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无为不等于不为”,不是叫人们无所事事,那么,“无为”与“有为”有什么区别呢?所谓“无为”并不是说受到外物刺激也没有反应,受到攻击也不躲避和反击,面临困难而不想办法克服。“无为”与“有为”的分界线就看是否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就是“无为”,把个人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2023-10-29
老子学说代表革命的左派,其学较早出——本夏曾佑(《中国历史教科书》)、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钟泰(《中国哲学史》)诸氏之说,而崔东壁《洙泗考信录》、汪中《老子考异》、梁启超《评胡适之〈中国哲学史大纲〉》、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则疑《老子》为战国时人所作,兹姑从夏、胡诸氏之说——今本其所著《道德经》分述于次:
道
(一)道 上面说过:对于“天”的信仰,在春秋时便已动摇,至老子却更彻底地反对“天”,他说: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他既不信“天”,于是提出一个“道”来以为宇宙万物“所以如此”的原理,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这种“道”,并不是有意识的,只是自然如此,所以又说: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无为
(二)无为 老子既着重自然,所以宇宙万物都无不有一个“独立而不变,周行而不殆”的道理,既用不着天来主宰,也用不着人的安排。惟其如此,所以他又主张无为,其人生哲学,则曰: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众人熙熙,如享大牢,如登春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儽儽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有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
其政治哲学,则曰: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醇醇;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惟其如此,所以他的乌托邦就是:
小国寡民,使有什百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车,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狗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方法论
(三)方法论 老子的“道”与“无为”,固然是他的学术思想的根本;但他的方法论,却更重要。他的方法论,似乎是辩证法的。辩证法的展开,在《周易》中已经表现了(以后再说),老子方法论的辩证法的展开,或者受了《周易》的暗示。
司马谈《论六家之要指》,就已无意地指出老子方法论中的辩证法的展开,其言曰:
道家……其为术也……与时迁移,应物变化。……指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无为,又无不为。其术………无成势,无常形,故能究万物之情。不为物先,不为物后,故能为万物主。有法无法,因时为业;有度无度,因物与合。故曰:“圣人不巧,时变是守。”
司马谈这段话,便已指明出辩证法的两个观念:一个是变动流转的观念,一个是对立的融合。我们且看《老子》中的这两个观念: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天地就是阴阳对立的代表符号,他用乐器的空管比这阴阳相摩相荡的形相;说它本身虽空洞无物,但动起来可以出许多声音,这个“动”,便是宇宙万有的来源。这就是老子以“动”来解释万有变化的方法。
其次,要说到对立的融合。他说: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他所谓“一”,就是阳的象征;“二”就是阴的象征;“一”“二”对立,其融合为“三”。“三”生出来以后,其自身又是个“一”,更有一个“二”与之对立,其融合又是“三”。如此正反相合,生出万物。以下更就他所说,分类述之,以示其辩证法的意味: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
名与身孰亲?得与亡孰病?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此言“善恶”“有无”“祸福”“难易”“长短”“枉直”诸对立的关系,以明诸对立的相互转换。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
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
以其终不自大,故能成其大。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是以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夫惟病病,是以不病。
此以“柔坚”“强弱”“兴废”“夺与”“雌雄”“荣辱”“先后”诸对立的相互转换,以明处世做人之道。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田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民之轻死,以其求生之厚,是以轻死。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此以“无为有为”的对立关系,以明治世治人之道。
明白了老子的方法论,然后才可以明白老子的政治哲学中所谓无为而无不为,然后才可以明白老子的人生哲学中所谓知白守黑,然后才可以明白老子之所谓愚人乃是“大智若愚”之愚,然后才可以明白老子的乌托邦乃是“大文明若野蛮”(见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的社会。老子方法论的重要,盖如此。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既然“无为不等于不为”,不是叫人们无所事事,那么,“无为”与“有为”有什么区别呢?所谓“无为”并不是说受到外物刺激也没有反应,受到攻击也不躲避和反击,面临困难而不想办法克服。“无为”与“有为”的分界线就看是否顺应自然发展的规律。遵循、顺应自然规律就是“无为”,把个人的主观意志强加于自然的就是“有为”。......
2023-10-29
所不同的是,孔子认为这是礼乐崩坏的原因,老子认为这是“道”失落的恶果。老子提出了“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为了根除这种异化现象,老子提出了对后世影响至深的“无为”主张。可见,无为是为了使自己“究万物之情”“为万物主”,无为只是手段,无不为才是目的。老子强调,作为统治者尤其要懂得和运用“无为”这一宝器,应该把它视为“君人南面术”的“君道”。“必贵而以贱为本,必高而以下为基。”......
2023-08-30
“见素抱朴”与“文不足”正相反,它是老子所崇尚的美学风格。与“道”相比,“朴”是一个具象化的名词,更容易体现道在美学风格上的意义,它指的就是天然之美。合前而言之,“朴散则为器”意味着从形而上之道衍生出形而下之器。中国美学史上,老子提倡的“抱朴”引发了回归自然的运动,正所谓“自然朴素”,自然之美的发现与此密切相关。......
2023-11-24
按老子的思想,这种提问的方式本身就不对,“道”不是个什么东西,也不可用语言来说明。泰清又去问无为:“你知道‘道’是什么吗?”“道”既不可寻问又不能言说,那叫人怎么把握它呢?......
2023-10-29
庄子告诉我们,道是确实存在的。在《外篇·知北游》当中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叫东郭子的人常向庄子讨教,有一次他问:“所谓的道,究竟在哪里啊?”东郭子听了不再吭声。只不过道的本体是清净虚无的,而道的作用是产生了天地万物。......
2023-08-27
要实现自然的美就必须无为,一有人工雕琢的痕迹就破坏了自然。美是在一种毫无目的毫无意识中实现的。老子与孔子有一段对话,说明了无为是美的前提,甚至就是美本身——孔子有一天去见老子,老子刚洗完头正披着湿发待干,凝神定立像是个木偶人。孔子迫不及待地问:“请问先生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美的境界呢?”......
2023-10-29
两千多年前,中国古代思想家老子在其《道德经》第42章中曾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34]这几个命题。那么,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句话中的“道”指的到底是什么呢?例如,在“君子谋道,小人谋食”一句中的“道”字,指的是今天哲学界所说的包括自然科学、哲学、政治法律思想在内的各类意识形式和物质化的上层建筑,如监狱、军队、国家行政机构,等等。......
2023-10-26
《老子》一书是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是道家的主要著作。从其对战国中期黄老学派有重大影响来看,这书应该作于战国初期。柔弱胜刚强的原则 老子把世界上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称之为“天之道”或“道”。他主张助长敌人的骄气,从而加速敌人由盛而衰的转化。这种策略不是老子首创的,是有所继承而加以发挥的。......
2023-08-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