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拟定《实业计划》,是在欧战告终的时候。所以中山先生主张国际合作开发中国实业,同时拟定具体的《实业计划》,分送国内外当局,征求意见,并向民间作广大的宣传。本来中山先生的计划,虽然提出于欧战告终的时期,实际是早已成竹在胸的了。他的伟大的《实业计划》,不待说,是为了发展国家资本而写的。第一计划第一计划是以北方为对象的,包含五部分。......
2023-08-17
魏、晋经学,不及两汉之盛,而且两汉家法,也为魏、晋人所败坏;不过王弼、何晏诸人,多衍空理,不守训诂,却是魏、晋经学的一大变革。今将魏、晋经学的几个特点,分述如下:
今文学的绝灭
经今文学盛于西汉,哀、平之际,古文学兴,今文学就渐次衰落。当时天下大乱——汉末黄巾、董卓之乱,三国的纷争,西晋时外族的蹂躏——学者流离失所,经籍灭裂焚毁,人人救死惟恐不暇,所以谈不到古籍的保存与发扬。据史籍所载:《齐诗》、魏时已亡;永嘉(311年)之乱,《易》亡施氏、梁丘,《书》亡欧阳、大小夏侯,《诗》亡《鲁诗》《韩诗》,孟氏《易》、京氏《易》无传人;《春秋公羊传》《穀梁传》寖衰,虽存若亡。到东晋元帝设立博士,置《周易》王氏(弼)、《尚书》郑氏(玄)、《古文尚书》孔氏(伪孔安国)、《毛诗》郑氏、《周官》《礼记》郑氏、《春秋》《左传》杜氏(预)服氏(虔)、《论语》《孝经》郑氏博士各一人,于是西汉今文十四博士已无一存,而今文学由是绝灭。直到清季,始有今文学的复兴。
反郑学运动
原来自东汉郑玄兼采今古文遍注群经以后,今古文的家法,就已淆然混乱。当时学者苦于今古文家法的繁琐,震于郑氏经术的洽博,也就翕然宗从。郑学因此就独盛一时。但不到数十年的光景,就发生反郑学的运动。这运动的开始者是王肃。肃兼通今古文,不主一家。他反对郑学,并无一定的立场:或用今文说以驳郑氏的古文说,或用古文说以驳郑氏的今文说。郑主六天说,王则主一天说;郑主帝王感生说,王则祖述《毛传》否认郑氏这种说法。他反对郑学的专著,叫做《圣证论》;又伪作孔安国《尚书传》《论语》《孝经注》《孔子家语》《孔丛子》五书,以互相证明。他为晋武帝外祖,因此借帝王的威权,把他的《尚书》《诗》《论语》《三礼》《左氏解》及其父朗的《易传》,都立于学官,而且当时朝廷典制、宗庙丧纪轻重之礼,也都尊王说,不用郑义。郑学由是大受打击,今古文的家法,从此无人过问,而当时儒者,也就只知斤斤于郑、王之辩了。
说经多衍空理
魏、晋人说经多衍空理,不讲训诂,开后此南朝经学一派。皮锡瑞《经学历史》说:“世传十三经注,止一《孝经》,为唐明皇御注;其余汉人与魏、晋人各居其半。郑君笺《毛诗》,注《周礼》《仪礼》《礼记》;何休注《公羊传》;赵岐注《孟子》,凡六经,皆汉人。孔安国《尚书注》,王肃伪作;王弼《易注》,何晏《论语集解》,凡三经,皆魏人注。杜预《左传集解》、范宁《穀梁集解》、郭璞《尔雅注》,凡三经,皆晋人注。以注而论,魏、晋人似不让汉人矣;而魏、晋人注,卒不能及汉者。《孔传》多同王肃,孔《疏》已有此疑,宋吴棫与朱子及近人阎若璩、惠栋,历诋其失,以为伪作。……王弼、何晏祖尚玄虚……王弼《易注》,空谈名理,与汉儒朴实说经不似……何晏《论语集解》,合包、周之《鲁论》,孔、马之《古论》,而杂糅莫辨。……杜预《左传集解》,多据前人说解,而没其名,后人疑其杜撰。……范宁《穀梁集解》,虽存《穀梁》旧说,而不专主一家,序于三传皆加诋……郭璞《尔雅注》,亦没前人说解之名,余萧客谓为攘善无耻。此皆魏、晋人所注经,准以汉人著述体例,大有径庭,不止商、周之判。”皮氏批评魏、晋人注经的坏处,可说是深中其弊;但是魏、晋人说经不主家法,专尚空理,却不能不说是汉儒治经的一个反动,而南朝一派的经学,则更是由魏、晋人所开端。
南北学派
魏、晋经学已如上述,现在进而说南北朝的经学。《北史·儒林传序》说:“江左《周易》则王辅嗣,《尚书》则孔安国,《左传》则杜元凯;河洛《左传》则服子慎,《尚书》《周易》则郑康成;《诗》则并主于毛公,《礼》则同遵于郑氏。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我们看到这段话,便可知南北学派不同之所在。大抵北人俗尚纯朴,无浮华的习气,而经学又专宗郑、服,远有师承,所以能够穷理尽微。南人尚虚谈,宗老、庄之说,而治经又守魏、晋经师之说,所以喜谈新理。兹分述之如下:
北朝经学
晋室东迁以后,北朝经过五胡十六国的争乱,到了北魏的时候,道武帝才设太学,置五经博士。天兴二年,大学生增至三千人。后又设立乡学、小学,教养诸生,优待学者,奖励儒学,由是学者辈出。其最著名的:有魏刘献之、徐遵明,齐李铉、周沈重、熊安生等。刘氏著有《三礼大义》四卷及《三传略例》《毛诗序义》,徐氏著有《春秋义章》三十卷,李氏著有《孝经》《论语》《毛诗》《三礼义疏》及《三传异同》《周易义例》,沈氏著有《三礼》《毛诗义》,熊氏著有《周礼》《礼记》《孝经义疏》。其中以徐氏讲学最久,为海内所宗。郑注《周易》《尚书》《三礼》及服注《春秋》,皆徐氏所传(只有《毛诗》,则为刘氏所传)。据《北齐书·儒林传序》,徐氏门下,如下所示:
服注《春秋》:
徐遵明→张买奴、马敬德、邢峙、张思伯、张奉礼、张雕、刘昼、鲍长宣、王元则其后又有刘焯、刘炫。刘焯著《稽极》十卷、《历书》十卷及《五经述义》。刘炫著有《论语述义》十卷、《春秋攻昧》十卷、《五经正名》十二卷、《孝经述义》五卷、《春秋述义》四十卷、《尚书述义》二十卷、《毛诗述义》四十卷、《诗序》一卷、《算序》一卷。惟二刘崇信伪书,又传南人费甝之学,是为北学折入于南之一证。
南朝经学
东渡以后,宋、齐之间,虽开国学,但未普及。至梁武帝天监四年,始开五馆,立国学,置五经博士各一人。其后,武帝尊信佛教,儒学也就随着寖衰了。然当时大儒,尚有梁崔灵恩、皇侃,陈沈文阿、戚衮、张讥诸人。崔氏著有《三礼义宗》四十七卷、《左氏经传义》二十二卷、《左氏条例》十卷及《毛诗集注》《周礼集注》《公羊穀梁文句义》等。皇氏著有《论语义疏》十卷、《礼记义疏》五十卷。沈氏著有《春秋》《礼记》《孝经》《论语义记》《仪礼》《经典大义》。张氏著有《周易》《尚书》《毛诗》《孝经》《论语》《义》等。都无不遵守魏、晋经师之说,侈谈新理。惟严植之习郑氏《礼》《易》《毛诗》,却有北学之风。
义疏之学
南北朝经学家为义疏之学颇多,观上所述诸氏的著作,即可概见。后此唐人义疏之风特盛,实由南北朝人开端。惟诸氏著作,已多亡佚,只有皇侃的《论语义疏》及《礼记义疏》尚存,熊安生的义疏,则多见于《礼记疏》中。
音韵学
这个时代,学术上还有一件值得特书的,就是音韵学的发达。颜之推论韵学的历史有云:“九州之人,言语不同。自《春秋》标‘齐言’之传,《离骚》目《楚辞》之经,此盖其较明之初也。后有扬雄著《方言》,其书大备,然皆考名物之同异,不显声读之是非也。迨郑玄注《六经》,高诱解《吕览》《淮南》,许慎造《说文》,刘熹制《释名》,始有譬况假借,以证音字耳。而古语与今殊别,其间轻重清浊,犹未可晓;加以外言、内言、徐言、读若之类,益使人疑。但孙叔然(炎)创《尔雅音》,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高贵乡公不解反语,以为怪异。自兹厥后,音韵锋出,各有土风,递相非笑。指马之喻,未知孰是,共以帝王都邑,参校方俗,考核古今,为之折衷。权而量之,独金陵与洛下耳。”(《颜氏家训·音辞篇》)由此看来,便知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到孙炎始为反语。但据郑樵《通志·艺文略》,却谓“切韵之学,起自西域所传十四字贯一切音,文省而音博,谓之《婆罗门书》”。而前《汉书·地理志》,广汉郡梓潼下应劭注,也明载:“潼水所出,南人垫江。垫音徒浃反。”似此则在孙炎之前,或许就有了反切之法,而且是从西域得来的;不过到孙炎手上,才把它整齐划一以代直音罢了。南北朝时,南齐周颙又著《四声切韵》,梁沈约更撰《四声谱》,于是又有平上去入四声之分。当时沙门神珙称沈约创立纽字之图,并且因之更立《五音图》。后唐僧守温即借这反纽之法,以定见、溪、群、疑、端、透、定、泥、帮、滂、並、明、非、敷、奉、微、知、澈、澄、娘、精、清、从、心、邪、照、穿、床、审、禅、晓、匣、影、喻、来、日三十六字母。现今注音字母的声母,就是损益这三十六字母而成的。
伪书之流行
最后,还有一点要说明的,就是魏、晋、南北朝伪书之作,很为流行。上面所说的《列子》,其中有些部分,便是魏、晋人的伪作。王肃的伪作孔安国《尚书传》等五书,在上面已经说过了。后来刘炫看见朝廷下诏求天下遗书,也就伪造书百余卷,题名《连山易》《鲁史记》等。又如《汉魏丛书》中所收集的两汉、六朝的小说,其中也有很多伪作,例如陶潜的《搜神后记》,便是魏、晋以后人所作;尤其是其中托名汉人所撰的,大抵不可靠,而是魏、晋时人或魏、晋以后人的伪造。以上所述,不外是几个例子,至于其他多数伪书,更是不胜枚举,只得从略。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中山先生拟定《实业计划》,是在欧战告终的时候。所以中山先生主张国际合作开发中国实业,同时拟定具体的《实业计划》,分送国内外当局,征求意见,并向民间作广大的宣传。本来中山先生的计划,虽然提出于欧战告终的时期,实际是早已成竹在胸的了。他的伟大的《实业计划》,不待说,是为了发展国家资本而写的。第一计划第一计划是以北方为对象的,包含五部分。......
2023-08-17
考据学的启蒙运动者为顾炎武,然同时还有阎若璩、胡渭、姚际恒三人,都是替考据学辟坦道的人。这三人的工作,虽杂而不纯,但其为后此考据学奠立一个极强固的基础,却要归功于他们。建立考据学的功臣,首推戴震。这一段故事,已足以说明戴氏治学的出发点,而戴氏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学派的建立者,亦即在其治学方法。清代考据学的特盛,已如前述,而其一代学术的中坚,则在于诸经都各有新疏,观阮元所辑的《......
2023-08-17
相传黄帝范金为币,为中国货币之始,其实不然。所以我们断定贝为货币之始,是极有根据的。关于货币真具有一定的制度的,还要算周代,因为商业的发达,始于周代。武帝时,乃铸五铢钱,为汉代通行的货币。明太祖鉴于前代钞法的弊病,因停止交钞而铸洪武通宝。至于纸币,则多由商家私发,至光绪末年,因外国纸币充斥各地,始设立大清银行,发行纸币。但自军阀割据以来,币制愈不统一。......
2023-08-16
清代的学术,可以叫做朴学〔134〕时代;其勃兴,可以说是王学的反动。这时期以顾炎武、阎若璩、胡渭三人为代表。炎武虽反对王学,但不攻击程、朱,即不攻击宋学,而其大倡“舍经学无理学”之说,则为清代朴学的先声。这时期还有黄宗羲、王夫之、颜元诸人,虽和朴学无关,但于清初学术界亦占重要地位。清代学者说经一尊东汉家法,着重名物训诂,自不免于支离破碎。清代开今文学的先声的,是乾隆时的庄存与。......
2023-08-17
十五日,日本以履行英、日同盟为口实,要求德国舰队即时退出日本、中国海洋方面,否则解除其武装,并将胶州湾租借地全部,以还付中国为目的,于九月十五日以前,无条件交付日本。二十六日,日军占领潍县车站。十八日,日本外相加藤训令日置益径向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案。......
2023-08-17
宋代制度,多仍唐旧,现在先述官制。可惜推行并不普遍,所以宋代人民依旧不能脱掉力役之苦。海盐于产地设亭场,制盐之民称亭户,或称灶户;制解盐之民则称畦夫:这两种盐都是籍民制盐,由官发卖。宋时植茶之处称山场,采茶之民称园户;园户都隶属山场,除岁纳茶若干作为租税外,其余的茶都归官收买。宋代管理鬻矾的机关,亦谓之“务”,制矾之民称镬户,所制之矾,由官发卖,香即香药,和宝货都是由国外运来的。......
2023-08-17
但实际上,英国议会修改宪法仍极慎重,且多属于引申与补充性质。任何成文宪法的国家,亦有宪法所未规定,但为一般所遵守的最高习惯。成文宪法,本身即附有修改的一定程序,是以为刚性宪法。......
2023-08-17
地方官制,自晋以来,均行州、郡、县三级制度。炀帝又废州置郡,郡置太守,县置县令,几回复秦、汉之旧,为地方两级制。唐初以州转县,州置刺史,县置县令,也为两级制。唐沿隋制定均田租庸调之法。以上所述,系属于田赋一项,自唐中叶以后,因为国用不足,还有许多杂税,如盐税、茶税、酒税、关税等,留到第二十八章再讲。隋沿北周旧制,也行府兵之制......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