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佛家的“三教合一”主张相应,道家的口号为:“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佛教在民间的发展则走上了一条止恶向善、净意修德、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的通俗化和观实化的道路。甚至连佛教所宣扬的“往生净土”,在民间也为“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世俗理想所替代。与佛教教义的伦理化和现世化相对应的,是佛门僧侣和寺院生活的世俗化。......
2024-01-19
上面说过:王通主张三教合一。但在北齐时,颜之推就首倡儒释一致的论调,其言曰:“内(释)外(儒)两教,本为一体,渐极为异,深浅不同。内典初门,设五种禁;外典仁义礼智信,皆与之符:仁者不杀之禁也,义者不盗之禁也,礼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淫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颜氏家训·归心篇》)至唐又有柳宗元的三教合一说。
柳宗元的三教合一说
河东柳宗元,与韩愈同时,所著有集四十五卷,又外集二卷。其三教合一说,见于《送元十八山人南游序》,其言曰:“太史公尝言:‘世之学孔子者,则黜老子;学老子者,则黜孔子。道不同,不相为谋。’今观老子,亦孔子之异流也,不得以相抗。……其后有释氏固学者之所怪骇,逆其尤者也。今有河南元先生者……悉取向之所以异者,通而同之,搜择融液,与道大适,或伸其所长,而黜其奇袤,要之与孔子同道。”宗元借着这篇序,叙述他的三教合一论。后来这序被韩愈看见了,便责斥宗元不排佛教,宗元因在《送曾浩初序》中详论佛教之不可排,其言曰:“浮屠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奭然不与孔子异道。退之好儒,未能过扬子。扬子之书,于庄、墨、申、韩,皆有取焉。浮屠者,反不及于庄、墨、申、韩之怪僻险贼耶!曰:以其夷也。果不信道,而斥焉以夷,则将友恶来盗跖而贼季札由余乎?非所谓去名求实者矣。吾之所取者,与《易》《论语》合;虽圣人复生,不可得而斥也。退之所罪者,其迹也,曰:髡而缁,无夫妇父子,不为耕农蚕桑,而活乎人:若是虽吾亦不乐也。退之忿其外,而遗其中,是知石而不知韫玉也。”又其《曹溪第六祖赐谥大鉴禅师碑》也说:“孔子无大位,没以余言持世;更杨、墨、黄、老益杂,其术分裂。而吾浮图说后出,推离还源,合所谓生而静者。……其教人:始以性善,终以性善。……生而性善,在物而具;荒流奔轶,乃万其趣。匪思愈乱,匪觉滋误。”其《百丈碑铭》也说:“儒以礼立仁义,无之则坏;佛以律持定慧,去之则丧。”——他这种会通儒释的见解,实与日后儒表佛里的理学以相当的影响。
论天
论封建
又宗元的其他思想,亦颇有独见,所以附带说说。其论天曰:“上而玄者,世谓之天。下而黄者,世谓之地。浑然而中处者,世谓之元气。寒而暑者,世谓之阴阳。其乌能赏功而罚祸乎?功者自功,祸者自祸,欲望其赏罚者,大谬。呼而怨,欲望其哀而且仁者,愈大谬。”(《天说》)其不信天能主宰人的祸福如此。然同时有刘禹锡亦作《天论》,其言似较宗元为精到,所以宗元写信给禹锡说:“凡子之论,乃吾《天说》注疏耳。”其论封建曰:“君长刑政生,故近者聚而为群。群之分,其争必大。大而后有兵有德。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于是有诸侯之列。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诸侯之列,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封。于是有方伯连帅之类。则其争又有大者焉。德又大者,方伯连帅之类,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人(民)。然后天下会于一。是故有里胥,而后有县大夫;有县大夫,而后有诸侯;有诸侯而后有方伯连帅;有方伯连帅,而后有天子。”(《封建论》)他这段话,解释政治制度的发生很明白。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与佛家的“三教合一”主张相应,道家的口号为:“红花白藕青荷叶,三教原来是一家。”佛教在民间的发展则走上了一条止恶向善、净意修德、因果报应和轮回转世的通俗化和观实化的道路。甚至连佛教所宣扬的“往生净土”,在民间也为“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的世俗理想所替代。与佛教教义的伦理化和现世化相对应的,是佛门僧侣和寺院生活的世俗化。......
2024-01-19
桐叶封弟辨[唐]柳宗元“辨”是一种用于辨析事物的是非真伪而加以判断的论说文体,韩愈的《讳辩》和柳宗元的这篇文章,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性作品。古之传者有言[1]:成王以桐叶与小弱弟戏[2],曰:“以封汝。”周公入贺[3]。乃封小弱弟于唐[4]。或曰:封唐叔[18],史佚成之[19]。此指《吕氏春秋·重言》和刘向《说苑·君道》所载周公促成桐叶封弟的故事。史佚促成桐叶封弟的说法,见《史记·晋世家》。......
2023-11-29
从夷夏立论从学理立论从伦理立论自魏、晋以后,佛教道教同时盛行,势成对立,自不能不有争。儒道与佛之争虽烈,但始终没有一个结论,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所以到了王通这些人手中,就有三教合一之说。......
2023-08-17
可以想见,西画的写实手法,当可以令晚明中人对后世有一个形象的认识。或受数日数年之殃,以补在世不满之罪报也。事实上,对生命作身心分离的双重性解释,乃是普遍而经常发生的错误。利玛窦的回答分为两步:其一是证明动机对于人的行为是不可缺少的;其二是进而阐明求利的动机是正当的。在人的行为背后存在着动机,这点儒家并不否认。应该说,儒家与天主教对于动机存在的认识,是一致的。儒家的立场是以为,合乎道德的动机,应当......
2024-01-09
中国古代哲学的精义之一,是 “天人合一”。我们取其本义而言,“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自身。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朴素含义,是先民们对于人类和大自然关系的质朴的理解。天的意象,是通过人的形象来体现的。三点水的“沦”是“水的小波纹”的意思。从人和自然的关系应当和谐这一点说,古老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作为东方哲学的代表和精华,在当今的现实世界里,受到国际社会的日益重视和关注。......
2024-01-26
“三教九流”究竟指什么在书面语和人们的言谈中,“三教九流”都是一个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用来泛指社会上各色各样的人,也泛指江湖上各种职业。这“九家”也叫“九流”,实际上是汉代之后对中国主要宗教和各种学术流派的泛指。“三教九流”后来逐渐成了不同等级社会角色的代名词。......
2024-05-18
李颙“体用兼赅”的适用论思想探析俞秀玲摘要:李颙是在“究心经济,康济时艰”的生活历程中阐述其明体适用的哲学思想的。李颙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儒家所倡导的为己之学,达到“体用兼赅”的极诣,真正实现向孔孟元典精神的回归。在明清之际实学思潮的濡染下,李颙非常重视“用”的方面,他深恶门户之见,而以“求真是真非之所”为最高理想和归宿。在这种意义上,李颙对阳明“通变不迁,文武兼资”的“有用道学”甚为倾慕。......
2024-11-01
中国古代经济以自给自足的农耕经济为主体,因此古人十分关注天气变化,依赖自然环境,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是密不可分的,即“天人合一”。这种“天人合一”的审美理想首先表现为一种系统设计观,认为人的设计是整个宇宙系统的产物,器物设计制作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在遵循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追求人工与天工、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023-09-3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