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艺术特色《关雎》通篇采用了起兴的艺术手法。诗的第一章以河中沙洲雌雄雎鸠的和鸣声起兴,写了淑女的被“逑”,表达了作者对美满婚姻的期待。诗中用“参差”“窈窕”等双声和叠韵词,既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特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又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2023-07-03
董仲舒和李斯一样,都是做那“别黑白而定一尊”的工作的人。上面说过,汉初黄、老之学特盛,儒家退处,毫无势力。窦太后死后,始黜黄、老之学。武帝即位,举贤良对策,因董仲舒之言,才正式把儒家定为一尊。董仲舒的对策说: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僻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自此以后,儒家既居独占地位,于是代表儒家之学的六经遂成为学人必读的经典。自董仲舒以下,直至康有为,凡著书立说,欲以取信于人,也无不本诸六经。但是,自经董仲舒以阴阳家言与儒糅合以后,所谓儒家,却不是本来面目的儒家了(不要忘记,这一次的定于一尊,也与这大帝国的大一统的局势有关,当时家给人足,正是武帝有为之时,所以黜黄、老的无为而力崇儒术。其详可参看拙编《本国文化史大纲》)。
仲舒著作,今传《春秋繁露》八十二篇,兹分述其学说如下:
天
仲舒学说的基础,就是“天”。分述如下:
(1)天为万物之本。他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贤良对策三》)又说:“父者子之天也,天者父之天也。无天而生,未之有也。天者万物之祖,万物非天不生。”(《顺命》)
(2)天人相类。他说:“天地之精,所以生物者,莫贵于人。……物疢疾莫能偶天地,唯人独能偶天地。人有三百六十节,偶天之数也。形体骨肉,偶地之厚也。上有耳目聪明,日月之象也。体有空窍理脉,川谷之象也。心有哀乐喜怒,神气之类也。……天以终岁之数,成人之身,故小节三百六十六,副日数也;大节十二分,副月数也。内有五脏,副五行数也。外有四肢,副四时数也。乍视乍瞑,副昼夜也。乍刚乍柔,副冬夏也。乍哀乍乐,副阴阳也。心有计虑,副度数也。行有伦理,副天地也。”(《人副天数》)
(3)王者为天所命。他说:“天以天下予尧、舜,尧、舜受命于天,而王天下。”(《尧舜汤武》)又说:“德侔天地者,称皇帝,天佑而子之,号称天子。”(《三代改制质文》)
(4)瑞祥为受命之符。他说:“臣闻天之所大奉使之王者,必有非人力所能致而自至者,此受命之符也。天下之人同心归之若归父母,故天瑞应诚而至。《书》曰:‘白鱼入于王舟,有火复于王屋,流为乌。’此盖受命之符也。周公曰:‘复哉!复哉!’”(《贤良对策一》)又说:“有非力之所致而自至者,西守获麟,受命之符是也。”(《符瑞》)
(5)王者以天为法,而奉戴天意。他说:“受命之君,天意之所予也。故号为天子者,宜事天如父,事天以孝道也。”(《深察名号》)又说:“天者群物之祖也,故遍覆包函,而无所殊,建日月风雨以和之,经阴阳寒暑以成之。故圣人法天而立道,亦博爱而亡私,布德施仁以厚之,设谊立礼以导之。春者天之所以生也,仁者君之所以爱也。夏者天之所以长也,德者君之所以养也。霜者天之所以杀也,刑者君之所以罚也。由此言之,天人之征,古今之道也。”(《贤良对策三》)王者既以天为法,所以国家设官,亦以天为法。他以为三(天地人曰三才、日月星曰三光)、四(春夏秋冬为四时)、十(天地阴阳火金木水土人为十端)、十二(十二月为一岁)为天数,故三公、三卿、三大夫、三士,均从三之数;公、卿、大夫、士四阶级,从四之数;三公、三卿、三大夫、三士,这四选十二臣,取四时十二个月之意;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共百二十臣,取十端十二个月之意,即取百二十个月之意。此与《左传》所说“天有十日,民有十等”相合(《左传》昭公七年)。
(6)以天为最高之神。他说:“天者百神之君也,王者之所最尊也。”(《郊义》)又说:“天者百神之大君也,事天不备,虽百神犹无益也。”(《郊语》)
(7)天人感应。他说:“臣谨案《春秋》之中,视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灾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贤良对策一》)又说:“王者与臣无礼,貌不肃敬,则木不曲直,而夏多暴风。言不从,则金不从革,而秋多霹雳。视不明,则火不炎上,而秋多电。听不聪,则水不润下,而春夏多暴雨。心不能容,则稼穑不成,而秋多雷。”(《五行五事》)
(8)道本于天。他说:“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贤良对策三》)道是什么呢?他说:“夫仁义礼智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饰也。”(《对策一》)而五常是本于五行而来,所以说:“东方者木,农之本,司农尚仁。南方者火也,本朝司马尚智。中央者土,君官也,司营尚信。西方者金,大理司徒也,司徒尚义。北方者水,执法司寇也,司寇尚礼。”(《五行相生》)
三纲
何谓三纲?他说:“阳兼于阴,阴兼于阳。夫兼于妻,妻兼于夫。父兼于子,子兼于父。君兼于臣,臣兼于君。君臣父子夫妇之义,皆与诸阴阳之道。……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他又言五纪,惟不见于《春秋繁露》,而《白虎通》有三纲六纪之说,其言曰:“三纲者,何谓也?谓君臣父子夫妇也。六纪者,谓诸父兄弟族人诸舅师长朋友也。……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敬诸父兄,六纪道行;诸舅有义;族人有序;昆弟有亲;师长有尊,朋友有信。”此六纪是否含有董氏所谓五纪,不可得而知。
董氏学说,大致如此。他如言性,亦本诸阴阳,以性为阳,以情为阴,性为善,而情为恶,兹不具述。又他答江都王,有“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之语,则多本于孟子之说义利,亦不赘述。但是,观上所述各点,即知董氏虽力崇儒,而其言阴阳五行,却受阴阳家影响甚深。所以自董氏以后,直到古文家出现为止,所谓儒家,也不过儒其表而阴阳其里罢了。而董氏尝言“以无为为道”(《离合根》),“人君者,居无为之位,行不言之教”(《保位权》),则又近于老子之说[1]。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先秦称为《诗》。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艺术特色《关雎》通篇采用了起兴的艺术手法。诗的第一章以河中沙洲雌雄雎鸠的和鸣声起兴,写了淑女的被“逑”,表达了作者对美满婚姻的期待。诗中用“参差”“窈窕”等双声和叠韵词,既形象地描绘出景物的特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形象,又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
2023-07-03
当时设立的国子学里,儒家经典仍然是国子学生修习的主要科目。也就是说,在此时期玄学和佛教非常活跃,但儒家思想的影响很深,占有牢固的统治地位。正由于官学、私学的发展,带来了经学的继续发展。......
2023-08-31
“三纲”观念的萌芽是法家的韩非子。这里虽无“三纲”之名,却是“三纲”的最初表述。董仲舒还把这三种很正常的人伦关系视为“天”定:“君臣、父子、夫妇之道……臣兼功于君,子兼功于父,妻兼功于夫……王者三纲,可求于天。”......
2024-04-12
董仲舒把阴阳五行说用到了孔子的正名说,这样就产生了他的“深察名号”的哲理。董仲舒发现“循名责实”绝对不可用,一定要用他讲的这个“深察名号”。注意,这是董仲舒深察名号的一个重要特点,充满了诗的、韵的结构。它要求在深察名号的关键处都押韵,以此接通语言的“元”意或“元”气。......
2024-01-16
当我们都在提倡和呼吁当今社会建立诚信、提高道德修养的同时,是否回头思考过:我们自己可先有诚意?有无诚意,我们自己最先知道。即便这样做了,我们也不心安,更没有诚意。“所谓诚其意也,毋自欺也。”做到了真正的不自欺,方可谓“慎独”。人在独处、私宅及非公共场合仍能心怀诚意而不自欺,表现于外在言行则必然是谨慎不苟。古人“不愧于屋漏”,正是“慎独”的体现。杨震的“四知”可谓“诚于中”而“形于外”之范例。......
2023-11-05
从公民的文化教养与民族的文明发展来看,中学生的文理分科是应当为法律所禁止的。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国民,有接触本国经典的义务。此外,我们也要反对对中国历史文化及其经典的庸俗化倾向。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教育,应循序渐进,不能教条化。......
2023-07-25
汉初儒者,有陆贾与贾谊,但都不是纯粹的儒者。陆贾有《新语》,《汉书·艺文志》列为儒家,然其言历史近于荀子、韩非,其言政治又与老子相似,则实非纯儒,今分述如次:历史观陆贾的历史观,自一方面言,则与荀子“法后王”之说相合,其言曰:善言古者,合之于今;能述远者,考之于近。……......
2023-08-17
忍让,是为人生者之必修课程。忍下无小,以忍进德,是忍之真谛之所在。无论是人与人之间,或者是国与国之间,忍让都应该讲究一个度,讲究一个原则。忍让,实际上也就是让时间、让事实来表白自己。忍让是丈夫的大海。忍让可以觅亲情,忍让可以得密友,忍让可以获真爱。忍让是妻子的甘泉。......
2024-09-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