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分述晦庵之学如下:理气之说晦庵理气之说,本于伊川。案此为晦庵的宇宙观,而分理气为二。观此则晦庵分理气为二,却又非谓气之外别有所谓理,则其所谓理,实与濂溪之所谓太极同。案此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颇与伊州、横渠之说相合,惟晦庵言之更精。案此即晦庵言性较横渠、伊川为精到之处。居敬穷理晦庵言居敬穷理,实本于伊川“涵养须用敬,修学在致知”二语。......
2023-08-17
黄宗羲《明儒学案·王守仁传》:“王守仁字伯安,学者称为阳明先生。余姚人也。……先生之学,始泛滥于词章,继而遍读考亭之书,循序格物。顾物理吾心,终判为二,无所得入,于是出入于佛、老者久之。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其学凡三变而始得其门。自此之后,尽去枝叶,一意本原,以默坐澄心为学的,有未发之中,始能有发而中节之和。道德言动,大率以收敛为主,发散是不得已。(学成以后第一变)江右之后,专提致良知三字,默不假坐,心不待澄,不习不虑,出之自有天则。盖良知即是未发之中,此知之前,更无未发;良知即是中节之和,此知之后,更无已发。此知自能收敛,不须更主于收敛;此知即能发散,不须更期于发散。收敛者,感之体,静而动也;发散者,寂之用,动而静也。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无有二也。(学成以后第二变)居越以后,所操益熟,所得益化。时时知是知非,时时无是无非,开口即得本心,更无假借凑泊。如赤日当空,而万众毕照。(学成以后第三变)——是学成之后,有此三变也。”案阳明之学,出于象山[9],而其受禅宗的影响,更较象山为甚;他如伊川、晦庵,亦与阳明以不小的影响。以下就其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者分述之,并指摘其学之所自出。
(一)心即理。心即理之说,本出于象山,然阳明比象山更说得精到。他说:“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又说:“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耶?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义。”他这种“心即理”“性即理”,便是他讲致良知讲知行合一的根据。
(二)知行合一。阳明的知行合一,颇受伊川、晦庵的影响。伊川说:“知之深则行之必至。无有知之而不能行者,知而不能行,只是知得浅。饥而不食乌喙,人不踏水火,只是知,人为不善,只是不知。”又:“未有知之而不能行者;谓知之而未能行,是知之未至也。”晦庵也说:“知行常相须。如目无足不行,足无目不见。”由此可知伊川、晦庵也曾说过知行不可分的话,不过阳明所说的知行合一,其根据全在“心即理”一语上,所以和伊川、晦庵不同(见上条所引“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一段)。
阳明既本于心即理去说知行合一,所以他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不是行之时,只要真切笃实,更不要明觉精察也。”又:“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自己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又:“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若会得时,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今人却将知行分作两件去做,以为必先知之,然后能行;我如今只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工夫;待知得真了,方去做行的工夫。故遂终身不行,亦遂终身不知。此不是小病痛,其来已非一日矣。某今说个知行合一,正是对病的药。”他这种知行合一的思想,后来流传到日本,强烈冲动了日本的思想界。
(三)致良知[10]。阳明年五十时,始以致良知三字教人。他说:“某于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非是容易见得到此,此本是学者究竟话头。”观此,可以知致良知说之重要。他所谓致良知,与他的知行合一说是一贯的,所以他说:“知其为善,致其知为善之知,而必为之,则知至矣。知其为不善,致其知为不善之知,而必不为之,则知至矣。知犹水也,决而行之,无有不就下者。决而行之者,致知之谓也。此吾所谓知行合一者也。”他所谓良知,是人人所固有的,所以他说:“良知之在人心,无间于圣愚,天下古今之所同也。”又:“良知之在人心,亘万古塞宇宙而无不同。”又:“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是,到底什么是良知呢?阳明解释良知最明白的处所,莫过于以下一段。他说:“不思善,不思恶,认本来面目。此佛氏为未识本来面目者,设此方便。本来面目,即吾圣门所谓良知。”观此可知良知实和佛氏之所谓觉性者相近。虽然,阳明所谓良知,实百行的标准,而非佛氏的谈空说寂可比,所以他又说:“夫良知之于节目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阳明这种儒表佛里,正与象山相似。
总观以上所述,便可以知道阳明学的大概[11]。但阳明学既与象山同一系统,则象山与晦庵异,阳明亦自有与晦庵不同之处。案晦庵以为性即理,而阳明以为心即理,即是二氏立脚点的不同。立脚点不同,故由此立脚点出发的学说也随之不同。要之,晦庵主心外求理,故尽心知性,重见闻,而归于先知后行;阳明主心内求理,故明心见性,不重见闻,而归于知行合一。虽然,存天理去人欲之说,则阳明亦正同于晦庵[12]。
以上所述,不过列举理学中几个主要代表的思想。其实,在北宋时尚有杨时、谢良佐、游酢、吕大临谓之程门四杰。四杰之外,如胡正峰、李延平、张南轩,也都是程门后起之秀。而延平之学,更为朱熹之学之所从出。他如朱熹门人,则有蔡西山、蔡九峰、黄勉斋、陈北溪。九渊门人,则有杨简、舒璘、袁燮、沈燮,谓之甬上四先生。至于魏了翁、真西山二人,却是私淑朱学的。到了元代,传朱学者则有赵复、许衡、刘因诸人;传陆学者,则有陈范、赵偕诸人。而吴澄、郑玉之流,则属于朱、陆调和派。明初,吴与弼、薛瑄诸人,都恪守紫阳家法;至陈献章(白沙)出,始启静养之端,自立门户。及阳明嗣陆而倡心学,由是王学遍天下,而程、朱与陆、王遂为理学中的二大派。当时属王学一派者,有王畿、王艮、邹守谦、杨东明、罗洪先诸人。王学到了末流,便不守礼教,放浪形骸,以为“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提路”。明末,刘宗周(念台)以慎独为宗,认为致知、格物、正心及修齐治平,都是慎独,而王学之风一变。以上所述,便是宋、元、明三代理学的大概。理学在中国学术思想史上,别开生面,要知道它的详细,可参看黄宗羲的《宋元明学案》。
总之,所谓理学,不问是宋儒的言性即理,或明儒的言心即理,都无不是援释入儒,或援儒入释,表面上虽承接孔、孟的道统,实质上,所谓理学,却已另成一个体系,而决不是孔、孟的真面目。我们研究理学,首先便应注意此点。至于既援释入儒或援儒入释而又力排释者,其原因固如钟泰氏所云(见前),然而孔、孟重日用人伦,释家主空寂,却是他们排佛的重要原因。
最后还有一点要陈述的,就是当朱、陆之学盛行的时候,有浙东永康永嘉学派;当王学遍天下的时候,便有高攀龙、顾宪成一派。永康学派的代表为陈亮(同甫),永嘉学派的代表为叶适(水心),要皆与吕祖谦之学相表里,而以事功为主。高、顾排王学而倡气节,议论国政,主持清议。盖永嘉、永康学派言事功,为理学末流“剽正心诚意为浮谈而视治国平天下为末务”之反动,南宋外患的频仍,实为促成此派的主因;顾、高论国政倡气节,为王学末流尚空谈轻礼教之一反动,而当时朝政腐败,又实为促成此派的主因。
【问题提要】
(一)试略述宋、明理学所含的成分。
(二)宋、明理学家既有得于老、佛,何以又辟老、佛?
(三)试略述周敦颐的学说。又其学说与老、佛有什么关系?
(四)试略述程颢的学说。又其学说与禅宗有什么关系?
(五)试略述程颐的学说。又其学说与程颢有何相异之处?
(六)程颢、程颐对于儒林有何贡献?
(七)试略述张载的学说及其学说影响于程、朱之处。
(八)试略述朱熹的学说。
(九)试略述陆九渊的学说及朱、陆相异处。又其学说与禅宗有何关系?
(十)试略述王守仁的学说及其学说之所自出。
(十一)当朱、陆之学特盛时,有何其他学派?又其主旨如何?
(十二)当王学盛时,有何其他学派?又其主旨如何?
【注释】
[1]李石岑在他所著的《人生哲学》上说:“譬如孔子的面目,究竟是那一副面目,就很难得捉摸。董仲舒、何休一班人所看的孔子,就不是马融、郑玄一班人所看的孔子;马融、郑玄一班人所看的孔子,又不是韩愈、欧阳修一班人所看的孔子;韩愈、欧阳修一班人所看的孔子,又不是程颐、朱熹一班人所看的孔子;程颐、朱熹一班人所看的孔子,又不是陆九渊、王守仁一班人所看的孔子;陆九渊、王守仁一班人所看的孔子,又不是顾炎武、戴震一班人所看的孔子;顾炎武、戴震一班人所看的孔子,又不是廖平、康有为一班人所看的孔子;廖平、康有为一班人所看的孔子,又不是陈独秀、吴虞一班人所看的孔子。”李氏这几句话,正是儒家转变的历史。
[2]孙复与范仲淹书有云:“专守王弼、韩康伯之说,而求于《大易》,吾未见其能尽于《大易》也。专守《左氏》、《公羊》、《谷梁》、杜、何、范氏之说,而求于《春秋》,吾未见其能尽于《春秋》也。专守毛苌、郑康成之说,而求于《诗》,吾未见其能尽于《诗》也。专守孔氏之说,而求于《书》,吾未见其能尽于《书》也。”似此,则讲经不遵传注,实倡自孙复。宋儒讲经不遵经注,进而又舍经而言心,所以程颢告神宗有云:“先圣后圣,若合符节。非传圣人之道,传圣人之心也。非传圣人之心也,传己之心也。己之心无异圣人之心,广大无限,万善皆备。欲传圣人之道,扩充此心焉耳。”因此,就有所谓尽祧汉唐诸儒、而自以为直接孔门的心传。由是道统之说,始于昌黎,而成于宋儒。周、程、张、朱从此便直接孟子了。
[3]参看钟泰《中国哲学史》卷下第三编第9页。
[4]伊川又说:“气有善不善,性则无不善也。人之所以不知善者,气昏而塞之耳。孟子所以养气者,养之至清明纯全,而昏塞之患去矣。”后来朱熹言心性,便得力于伊川。所以晦庵之学,出于伊川。
[5]明道又说:“心即性,性即心。”又:“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非本恶,但或过不及便如此。”此与《大乘起信论》言“一心三大,三者用大,能生出一切世间出世间善恶因果故”相似。后来陆九渊倡心即理,或得力于此,所以有人说九渊之学,出于明道。
[6]疑有误,但原文如此。
[7]横渠讲学关中,于学堂双牖,右书“订顽”,左书“砭愚”。伊川曰:“是起争端。”因改订顽曰西铭,改砭愚为东铭。
[8]朱子在崇安时,把厅堂题为紫阳书堂。又建草堂于建阳的云谷,叫做晦庵。自号晦翁。晚年又卜筑于建阳考亭。所以学者或称他为紫阳、晦庵、考亭。
[9]自元以来,朱学盛而陆学微,阳明力倡陆学,至有“晦翁与象山为学,若有不同,要皆不失为圣人之徒。今晦庵之学,既已彰明于天下;而象山犹蒙无实之诬,莫有为之一洗”之语。
[10]致知见于《大学》,而不言良知。良知见于《孟子》,而不言致知。阳明兼而取之,遂有致良知之说。
[11]要深究阳明思想,最好看阳明门人钱德洪所编的《传习录》。
[12]阳明说:“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今分述晦庵之学如下:理气之说晦庵理气之说,本于伊川。案此为晦庵的宇宙观,而分理气为二。观此则晦庵分理气为二,却又非谓气之外别有所谓理,则其所谓理,实与濂溪之所谓太极同。案此分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颇与伊州、横渠之说相合,惟晦庵言之更精。案此即晦庵言性较横渠、伊川为精到之处。居敬穷理晦庵言居敬穷理,实本于伊川“涵养须用敬,修学在致知”二语。......
2023-08-17
这两点因素造成王韬思想体系上存在不少断裂和矛盾之处。它们是王韬改革思想主旋律中的不谐调的变调。它是王韬变法自强理论的基础,是可变的。大多数现代文化学者的研究已经表明,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孔子之道是不能衍生出国家的民主与富强的,过分地强调形而上的"道",必然要把形而下的"器"推入到"道"的阴影里去。......
2024-08-06
◇王守仁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王守仁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佛家、道家,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王守仁认为,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心的产物。无论是贝克莱,还是王守仁,他们都把心灵当作最根本的实在,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心产生出来的,他们信奉的其实都是“心外无物”的哲学。......
2023-12-04
狱中上梁王书[西汉]邹阳邹阳,齐人,活动于汉文帝、景帝时期。初仕吴王刘濞,因刘濞阴谋叛乱,上书婉谏,吴王不听,离吴从梁孝王。梁孝王刘武是文帝窦皇后的小儿子,汉景帝的同母弟,有嗣位之意。邹阳力争以为不可,羊胜、公孙诡乘隙进谗,邹阳被捕下狱。他在狱中上书,慷慨陈辞。梁王见书,立即释放了他。景帝追查凶手,梁王不得不令二人自杀以谢罪。于是对邹阳敬为上客。......
2023-11-29
工作任务:1.分析导致赵大爷饮食现状的原因。为了促进老年人的身体健康,预防和减少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合理膳食对维护和促进老年人健康尤为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妇女在绝经期后由于雄激素分泌不足骨质减少更甚,10年内骨密度可减少10%~15%,因此,老年人易发生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症及骨折。......
2023-07-23
在现代社会里,社会组织占据着决定性的地位。各种社会组织的影响已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其存在与发展构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本部分。社会组织的性质、特点及其运行方式都会影响或决定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比如,大学这样一个社会组织,其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一流的各种人才,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必须发挥各院、系的特殊功能,并且缺一不可,这样,才能使学校这样一个社会组织的整体功能完全体现出来。......
2023-07-16
一是元建国初年司农司编写的《农桑辑要》,此后有《王祯农书》和《农桑衣食撮要》。三书中尤以《王祯农书》影响最大。《王祯农书》完成于1313年。《王祯农书》在我国古代农学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从整体性和系统性来看,《王祯农书》也超过《齐民要术》。将农具列为综合性整体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从《王祯农书》开始的,也是本书一大特点。《王祯农书》中的《农器图谱》在数量上是空前的。......
2023-12-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