他也主张变化气质,以返于天地之性。张栻受学于朱熹门人蔡沈,而和熹过从最密,学者称为南轩先生。他为学纯以一心为主,认为心即是理,简易直截,而以朱熹的即物穷理,为支......
2023-08-17
考据学的启蒙运动者为顾炎武,然同时还有阎若璩、胡渭、姚际恒三人,都是替考据学辟坦道的人。这三人的工作,虽杂而不纯,但其为后此考据学奠立一个极强固的基础,却要归功于他们。建立考据学的功臣,首推戴震。这一段故事,已足以说明戴氏治学的出发点,而戴氏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学派的建立者,亦即在其治学方法。清代考据学的特盛,已如前述,而其一代学术的中坚,则在于诸经都各有新疏,观阮元所辑的《......
2023-08-17
明道把仁看做浑然与物同体,把义、礼、智、性看做仁,又把仁看做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这正合于孔子的仁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这种说法。所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明道、伊川之学,虽同出于周敦颐,但其间却有不同之处。明道、伊川对于儒林的贡献,为表章《大学》与《中庸》。自是以后,《中庸》《大学》,就成为儒者必读之书。......
2023-08-17
孔子学说代表改良主义的中派,为儒家的开山祖师。孔子对于传统的学术,既如此尊重,从而对于传统的信仰,也就持守旧的态度。孔子既以继周公为职志,所以他的政治理想,亦不出乎周代的封建政治。今以《论语》为主,就孔子的学说,分述如次:一贯之道(一)一贯之道孔子一生事业,就在修己治人二者。曾子这个说法,是否确当,姑不置论,但是,通观孔子的言论,我们却可以把一贯之道,分作两项来说,即中庸与仁。......
2023-08-17
鲍生生平不可考,但其言论则为非君主制度。这就是说,上古时代没有君主制度,故人民各得其所,而其所享受的幸福,实胜于既有君主制度之后。这就是说,臣民之所以受专制的虐政,都是由于有君主制度。所以鲍生的言论,在消极方面,能明目张胆反对君主制度,但在积极方面,却不能提出一个改革社会国家的方案,而只知返于无名之朴的混沌状态。(五)鲍敬言的非君主制度说,与老子的思想,有何关系?......
2023-08-17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学者称濂溪先生,为理学开山祖师,明道、伊川即出其门。太极图说《太极图说》为濂溪言宇宙观与人生观之作。这就是濂溪本于《易》及五行之说,以解释宇宙。这是濂溪对于世界变化的说明。濂溪也沿用此说,而总括人性为仁义两端,以配阴阳。......
2023-08-17
明代初期的理学,依旧不离程、朱的范围。明初学者笃守宋儒矩矱的,有方孝孺、曹端、吴与弼、薛瑄诸人。娄谅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而守仁亦尝从之问学。至王守仁出,而理学为之大变。守仁处明代专制苛政之下,又受禅宗和陆学的影响,故承朱学之敝而崛起,以矫其失。金、元之际,以诗文著名的,有元好问。而在野文人之长于绘事的,又有钱选、曹知名,陆广、倪瓒、黄公望、吴镇,而瓒、公望、镇与王蒙并称为元季四大家。......
2023-08-17
由上所述看来,思想的分野,不外三大派:即三民主义、共产主义与国家主义。经过这个高潮以后,新文化运动便走入它的转变期。以下就这转变期的主要现象略为说说:新文化运动的转变在革命高潮时,国家主义派已失却其存在根据,所以当时支配思想界的,就只有三民主义与共产主义。海通以来,不满百年,其间又经过维新运动与新文化运动;到现在更进到新文化运动的转变期。......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