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据学的启蒙运动者为顾炎武,然同时还有阎若璩、胡渭、姚际恒三人,都是替考据学辟坦道的人。这三人的工作,虽杂而不纯,但其为后此考据学奠立一个极强固的基础,却要归功于他们。建立考据学的功臣,首推戴震。这一段故事,已足以说明戴氏治学的出发点,而戴氏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学派的建立者,亦即在其治学方法。清代考据学的特盛,已如前述,而其一代学术的中坚,则在于诸经都各有新疏,观阮元所辑的《......
2023-08-17
章炳麟说:“清世理学之言,竭而无余华。”所以清初代表陆、王派的虽有李中孚、李绂,代表程、朱派的虽有陆世仪、陆陇其,调和陆、王与程、朱的虽有孙奇逢,但他们说来说去,都无非出自剽窃,在学术思想上,没有重要的地位。真能在思想界占有地位的,便只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颜元四人。他四人的思想,都是王学的反动,不过其反动所走的方向各各不同:顾、王黜明存宋,而顾尊考证,王好名理;黄氏始终不非王学,而只是纠正王学末流的浮虚;唯有颜元一人,则不但攻击陆、王、程、朱,而且鄙薄考据之学,在四人中特出。今分述四人思想的大概如下:
(一)顾炎武。顾炎武字宁人,又号亭林,江苏昆山人。国变时,他母亲不食而卒,教他不得事二姓。他与同志举义兵不成以后,就刻厉为学,漫游南北,关塞险阻之处无不至。康熙时,诏征鸿博之士,他预告诸门人在京为之辞曰:“刀绳具在,勿速我死。”所著有《左传杜解补正》《音学五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文集》《诗集》等,而《日知录》尤为一生经意之作。顾氏之学,为王学的反动,前已言之,所以顾氏治学的精神,亦从力排当时骛高无实之病而来,而以致用为鹄的,其言曰:“愚所谓于圣人之道者如之何?曰:博学于文,行己有耻。自一身以至于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自子臣弟友以至出入往来辞受取与之间,皆有耻之事也。耻之于人大矣!不耻恶衣恶食,而耻匹夫匹妇之不被其泽。故曰:万物皆被于我矣,反身而诚。呜呼!士而不先言耻,则为无本之人。非好古而多闻,则为空虚之学。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吾见其日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答友人论学书》)又:“孔子删述六经,即伊尹、太公救民水火之心,故曰:‘载诸空言,不如见诸行事。’……愚不揣有见于此,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指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亭林文集·与人书二》)虽然,顾氏高揭“经学即理学”的旗帜,而能为一代宗师者,却在于他的治学方法。他的治学方法,约有二端:①贵创。他说:“有明一代之人,其所著书,无非盗窃而已。”又论著书之难:“必古人所未及就,后世之所不可无,而后为之。”(以上《日知录》)其不蹈袭古人而贵创造,由此可见。②博证。《四库全书日知录提要》云:“炎武学有本原,博瞻而能贯通,每一事必详其始末,参以证佐,而后笔之于书,故引据浩繁,而牴牾者少。”又全祖望说:“凡先生之游,载书自随,所至厄塞,即呼老兵退卒询其曲折,或与平日所闻相合,即发书而对勘之。”(《亭林先生神道表》)这就是他所用的治学方法,乾、嘉以还,固为学者所共习,然其创始则不能不归于炎武。总之,炎武高揭“经学即理学”的旗帜,采用博证的方法,而以致用为鹄的,实为一代考据学的辟祖。
(二)黄宗羲。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又号南雷,浙江余姚人。明亡,鲁王立于绍兴,他纠合里中子弟数百人走从鲁王,号世忠营。又赴日本求援。事不成,而鲁王亦覆。但他复明之志仍旧,东奔西走,和故将遗臣相要结,希望有所成就。天下平定,他知事不可为,便返里一意从事著述。后清室屡征,都力拒未就。所著有《明儒学案》,为中国有学术史之始。又有《易象数论》《明史案》《明夷待访录》《律吕新义》《南雷文定》等。又与子百家辑《宋元儒学案》,未完编,后为全祖望所完成。宗羲之学,出于刘宗周,不外阳明良知一派,然平生得力处,却在经史,所以他说:“明人讲学,袭语录之糟粕,不以六经为根柢。”又:“读书不多,无以证斯理之变化。多而不求诸心,则为俗学。”清初诸儒,多讲经世之务,即学问所以致用,宗羲得力于史,故于《明夷待访录》中所作《原君》与《原法》,更能道破君主制度的罪恶,而能言人之所不敢言。《原君》说:“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尽归诸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使天下之人,不敢自私,不敢自利,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此无他,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凡君之所毕世而经营者,为天下也。今也以君为主,天下为客。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然则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今也天下之人怨恶其君,视之如寇仇,名之为独夫,固其所也。而小儒规规焉以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至桀、纣之暴,犹谓汤、武不当诛之……岂天地之大,于兆人万姓之中独私其一人一姓乎?”《原法》说:“后之人主,既得天下,唯恐其祚命之不长也,子孙之不能保有也,思患于未然,以为之法。然则其所谓法者,一家之法,而非天下之法也。……三代之法,藏天下于天下者也。……法愈疏而乱愈不作,所谓无法之法也。后世之法,藏天下于筐箧者也。利不欲其遗于下,福必欲其敛于上。……故其法不得不密。法愈密而天下之乱即生于法之中,所谓非法之法也。论者谓有治人无治法,吾以为有治法而后有治人。”宗羲此种思想,在今日看来固然浅薄,但在当时确系惊人之论。清季谭嗣同、梁启超辈倡民权共和之说,亦多受宗羲思想的影响。要之,宗羲于史独具卓见,实为一代史学之祖。
(三)王夫之。王夫之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明亡,从瞿式耜于桂林。时桂王监国,授他为行人。后式耜殉节桂林,桂王亦覆。他知事不可为,遂退居不出,终身不剃发易服。学者称为船山先生。所著甚多,而其学略见于《噩梦》《黄书》《俟解》《思问录内外篇》《读通鉴论》《宋论》。《噩梦》《黄书》,言黄帝为吾族之祖,指陈民生利害甚切。《俟解》《思问录》,多为理气之谈,释、儒之辨。《读通鉴论》《宋论》,则辨夷夏之防,明民权之理。夫之黜明存宋,所以力攻王学,而倡关学。他说:“侮圣人之言,小人之大恶也……姚江之学,横拈圣言之近似者,摘一句一字以为要妙,窜入其禅宗,尤为无忌惮之至。”(《俟解》)即其攻王学之语。又说:“张子之学,上承孔、孟,如皎日丽天,无幽不烛。惜其门人未有殆庶者。其道之行,曾不逮邵康节之数学。是以不百年而异说兴。”(《张子正蒙注序》)即其倡关学之语。他于天理人欲之辨,言之最当,所说“天理即在人欲之中,无人欲则天理亦无从发现”(《正蒙注》)。实发前人所未发,后此戴震思想,多由此衍出。然以他僻处深山,又不与当时学者往来,故其学所传不广,唯其乡后学谭嗣同,却深受他的影响,竟谓:“五百年来学者,真通天人之故者,船山一人而已。”(谭嗣同《仁学》卷上)
(四)颜元。颜元字易直,又字浑然,直隶博野人。他先好陆、王之学,不久,又从事程、朱学,最后“始悟尧、舜之道在六府二事,周公教士以三物,孔子以四教,非主静专诵读流为禅宗俗学者所可托。于是著《存学》《存性》《存治》《存人》四编以立教,名其居曰习斋。帅门弟子行孝弟,存忠信,日习礼,习乐,习射,习书、数,究兵农水火诸学,堂上琴、竿、弓、矢、筹、管森列”(戴望《颜氏学记·颜元传》)。这样看来,习斋之学,实以事物为归,不以空言立教。唯其如此,所以习斋之学,能确守孔子旧章,而与后儒新说有别:“其一,谓古人学习六艺以成其德行,而六艺不外一礼……礼必习行而后见,非专恃书册诵读也。孔子不得已而周游,大不得已而删订,著书立说,乃圣贤之大不得已,奈何以章句为儒,举圣人参赞化育经纶天地之实事一归于章句,而徒以读书纂注为功乎?无极、太极、河洛、先后天之说,皆自道家,而以之当圣人之言性与天道,至谓与伏羲画卦同功,宜其参杂二氏而不自知也。其二,谓气质之性无恶,恶也者,蔽也,习也。纤微之恶,皆自玷其体;神圣之极,皆自践其形也。孟子明言‘为不善非才之罪’,‘非天之降才尔殊’,‘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又曰‘形色天性也’;若曰气质有恶,是于天之降才即罪才矣,是歧天人而使之二本矣。况曰性善,谓智愚之性同是善耳,亦未尝谓全无差等。孔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之相近,如真金多寡轻重不同,而其为金相若也;唯其有等差,故不曰同;唯其同一善,故曰‘近’,其引蔽习染溺色溺货以至无穷之罪恶,则皆以习而远于善,即所谓‘倍蓰无算不能尽其才者’也。先生此言,合孔、孟而一之。……其三,谓圣门弟子不可轻议,诸贤一月皆至于仁,一日皆至于仁,每学之而愧未能。……子路鼓瑟不合雅颂,而门人不敬,孔子即不谓然;孟子谓‘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举七十子之服孔子,其辞不遗一人。后儒乃动诋宰我、樊迟、季路、冉求、子贡、子张、游、夏诸子,而欲升周、程与颜、曾接席,是自亲贤于孟子矣。盖圣门弟子以竟业为本,唯在实学实习实用之天下,而后儒侈言性天,薄事功,故其视诸贤甚卑也。”(《颜元传》)观此,知颜元之学,不独不认宋、明理学为学,并不认汉学为学。盖其精神不在书本上的知识,而在实行。其弟子李塨、王源,都能实践颜氏之教。然因清室法网日密,他的实行精神,又为当局所猜忌,故其学不久中绝。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考据学的启蒙运动者为顾炎武,然同时还有阎若璩、胡渭、姚际恒三人,都是替考据学辟坦道的人。这三人的工作,虽杂而不纯,但其为后此考据学奠立一个极强固的基础,却要归功于他们。建立考据学的功臣,首推戴震。这一段故事,已足以说明戴氏治学的出发点,而戴氏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学派的建立者,亦即在其治学方法。清代考据学的特盛,已如前述,而其一代学术的中坚,则在于诸经都各有新疏,观阮元所辑的《......
2023-08-17
程颢字伯淳,洛阳人,学者称明道先生;其弟颐,字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明道、伊川少受业于濂溪。明道有《识仁篇》及《答张横渠先生定性书》;伊川有《易传》四卷,又《春秋传》有序而书未成,其平日讲说,门人合明道而录之,以为《语录》。案明道认为仁就是生。致知“定”固然是“识仁”之道,但要到达“定”的地步,却还有方法,这方法就是伊川所说的“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这就是伊川“涵养吾一”之说。......
2023-08-17
鲍生生平不可考,但其言论则为非君主制度。这就是说,上古时代没有君主制度,故人民各得其所,而其所享受的幸福,实胜于既有君主制度之后。这就是说,臣民之所以受专制的虐政,都是由于有君主制度。所以鲍生的言论,在消极方面,能明目张胆反对君主制度,但在积极方面,却不能提出一个改革社会国家的方案,而只知返于无名之朴的混沌状态。(五)鲍敬言的非君主制度说,与老子的思想,有何关系?......
2023-08-17
至于《通书》,则专言人事,而归之于诚与静。不过其学,偏于术数,故传者甚少。死后,朝廷且以其《大学中庸章句》《论语孟子集注》立于学官。他的理气之说,多本于伊川,以为天地之间,有理有气。因此他又以理为天地之性,而以理与气杂为气质之性,从而他也主张变化气质,以返于天地之性。张栻受学于朱熹门人蔡沈,而和熹过从最密,学者称为南轩先生。他为学纯以一心为主,认为心即是理,简易直截,而以朱熹的即物穷理,为支......
2023-08-17
在进行检讨之先,指导者未能将检讨对象作一详细分析,先成一个初步结论作为领导检讨工作的根据。因此,检讨不能深入问题的底蕴,不能产生新问题,不能起充分的教育作用。对工作的过程缺少严密的注意与检查,不能经常地将工作经验记录,不能随时进行部分地检讨,使检讨工作失去了丰富的内容。......
2023-08-17
以上把李翱的思想的来源,简略地说过了。《复性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讲性情的关系,中篇讲复性灭情的方法,下篇讲复性的归结。(下篇)以上所述,是《复性书》的大意。我们从《复性书》中,可以窥见李翱的思想,在表面上固然挂着儒学的招牌,但骨子里面却全是释、老的思想。《复性书》中性与情的对立,便是本于佛教的真如与无明之说。这便是《复性书》中含有老、庄思想之处。......
2023-08-17
自是尚铭专东厂事,后虽遭贬谪,但宦官梁芳又起而专横。神宗初年委政于张居正,本有“起衰振敝”之势。政治既坏,再加上朋党的纷争,国事便更加不堪设想了,原来御史和科道在明代均为言路要职,居正当国,排除异己,言路才因之蔽塞。时内外章奏,多留中不发。这次民变,旧史称为流寇,发动于陕西。出峡之后,复自陕西犯河南。自成攻京师,太监曹化淳开彰义门迎之,思宗自缢而死。......
2023-08-17
自隋至唐初,食盐无税。德宗时,罗掘益密,凡茶漆竹木皆税十之一,以供国用,又于道津置吏,阅商贾钱,每缗税二十。海禁未开以前,我国工业都不能脱掉手工业的范围,不过到了隋、唐之世,手工业已形成为独立的生产事业,而行会制度,亦从之而兴〔204〕。至于毛织品,则已详见第二十六章,兹不赘述。市署掌百族交易之事,规定斗秤大小,凡伪造品归署没收,凡货物不中量的市署得禁其发卖,其造弓矢长刀,均由市署立样。......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