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佑对史学的社会功用,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写作《通典》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这个著述旨趣,决定了《通典》基本价值。评述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了《通典》的学术与经世致用价值。《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典》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杜佑在《通典》中阐述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观点。他在《通典》中删掉了纪传体史书志......
2023-12-03
以上所述,是专论几个与理学有关的人的思想;但在这过渡期中,还有几位学者的学术思想,也很重要,也得在这里附带说说。章炳麟说:“然其卓荦自得,又不违于质信者,唐世亦非无一二也,史如刘知几,政典如杜佑,谋议如陆贽,齐此则止矣。”(《检论·案唐》)陆贽的谋议,偏于现实的政治,在这里用不着说;所以以下仅就刘知几一人述之,并兼述杜佑。
刘知几治学的经过
彭城刘知几自叙其治学经过曰:“予幼奉庭训,早游文学。年在纨绮,便受《古文尚书》……而其业不成。……先君……始授以《左氏》,期年而讲诵都毕……次又读《史》《汉》《三国志》。既欲知古今沿革,历数相承,于是触类旁观,不假师训。自汉中兴以降,迄乎皇家实录……而窥览略周。……旅游京洛,颇积岁年,公私借书,恣情批阅。至如一代之史,分为数家,其间杂记小书,又竞为异说,莫不钻研穿凿,尽其利害。加以自小观书,喜谈名理,其所悟者,皆得之襟腑,非由染习。故始在总角,读班、谢两《汉》,便怪前书不应有《古今人表》,后书宜为更始立纪。……其后见张衡、范晔集,果以二史为非。其有暗合于古人者,盖不可胜纪。……昔仲尼以睿圣明哲,天纵多能,睹史籍之繁文,惧览者之不一,删《诗》为三百篇,约《史记》以修《春秋》……其文不刊,为后王法,自兹厥后,史籍逾多。苟非命世大才,孰能刊正其失。嗟予小子,敢当此任。其于史传也,尝欲自班、马已降,讫于姚、李、令狐、颜、孔诸书,莫不因其旧义,普加厘革。但以无夫子之名,而辄行夫子之事,将恐致惊末俗,取咎时人,徒有其劳,而莫之见赏,所以每握管叹息,迟回者久之。非欲之而不能,实能之而不敢也。既,朝廷有知意者,遂以载笔见推,由是三为史臣,再入东观。……虽任当其职而吾道不行,见用于时而美志不遂,郁怏孤愤,无以寄怀。……故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史通自叙》)
《史通》的宗旨与内容
他接着又言《史通》的宗旨与内容:“若《史通》之为书也,盖伤当时载笔之士,其义不纯,思欲辨其指归,殚其体统。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自《法言》已降,迄于《文心》而往,固以纳诸胸中,曾不芥者矣。夫其为义也,有与夺焉,有褒贬焉,有鉴诫焉,有讽刺焉。其为贯穿者深矣,其为网罗者密矣,其所商略者远矣,其所发明者多矣。盖谈经者恶闻服、杜之嗤,论史者憎言班、马之失;而此书多讥往哲,喜述前非,获罪于时,固其宜矣。犹冀知音君子时有观矣焉。尼父有云:‘罪我者《春秋》,知我者《春秋》’,抑斯之谓也。”(《史通自叙》)
评古史
他批评古史轻事重言之失道:“盖古之史氏,区分有二焉:一曰记言,二曰记事。而古人所学,以言为首,至若唐、虞之《典》,商、周之《诰》……凡有游谈专对献策上书者,莫不引为端绪,归其的准。其于事也则不然,至若少昊之以鸟名官,陶唐之御龙拜职,夏氏之中衰也,其盗有后羿、寒浞,齐邦之始建也,其君有蒲姑、伯陵,斯并开国承家,异闻奇事,而后世学者罕传其说,唯夫博物君子或粗知其一隅。此则记事之史不行,而记言之书见重,断可知矣。及左氏之为传也,虽义释本经,而语杂他事,遂使两汉儒者嫉之若雠,故二传大行,擅名于世。又孔门之著录也,《论语》专述言辞,《家语》兼陈事业,而自古学徒相授,唯称《论语》而已。由斯而谈,并古人轻事重言之明效也。然则上启唐、尧,下终秦、穆,其书所录,唯有百篇,而书之所载,以言为主,至于废兴行事,万不记一,语其缺略,可胜道哉!故令后人有言:‘唐、虞以下帝王之事,未易明也。’”(《史通·疑古》)
他又批评古史之“动皆隐讳,爱憎由己”,其言曰:“案《论语》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又曰:‘成事不说(事已成,不可复解说),遂事不谏(事已遂,不可复谏止),既往不咎(事已往,不可复追咎)。’又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由,用也。可用而不可使知者,百姓日用而不能知。自此引经三处,注皆全写先儒所释也)夫圣人立教,其言若是。在于史籍,其义亦然。是以美者因其美而美之,虽有其恶,不加毁也。恶者因其恶而恶之,虽有其美,不加誉也。故孟子曰:‘尧、舜不胜其美,桀、纣不胜其恶。’魏文帝曰:‘舜、禹之事,吾知之矣。’汉景帝曰:‘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斯并曩贤精鉴,已有先觉,而拘于礼法,限以师训,虽口不能言,而心知其不可者,盖亦多矣。又案鲁史之有《春秋》也,外为贤者,内为本国,事靡洪纤,动皆隐讳,斯乃周公之格言。然何必《春秋》,在于六经,亦皆如此。故观夫子之刊书也,夏、桀让汤,武王斩纣,其事甚著,而芟夷不存(此事出《周书》。案:《周书》是孔子删《尚书》之余以成其录也)。观夫子之定《礼》也,隐闵非命,恶视不终,而奋笔昌言,云‘鲁无篡弑’。观夫子之删《诗》也,凡诸国风,在于鲁国,独无其章(鲁多淫僻,岂无刺诗,盖夫子删去而不录)。观夫子之《论语》也,君娶于吴,是谓同姓,而司败发问,对以‘知礼’。斯验圣人之饰智矜愚,爱憎由己者多矣。”(《史通·疑古》)
他这样怀疑古史,于是旁及诸书,列举可疑之处十条,逐一批驳,而归结到“远古之书,其妄甚矣”(《史通·疑古》)。所以知几《史通》,实为中国史评诸书之祖,后此惟有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足与《史通》抗衡。至于他反对隐讳,反对主观的爱憎,注重兴废行事,则更是史家应有的史德与史识。
杜佑的《通典》
唐代更有万年、杜佑,贯通古今,网罗洪纤,以作《通典》。其书分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八门,各门沿革演变,都有原原本本的叙述,实为中国文化史之祖。宋世马端临的《文献通考》与郑樵的《通志》,即本于《通典》而作。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杜佑对史学的社会功用,有很深刻的认识,他写作《通典》是为了"征诸人事,将施有政"。这个著述旨趣,决定了《通典》基本价值。评述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了《通典》的学术与经世致用价值。《通典》在历史编纂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通典》把这一体裁独立出来,为这一体裁的成熟、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杜佑在《通典》中阐述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观点。他在《通典》中删掉了纪传体史书志......
2023-12-03
杜芸芸选择做“穷人”人物档案杜芸芸,1958年出生于苏州。一时之间,杜芸芸成为风云人物,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如此背景下,凡人杜芸芸选择做“穷人”的行为,成为怀疑与赞扬的对象是一点也不奇怪的。最后,他们发现,财产唯一的合法继承人是杜芸芸。法院最后做出判决,姑妈的遗产全部由杜芸芸继承。经过再三考虑,杜芸芸提出,把这10万元钱全部捐献给国家。......
2024-04-24
隋朝建立了大一统的中国,对皇陵建筑开始重视起来,从文帝泰陵宏大的规模可以想像帝王们的用心。隋文帝在位20多年,开基立业,政治上有所作为,历史上称他在位的这段时间为“开皇之治”。文帝气愤异常,要重立杨勇为太子,废黜杨广。文帝死后,与独孤皇后合葬泰陵,同坟异穴。看来隋文帝的泰陵在中国陵寝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地位,为以后唐宋陵寝建制奠定了基础。......
2023-12-04
文佑兄作古两年多了,我早想写一篇悼念文章,也应该写一篇悼念文章。母亲信佛,慈善严正,“文化大革命”最狂热的时候病故,享年八十余,是文佑兄和我,由医院太平间接出,送往东郊火葬场的。文佑兄生于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夏日,长于我一年有半。也举一事为证,是三四年以前,我依旧规,于秋日到天津,事先约好,中午到文佑兄家吃饭。是“文化大革命”中大刮外调风的时候,天津来人找我,想让我说文佑兄曾加入国民党。......
2023-07-30
估衣街商人的传说王雁题口述王晔整理翩翩起舞——第五届妈祖文化旅游节开幕式“妈祖”是南方沿海一带的叫法,在北方,尤其是咱天津卫,叫“娘娘”。这里要说的,是一件关于天津估衣街商人祈求娘娘保佑平安的旧事。虽然这只是一段估衣街商人之间口口相传的传说,但从中也可看出娘娘在天津人心目中的地位。......
2024-04-17
马寅初,1882年诞生在中国浙江绍兴一个酿酒作坊主的家里,幼年随全家迁居绍兴附近的嵊县。《新人口论》是中国现行人口政策的最重要依据,也是中国社会经济学界的一个里程碑。马寅初用具体数字说明中国人口增加的速度。马寅初的真知灼见是划时代的,从根本上促成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就这点而言,又有几人能与马寅初相比?......
2024-07-13
在中国,现代书籍艺术是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而兴起的,西方铅印技术和印刷纸张技术促进了中国现代装帧艺术的发展。鲁迅先生是现代书籍设计艺术的开拓者和倡导者,倡导“洋为中用”,认为“天地要宽、插图要精、纸质要好”。1959 年4 月,文化部出版局和中国美术家协会联合举办了第一届全国书籍装帧艺术展览会。......
2023-06-26
咸阳铁塔铭文中现存捐建人名共1260个,可分为三组:一是告老还乡的高级宦官杜茂及其弟杜继芳,其名见于铁塔基座入口的匾额和第2层显要位置,铭文称其“铸造千佛宝塔贰层”。退休回到咸阳后,杜茂与其兄弟捐造铁塔,建成时他已七十高龄。另一位捐建大户杜廷先及其家人“发心铸造铁塔一层”,应当也是当地的杜姓大族,以大字留名于第3层。其他留名于第1层的捐建人,地位介于杜廷先与普通信众之间。......
2023-10-1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