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诸宗教义:成实宗、律宗、三论宗

诸宗教义:成实宗、律宗、三论宗

【摘要】:成实宗的教义本宗的初祖,为造《成实论》的诃梨跋摩,生于佛灭后九百年。律宗的教义佛学分经、律、论三藏,所以律为三藏之一。本宗以为宇宙万有,都是由识所变,所谓三界唯心,心外无法,一切现象,都是心影,便是本宗的教义。三论宗的教义三论就是指《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而言,或加《大智度论》,便叫做四论宗。

诸宗的教义,很为繁复,非这里所能详述,现在只将诸宗教义的梗概,分述如下:

俱舍宗的教义

佛灭九百年后,世亲菩萨依《四阿含经》作《俱舍论》,便是本宗的起始。时印度自佛家乃至外道,莫不竞学,大显势力于西域。陈文帝天嘉四年(563年),印度高僧真谛带来梵本,译为《阿昆达磨俱舍论》,叫做《旧俱舍论》,陈智、唐净慧皆为作疏。后唐玄奘到天竺,从僧伽耶舍学习,归国重译为三十卷,叫做《新俱舍论》,其弟子神秦、普光等为之作疏,流传很广。此宗本为法相宗的初步,所以又叫做法相宗的附宗。

本宗依着因果,解释世间诸法,第一说到四谛。什么叫做四谛?就是苦谛、灭谛、集谛、道谛四者。现在先说苦谛。苦便是人生的真相,最显著的为生、老、病、死四大苦,此外还有“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等等。这些苦都是集的结果,所以又说到集谛。集是苦的原因。换句话说:一切苦的真因,便是无明与行。说到无明与行,就要说到十二缘起(又名十二支)。什么叫做十二缘起?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无明即是惑,行即是业。从惑与业所造的因,就生现在“识、名色、六处、触、受”受苦之果;有“爱、取、有”的因,就生“生、老死”的果。苦因与苦果既已明白,现在要求苦的解脱,于是进而说到灭谛。苦因立于苦果之前,苦因不起则苦果不生,所以解脱的最吃紧处,就在于断苦因。要断苦因,就要断无明,因为由无明才生我执,而我执又是一切苦恼的起因。如果没有我执,换句话说:即如果除掉了无明的障碍,则一切苦恼自可无形解脱。如果是这样,才叫做达到了涅槃的境界。但要达到涅槃的境界,却有达到此境界的方法,所以最后一步,就要说到道谛。什么叫做道谛?就是佛祖最初所宣说的八圣道,即正见、正思、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八者,这八圣道,就是达到涅槃的方法。正见即正确的观察,对于四谛有正确的认识,便是如实知见的智慧。正思即正当的思想,就是助成正见达到实行的过渡状态。正语即正确的言语,求正见与正思之正确的发表。正业即正当的行为,求所行与所言之一致。正命即正当的生活,正精进即正当的努力,都是求正当行为之现实与向上。正念即正当的念虑,谓不起邪念;正定即严正的精神,谓心专境一。这八圣道,就是到灭之道。——以上所述,便是观四谛之理,以得涅槃之乐。

成实宗的教义

本宗的初祖,为造《成实论》的诃梨跋摩,生于佛灭后九百年。本宗不盛行于印度,鸠摩罗什译之才流入到中国。自晋末至唐初二百年间,本宗极为盛行;唐中叶以后寖衰。

本宗为小乘教中的最高者,发挥人空法空之理。以人空观破除烦恼障,以法空观破除所知障。人空法空之理,是罗汉小乘,由五趣地而至罗汉果,共分七十二位,断三界的思惑。但《成实论》本与《三论》并译,其传法者多两者俱习,所以本宗又叫做三论宗的附宗。

律宗的教义

佛学分经、律、论三藏,所以律为三藏之一。中国初有此宗,始于曹魏嘉平二年(250年)昙摩阿罗所译《四分律》。什么叫做《四分律》?即比丘戒、比丘尼戒及受戒犍度、房受犍度、安居犍度四者。其后鸠摩罗什又译《十诵律》,觉贤又译《僧祇律》,律宗遂渐次完备。然卓然完成本宗的,还要推南山道宣。南山系智首律师的门徒,译律数百卷,弘布《四分律》,称为南山派,其势力至元时不衰。同时与南山派并立者,又有两派:一为法砺律师所创的相部宗,一为怀素律师所创的东塔宗,然均不光大。

一切戒律,包括于止持、作持二门。止持是诸恶莫作,作持是众善奉行。止持门有比丘、比丘尼二部戒本,叫做具足戒。具足戒中,有五戒、八戒、十戒、六法之别,表列如下:

法相宗的教义

法相、天台、华严三宗,叫做教下三家。法相宗以大意明唯识,所以又叫做唯识宗。本宗开祖为慈恩,所以又叫做慈恩宗。佛说大乘经中,《华严经》《解深密经》等,均阐明万法唯识之义,实为本宗所本。佛祖死后九百年,弥勒慈尊应无着菩萨之请,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庄严论》《辨中边论》《金刚般若论》。无着承弥勒之旨,又作《显扬论》《对法论》。无着之弟世亲菩萨,作《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颂》,大弘斯旨。后二百年,有难陀护法尊十大论师,皆注世亲的《唯识三十颂》,各有心得;而护法弟子戒贤论师,更称斯学巨子,自此以后,西域此学寖衰。唐世,玄奘三藏至印,问教戒贤,尽受斯学。归国以后,他的高足窥基(即慈恩法师)又从玄奘学,大畅妙旨,法相宗由是确立。再传得惠治,著《唯识了义灯》;三传得智周,著《唯识演秘》;本宗遂日益昌大。

本宗以为宇宙万有,都是由识所变,所谓三界唯心,心外无法,一切现象,都是心影,便是本宗的教义。据《解深密经》所示,分佛教诸经为三个时期:

1.有教——是我空法有论,即俱舍宗等;

2.空教——有为固空,无为亦空,是我法俱空论,即成实宗等;

3.中道教——非有非空,是心有境空论,即法相宗。

欲明唯识之理,则有五位百法。什么叫做五位?即心法、心所法、色法、不相应行法、无为法五者,与俱舍宗同。百法之中,心法有八,即是八识。什么叫做八识?即于耳、目、鼻、舌、身意、俱舍六识之外,更有末那识、阿赖耶识二者。前五识都是感觉作用;第六识能回忆过去,思考未来,是理智作用;末那识是意识之根,能判别意识的善恶;阿赖耶识,其义为藏,谓能藏一切法;以水为例:阿赖耶是水之体,末那是水之流,前六识是水之流。百法之中,以心王为主,而心王又以阿赖耶为根本。除无为法,都是由此藏的种子而生;种分有漏无漏,随前七识的熏缘,无漏得势而为善,有漏得势而为恶;各有无限能力,因而发生宇宙一切万有,依阿赖耶为万法缘起的根本。合有漏无漏,又分为本有种子与新熏种子,《唯识论》所谓“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便是本宗的因果论。

研究法相,又分四分三境。什么叫做四分?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四者。这是指主观的心象作用而言。至于从客观所缘之境,又分为性境、独影境、带质境三者,这是从一心转变的幻相,并非实用,因为心内不现其象则心不起,心不起则心内亦不现其相。

三论宗的教义

三论就是指《中论》《十二门论》《百论》而言,或加《大智度论》,便叫做四论宗。《中论》《十二门论》为龙树菩萨所作,《百论》为提婆菩萨所作。鸠摩罗什是提婆的三传弟子,四论翻译,皆出其手。什门下有道生、僧肇、道融、僧睿、昙影、慧观、道恒、昙济,叫做八杰,均受此宗大义。昙济传道朗,道朗传道诠,道诠传法朗,法朗传嘉祥,至嘉祥而此宗大盛。其后玄奘三藏又问学印度清辨、智光,更受微言;又有地婆伽罗东来,口授宗义于慈恩;慈恩因远承什译,近禀奘传,旁参伽说,而作《十二门宗致义记》,而此宗遂以大成。至中唐以后,此宗渐衰。

本宗以破邪显正为宗旨。其欲破之邪有外道、毗昙、成实、大执。邪既然破,正自然显。但欲破邪,又必须从二谛八不入手。什么叫做二谛?第一是真谛,即是说森罗万象一切皆空。第二是俗谛,即是说森罗万象种种差别。所以俗谛是有,真谛是空。但是言空言有,均非宇宙真理,所以如来以八不中道,破除执有执空之谜。什么叫做八不中道?就是不生、不灭、不去、不来、不一、不异、不断、不常八者。中道既立,有空自破。但此宗所谓八不中道,意义很高,与法相宗并为权大乘教。

华严宗的教义

佛祖初说《华严经》,理论太高,不易了解。佛灭后五百年,马鸣菩萨造《大乘起信论》,演真如缘起法门,即本此经。次七百年,龙树菩萨又作《大不思议论》以解释之。次九百年,天亲菩萨作《华严十地论》。以上三师,称本宗印度的列祖。其在中国,东晋义熙十四年(四一八年),跋陀罗始译《华严经》六十卷,然尚未确然成一宗派。陈、隋间,杜顺始提义纲,标立宗名,著《华严法界观门》《五教止观》《十玄章》诸书,弘畅斯旨,是为本宗初祖。二祖智俨,三祖法藏,均有著述。法藏死后,慧苑私逞臆见,刊落师说,宗统将坠;四祖澄观起而作《华严大疏钞》,破斥异辙,恢复正宗。五祖宗密,兼通诸宗,并弘华严,本宗遂益昌大。以上五杰,称为华严五祖。晚唐以后,本宗渐衰。

华严法界玄门,以“一真法界”(万法缘起于一心,仍为一心所统摄,所以叫做一真法界),区别为四种:第一,诸众生色心等法,各有差别,各有分齐,叫做“事法界”;第二,诸众生色心等法,虽有差别,而同一体性,叫做“理法界”;第三,理由事显,事揽理成,理事互融,叫做“理事无碍法界”;第四,一切分齐事法,称性融通,一多相即,大小互容,重重无尽,叫做“事事无碍法界”。四法界中,只有事事无碍法界,微妙难识,所以又详说十门:一,同时具足相应门,如海之一滴,具百川味;二,广狭自在无碍门,如一尺之镜,见千里影;三,一多相容不同门,如一室千灯,光光涉人;四,诸法相即自在门,如金与金色,不相舍离;五,秘密隐显俱成门,如秋空片月,晦明相并;六,微细相容安立门,如琉璃之瓶,盛多芥子;七,因陀罗网境界门(因陀罗者,谓帝释天,其宫殿宝网,重重互照),如两镜互照,传曜相写;八,托事显法生解门,如擎拳竖臂,触目皆道;九,十世隔法异成门,如一夕之梦,翱翔百年;十,主伴圆明具德门,如北辰所居,众星皆拱。——这便叫做“十玄门”。此外又说六相:一,总相,一即具多为总;二,别相,多即非一为别;三,同相,互不相违为同;四,异相,彼此不滥为异;五,成相,一多缘起和合为成;六,坏相,诸法各住本位为坏。总,同,成,叫做“圆融门”。别,异,坏,叫做“行布门”。然说行布法,圆融即在行布之中。说圆融法,行布即在圆融之内。因该果海,果澈因源。——这便是华严法界玄门的大概。

天台宗的教义

本宗依《法华经》立宗,所以又叫做法华宗。本宗不起自印度,创始者为我国智,智天台山,所以叫做天台宗。当时有南岳、慧思禅师,自证三昧,智往谒,则曰:“昔日灵山,同听《法华》,宿缘所追,今复来矣”,乃使修《法华》三昧。越十四日,智大悟,遂直接佛传,创立本宗。湛然《止观义例》说:“一家教门,所用义智,以《法华》为宗骨,以《智论》(即《大智度论》)为指南,以《大经》(即《涅槃经》)为扶疏,以《大品》(即《大品般若经》)为观法,引诸经以增信,引诸论以助成。观心为经,诸法为纬,织成部帙,不与他同。”本宗创立的真相,都为这几句话所概括。智之后有章安,结集本宗诸说,以成一宗典籍。后又有智威、慧威、玄朗、妙乐诸师,广播宗风。唐末湛然,更有声名。

天台止观法门,本于佛言定慧(佛以戒、定、慧为三学,以三学分配三藏,则戒学属律,定学属经,慧学属论),因为“止”是“定”因,“慧”是“观”果。由定慧而起止观,即以止观而证定慧。什么叫做止?玄觉《永嘉集·正修止观》第九说:“夫念非忘尘而不息,尘非息念而不忘(眼、耳、鼻、舌、身、意,叫做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叫做六尘;谓之尘者,以染污义故)。尘忘则息念而忘,念息则忘尘而息。忘尘而息,息无能息。息念而忘,忘无所忘。忘无所忘,尘遗非对。息无能息,念灭非知。知灭对遗,一向冥寂。阒尔无奇,妙性天然。”什么叫做观?同书又说:“夫境非智而不了,智非境而不生。智生则了境而生,境了则智生而了。智生而了,了无所了。了境而生,生无能生。生无能生,虽智而非有。了无所了,虽境而非无。无即不无,有即非有。有无双照,妙悟肃然。”而止观二门,析之又为空假中三观:止者观空;观者观假;止而非止,观而非观,非止非观,即止即观,这便叫做中。三者具于一心,所以统名“一心三观”。有此三观,能破三惑(一见思惑,二尘沙惑,三无明惑),而成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

真言宗的教义

佛教有显教密教之别。什么叫做密教?密教就是真言宗,此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等为依,立十住心,统摄诸教,建立曼荼罗,三密(身、口、意)相应,即凡成圣,其不思议力用,惟佛能知,非因位所能测度,所以叫做密教;自余之法门,叫做显教。据佛家说:佛有释迦佛、大日如来佛、弥陀佛三身,实一佛之德所流出的三体。大日是释迦的法身,释迦是大日的化身。故后世学者综别诸宗,亦分为释迦教、大日教、弥陀教三类。本节所述十宗,只真言宗属大日教,净土宗属弥陀教,其他八宗都属释迦教。相传金刚萨埵亲受法门于大日如来。如来灭后七百年,萨埵以授龙猛菩萨,龙猛传龙智,龙智传善无畏。善无畏于唐世来中国,译《大日经》以授金刚智。金刚智便是中国此宗初祖。其后不空东来,承金刚智之后,从事翻译,本宗因以确立。但此宗不盛行于中国,后由空海传到日本,日本至今尚盛行此宗,西藏、蒙古、暹罗,亦颇流行。

本宗与他宗不同:天台、华严均以理为本,本宗却以事为本;他宗以真如为宇宙本体,而本宗却以六大为本体。什么叫做六大?就是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识大六者。前五大为理,属于胎藏界;识大为智,属于金刚界。从这六大造成一切佛一切众生器界等类。其实胎金为一,色心不二,不生不灭,无先无后,现象即实在,实在即现象,融圆无碍;但从两部曼荼罗所有诸佛菩萨,都依五智而成。什么叫做五智?就是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五者,与法相宗所说相似。由识生五智,识又包地大、水大、火大、风大、空大,互相圆融,为宇宙自在无碍的本体;此本体即佛的本体,智慧具足;我们如能修行三昧,便可转识成智,即身成佛。

净土宗的教义

本宗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及天亲菩萨所作的《往生净土论》为依据,就是弥陀教。印度先祖,当推天亲。天亲死后五百年,菩提流支始传净土法门于中国。但是后汉时安息国沙门安清高已译有《无量寿经》二卷,而晋世慧远结白莲社于庐山,念佛修己,却已是本宗的嚆矢,不过法门未备而已。及北魏永平元年(508年)菩提流支来中国,本宗始正式确立。流支传昙鸾,鸾著《往生净土论注》,本宗大盛。其后,隋有道绰,唐有善导,都是本宗的大师。本宗与禅宗、天台、法相、华严诸宗不同,诸宗教义微妙,非钝根人所能了解,所以信奉的人,都是些士大夫;本宗却专为普通人说法,依阿弥陀佛的愿力,一心念佛,往生净土,凡难觉的教义,概置不论,所以它的势力很大,披靡全国,现今世俗所谓佛教,大抵都是本宗的末流。

阿弥陀译言无量寿无量光,阿弥陀佛就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在无量劫前身为国王,闻自在王佛说法,因弃位出家为沙门;他怜念三界众生沉沦苦海,发四十八愿,以念佛名号为往生净土的方法。净就是心,土就是境,不是别有一处地方,乃是在心境之内;所以净土就是佛心所证的真如体,念佛法门很多,如觉性念、观相念、持名念等,要之都不外摄众念为一念,化染念为净念,念到一心不乱,以成净业而已。

禅宗的教义

法相、天台、华严,叫做教下三家;禅宗叫做教外别传。这四宗,都是大乘上法。禅宗以“不著语言、不立文字、直指本心、见性成佛”为教义,一变佛教的窠臼,后此宋、明间儒、佛混合,皆自此始。本宗历史,相传如来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摩诃迦叶(即西天初祖)破颜微笑。如来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门,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其后迦叶以衣钵传阿难,中间经马鸣、龙树、天亲等二十七代,密密相传,不著一字,直至达摩。达摩为印度二十八祖,梁时来中国,后入嵩山,面壁十九年,始得传法之人,传已遂入灭;故达摩又叫做中国禅宗初祖。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皆依印度祖师之例,不说法,不著书,止求得传钵之人,即自灭寂。至五祖弘忍,始开山授徒,门下千五百人,神秀为首座,竟不能传法;而赁舂人慧能,反受衣钵,是为六祖。后神秀复师慧能,悟大法,于是禅宗分南(慧能)北(神秀)二派。六祖以后,钵止不传;而教外密传,遂极光大,以后竟衍为云门、法眼、曹洞、沩仰、临济五宗,宋、明以来,势力披靡全国,今列禅宗五门表如下:

佛法最普遍的莫如净土,而最特殊的则莫如禅宗,禅宗拣根器,净土则普滠,净土但念佛可以生西,而禅宗则非见性无由成佛。《血脉轮》说:“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修戒,亦无益处。”这便是禅宗与净土根本不同之点。所谓见性,性乃遍在有情无情,普及凡夫圣贤,都无所住。故无住之性,虽在于有情,而不住于有情,虽在于恶,而不住于恶,虽在于色,而不住于色,虽在于形,而不住于形,不住于一切,故云无住之性。又此性非色、非有、非无、非住、非明、非无明、非烦恼、非菩提,全无实性。觉之名为见性,众生迷于此性,故轮回于六道,诸佛觉悟此性,故不受六道之苦。所以见性在禅宗是惟一的工夫。由此看来,可知禅宗以觉悟佛心为禅之体;而佛心指心之自性,所以说直指本心,见性成佛。因为人心之性即佛性,从而发见佛性便叫做成佛。

(注)本节多取材于以下各书:梁启超《中国古代思潮》,钟泰著《中国哲学史》,王治心著《中国学术源流》,李石岑著《人生哲学》及拙编《本国文化史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