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濂溪之学:杨东莼文集讲述宇宙观和人生观

濂溪之学:杨东莼文集讲述宇宙观和人生观

【摘要】: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学者称濂溪先生,为理学开山祖师,明道、伊川即出其门。太极图说《太极图说》为濂溪言宇宙观与人生观之作。这就是濂溪本于《易》及五行之说,以解释宇宙。这是濂溪对于世界变化的说明。濂溪也沿用此说,而总括人性为仁义两端,以配阴阳。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学者称濂溪先生,为理学开山祖师,明道伊川即出其门。其学术思想,见于他所著《太极图说》与《通书》中。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为濂溪言宇宙观人生观之作。其言宇宙观,则曰:“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这就是濂溪本于《易》及五行之说,以解释宇宙。《系辞下》:“男女构精,万物化生。……乾坤其易之门耶?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即濂溪之所本。世界之所以变易,是原于阴阳的变化而来,至于太极(本体),则固无所谓不同。这是濂溪对于世界变化的说明。若以物质论,则万物的原质,都无非是气,而水、火、木、金、土,则皆气之所为,万物的错综,则又五行之所为。由气而分为五行,由五行而化为万物,其原动力都是太极。其言人生观,则曰:“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旧说分人性为仁、义、礼、智、信五端,而配以木、金、火、水、土五行。濂溪也沿用此说,而总括人性为仁义两端,以配阴阳。太极是本体,本无所谓恶,从而人性亦无所谓恶,其所以有善与恶之分者,则原于动。果能主静,便到了“人极”的地步,这便是道德的极轨。能做到这一步,便无往而不合,所以说“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所以说“君子修之,吉”。不能做到这一步,便要遇着必然的祸害,所以说“小人悖之,凶”。此仅就行为而言,若以知识论:则宇宙现象的纷纭繁复,都不外是阴阳五行的变化,而阴阳五行又不能离太极;果能明白这个道理,则于宇宙间一切现象,便无不贯通了,所以说“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至于篇末所谓“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则正所以表明他本诸《易》理以明一切。

通书

至于《通书》,则专言人事,而归之于诚与静。其言曰:“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又:“圣,诚而已矣。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静无而动有,至正而明达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邪暗塞也。故诚则无事矣。”又:“‘圣可学乎?’曰:‘可。’曰:‘有要乎?’曰:‘有。’请闻焉。曰:‘一为要。’一者,无欲也。无欲则静虚动直。静虚则明,明则通。动直则公,公则溥。明通公溥,庶矣乎!”濂溪教人以见其大,其言曰:“‘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天地间有至贵至富,可爱可求;而异乎彼者,见其大而忘其小焉尔。见其大则心泰,心泰则无不足,无不足则富贵贫贱处之一也。处之一则能化而齐,故颜子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