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学者称濂溪先生,为理学开山祖师,明道、伊川即出其门。太极图说《太极图说》为濂溪言宇宙观与人生观之作。这就是濂溪本于《易》及五行之说,以解释宇宙。这是濂溪对于世界变化的说明。濂溪也沿用此说,而总括人性为仁义两端,以配阴阳。......
2023-08-17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学者称横渠先生,所著有《东铭》《西铭》《正蒙》《理窟》《易说》等,其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宋史·张载传》)。
正蒙
《正蒙》十七篇,言天地万物之理;以其得于《易》之处多,所以仍不出阴阳变化之说。横渠以气为万物的原质,其言曰:“凡可状皆有也,凡有皆象也,凡象皆气也。”又曰:“太和所谓道,中涵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缊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幾微易简;其究也,广大坚固。散殊而可象为气,清通而不可象为神。”横渠所谓神,所谓道,所谓气,实一物而异名,此即宇宙的本体。但合之则为气,分之则为阴阳;因气为本体,动则入于现象界,故分为阴阳。横渠本此,以解释一切,言天地则曰:“天地变化,二端而已。”言人物则曰:“动物本诸天,植物本诸地。”言性则曰:“性其总合两也。”言学则曰:“莫非天也,阳明胜则德性用,阴浊胜则物欲行。领恶而全好者,其必由学乎?”其《大易篇》更明言阴阳为万物变化之原,其言曰:“一物而两体,其太极之谓欤!阴阳天道,象之成也。刚柔地道,法之效也。仁义人道,性之立也。三才两之,莫不有乾坤之道。”案此,与濂溪所说,大致相同;而《宋史》谓横渠之学“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亦可由这段话看出来。
西铭
以上系横渠的宇宙观,至其人生观,则见于《西铭》。其言曰:“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师、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尊高年,所以长其长;慈孤幼,所以幼其幼。圣其合德,贤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残疾、惸独孤寡,皆吾兄弟之颠连而无告者也。于时保之,子之翼也。乐且不忧,纯乎孝者也。违曰悖德,害仁曰贼。济恶者不才,其践形,维肖者也。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不愧屋漏为无忝,存心养性为匪懈。恶旨酒,崇伯子之顾养;育英才,颖封人之锡类。不弛劳而底豫,舜其功也;无所逃而待烹,申生其恭也。体其受而全归者参乎!勇于从而顺令者,伯奇也。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存吾顺事,没吾宁也。”案其人生观,以一仁字为归宿。故《宋史》谓横渠之学“以孔、孟为法”。上面说过,横渠认宇宙间只有一气,惟其如此,所以一切皆平等,从而其言仁,亦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虽然,横渠深明“一理而分殊”之理,则固不流于兼爱之弊,所以晦庵说:“程子(伊川)以为明理一而分殊,可谓一言以蔽之矣。盖以乾为父,以坤为母,有生之类,无物不然,所谓理一也。而人物之生,血脉之属,各亲其亲,各子其子,则其分亦安得而不殊哉?一统万殊,则虽天下一家,中国一人,而不流于兼爱之弊。万殊而一贯,则虽亲疏异情,贵贱异等,而不梏于为我之私。此《西铭》之大指也。”
理窟
除《正蒙》《西铭》之外,而《理窟》言变化气质,则颇影响于程、朱,其言曰:“变化气质。孟子曰:‘居移气,养移体,况居天下之广居者乎?’居仁由义,自然心和而体正。”又曰:“为学大益,在自能变化气质。不尔,卒无所发明;不得见圣人之奥。”案此实本于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之分而来,横渠命意,盖欲由气质之性,以反于天地之性;所以他又说:“形而后有气质之性,善反之,则天地之性存焉。故气质之性,君子有弗性者焉。”
横渠不徒言学,而且言兵,又重礼法。《宋史·张载传》:“张载……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又论定井田、宅里、发敛、学校之法,皆欲条理成书,使可举而措诸事业。”惟其如此,故其门下,亦多喜言礼言兵:言礼如吕大忠、吕大钧、吕大临,言兵如种师道、范育、游师雄、李复、张舜民,皆其门徒。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学者称濂溪先生,为理学开山祖师,明道、伊川即出其门。太极图说《太极图说》为濂溪言宇宙观与人生观之作。这就是濂溪本于《易》及五行之说,以解释宇宙。这是濂溪对于世界变化的说明。濂溪也沿用此说,而总括人性为仁义两端,以配阴阳。......
2023-08-17
程颢字伯淳,洛阳人,学者称明道先生;其弟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明道、伊川少受业于濂溪。明道有《识仁篇》及《答张横渠先生定性书》;伊川有《易传》四卷,又《春秋传》有序而书未成,其平日讲说,门人合明道而录之,以为《语录》。案明道认为仁就是生。致知“定”固然是“识仁”之道,但要到达“定”的地步,却还有方法,这方法就是伊川所说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这就是伊川“涵养吾一”之说。......
2023-08-17
至于《通书》,则专言人事,而归之于诚与静。不过其学,偏于术数,故传者甚少。死后,朝廷且以其《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立于学官。他的理气之说,多本于伊川,以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因此他又以理为天地之性,而以理与气杂为气质之性,从而他也主张变化气质,以返于天地之性。张栻受学于朱熹门人蔡沈,而和熹过从最密,学者称为南轩先生。他为学纯以一心为主,认为心即是理,简易直截,而以朱熹的即物穷理,为支......
2023-08-17
考据学的启蒙运动者为顾炎武,然同时还有阎若璩、胡渭、姚际恒三人,都是替考据学辟坦道的人。这三人的工作,虽杂而不纯,但其为后此考据学奠立一个极强固的基础,却要归功于他们。建立考据学的功臣,首推戴震。这一段故事,已足以说明戴氏治学的出发点,而戴氏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学派的建立者,亦即在其治学方法。清代考据学的特盛,已如前述,而其一代学术的中坚,则在于诸经都各有新疏,观阮元所辑的《......
2023-08-17
鲍生生平不可考,但其言论则为非君主制度。这就是说,上古时代没有君主制度,故人民各得其所,而其所享受的幸福,实胜于既有君主制度之后。这就是说,臣民之所以受专制的虐政,都是由于有君主制度。所以鲍生的言论,在消极方面,能明目张胆反对君主制度,但在积极方面,却不能提出一个改革社会国家的方案,而只知返于无名之朴的混沌状态。(五)鲍敬言的非君主制度说,与老子的思想,有何关系?......
2023-08-17
明道把仁看做浑然与物同体,把义、礼、智、性看做仁,又把仁看做与物无对、大不足以明之,这正合于孔子的仁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这种说法。所谓“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便是心、佛、众生,三无差别。明道、伊川之学,虽同出于周敦颐,但其间却有不同之处。明道、伊川对于儒林的贡献,为表章《大学》与《中庸》。自是以后,《中庸》《大学》,就成为儒者必读之书。......
2023-08-17
末年改革官制,又增为十一部,责任内阁成立,又定为十部。又有步军统领衙门,掌巡察逮捕等事。至于各省设立高初等审判厅、高初等检察厅和咨议局,则是清季预备立宪时所推行的新政。札萨克之上,清廷特设驻防大臣以统驭之。于是昔日的市舶司,遂一变而为今日的海关制度。......
2023-08-17
六艺六艺为儒家之学,影响于后世者甚大,故略述之如下:孔子虽以六艺教人,然未立六艺之名。六艺之名并提,见于《庄子·天下篇》。此六艺经汉武推崇以后,于是成为儒家的经典,而为学人所必诵。六艺之中,以《易》与宋儒理学有关,故略述其大意如下:《易》有三义《易》有三义,即简易、变易、不易三者。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