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韩愈《原道》与排佛:杨东莼文集详解

韩愈《原道》与排佛:杨东莼文集详解

【摘要】:原道《原道》一篇,在于阐明儒教要旨以斥佛老。他认孟子辟杨、墨,其功不在禹下,所以能继这道统;他自己排佛、老,以弘布儒教自任,自然也足以继承这个道统。——他这样推尊《大学》,实开宋代二程子表章《大学》之端。

昌黎韩愈(768年至824年),在文学上占着重要的地位,在学术思想界却没有特殊贡献,不过因他对于宋代理学很有关系,所以必得说说。

他有集四十卷,又外集十卷。他的思想,见于《原道》《谏佛骨表》《原性》《与孟尚书书》诸篇中,《原性》一篇论性,分性为上中下三品,实本于孔子性近习远、智愚不移之说,韩氏并无特见,故略而不说;以下仅就其余三篇,以见韩氏的思想。

原道

《原道》一篇,在于阐明儒教要旨以斥佛老。其言曰:“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商,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郊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他这段话,简明地叙述了儒教的精神。接着又说:“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他这段话,便是宋儒道统之说的发端。他于孟子以后,只推重荀、扬,但因其“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所以不能继孟子而直承这个道统;同时,从这段话的语气看来,我们便知他以孟子以后的一人自任。他认孟子辟杨、墨,其功不在禹下,所以能继这道统;他自己排佛、老,以弘布儒教自任,自然也足以继承这个道统。其言曰:“汉世已来,群儒区区修补,百孔千疮,随乱随失,其危如一发引千钧,绵绵延延,寖以微灭于是时也,而唱释、老于其间,鼓天下之众而从之。呜呼!其亦不仁甚矣。释、老之害,过于杨、墨;韩愈之贤,不及孟子;孟子不能救之于未亡之前,而韩愈乃欲全之于已亡之后;呜呼!其亦不量其力,且见其身之危,莫之救以死也。虽然,使其道由愈而粗传,虽灭死,万万无恨。”(《与孟尚书书》)

他既以弘布儒教自任,所以他又力言圣人设礼乐刑政以为民除害以教民生养之理,其言曰:“古之时,人之害多矣。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养之道:为之君,为之师,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其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原道篇》)从这一点出发,所以他(一)反对老子的无为,《原道篇》:“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剖斗折衡,而民不争。’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二)反对佛家的治心而外天下国家,《原道篇》:“《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他这样推尊《大学》,实开宋代二程子表章《大学》之端。

谏佛骨表

他的《谏佛骨表》,专在于排佛,其言曰:“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道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余,岂宜令人宫禁?……乞以此骨,付之有司,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其《与孟尚书书》亦曰:“孔子云:‘丘之祷久矣。’凡君子行己立身,自有法度;圣贤事业,具在方册,可效可师;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内不愧心;积善积恶,殃庆各自以其类至;何有去圣人之道,舍先王之法,而从夷狄之教,以求福利也?《诗》不云乎?‘恺悌君子,求福不回。’”他这样从夷夏之见从祸福之见去排佛,实在不曾触犯佛教的真髓,无损于佛教的毫末,所以结果在儒者中反引起了柳宗元的反对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