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老子的方法论:道与无为,动与愈出

老子的方法论:道与无为,动与愈出

【摘要】:方法论(三)方法论老子的“道”与“无为”,固然是他的学术思想的根本;但他的方法论,却更重要。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就已无意地指出老子方法论中的辩证法的展开,其言曰:道家……我们且看《老子》中的这两个观念: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这就是老子以“动”来解释万有变化的方法。老子方法论的重要,盖如此。

老子学说代表革命的左派,其学较早出——本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钟泰(《中国哲学史》)诸氏之说,而崔东壁《洙泗考信录》、汪中《老子考异》、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则疑《老子》为战国时人所作,兹姑从夏、胡诸氏之说——今本其所著《道德经》分述于次:

(一)道 上面说过:对于“天”的信仰,在春秋时便已动摇,至老子却更彻底地反对“天”,他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他既不信“天”,于是提出一个“道”来以为宇宙万物“所以如此”的原理,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种“道”,并不是有意识的,只是自然如此,所以又说: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

(二)无为 老子既着重自然,所以宇宙万物都无不有一个“独立而不变,周行而不殆”的道理,既用不着天来主宰,也用不着人的安排。惟其如此,所以他又主张无为,其人生哲学,则曰: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众人熙熙,如享大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有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政治哲学,则曰: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惟其如此,所以他的乌托邦就是: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方法论

(三)方法论 老子的“道”与“无为”,固然是他的学术思想的根本;但他的方法论,却更重要。他的方法论,似乎是辩证法的。辩证法的展开,在《周易》中已经表现了(以后再说),老子方法论的辩证法的展开,或者受了《周易》的暗示。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就已无意地指出老子方法论中的辩证法的展开,其言曰:

道家……其为术也……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无不为。其术………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巧,时变是守。”

司马谈这段话,便已指明出辩证法的两个观念:一个是变动流转的观念,一个是对立的融合。我们且看《老子》中的这两个观念: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就是阴阳对立的代表符号,他用乐器的空管比这阴阳相摩相荡的形相;说它本身虽空洞无物,但动起来可以出许多声音,这个“动”,便是宇宙万有的来源。这就是老子以“动”来解释万有变化的方法。

其次,要说到对立的融合。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所谓“一”,就是阳的象征;“二”就是阴的象征;“一”“二”对立,其融合为“三”。“三”生出来以后,其自身又是个“一”,更有一个“二”与之对立,其融合又是“三”。如此正反相合,生出万物。以下更就他所说,分类述之,以示其辩证法的意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名与身孰亲?得与亡孰病?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此言“善恶”“有无”“祸福”“难易”“长短”“枉直”诸对立的关系,以明诸对立的相互转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此以“柔坚”“强弱”“兴废”“夺与”“雌雄”“荣辱”“先后”诸对立的相互转换,以明处世做人之道。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此以“无为有为”的对立关系,以明治世治人之道。

明白了老子的方法论,然后才可以明白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然后才可以明白老子的人生哲学中所谓知白守黑,然后才可以明白老子之所谓愚人乃是“大智若愚”之愚,然后才可以明白老子的乌托邦乃是“大文明若野蛮”(见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的社会。老子方法论的重要,盖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