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书》4300字,是李翱二十九岁时所撰写。凡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宋明理学者,都无法绕开李翱,不可不提其《复性书》。李翱之所以能凭年轻时这篇篇幅不长的文字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李翱的《复性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开创儒学“新范式”的作用与意义。 比照并进一步引申库恩的这种“范式”理论,李翱的《复性书》堪称开创唐宋时期儒学“新范式”的典范。......
2023-11-20
佛教输入中国以来,中经六朝、隋、唐的全盛时代,对于中国文化,确实有很大的影响:例如佛典的翻译,使中国的文学起了变化;寺塔的建筑,使中国的艺术起了变化;而禅宗教义,影响于宋、明理学,却更是中国文化史上值得“特书”的事情。但是,受禅宗的影响而开宋、明理学之端的,首先要推李翱的《复性书》。
从来谈唐代文化史的人,多半看重韩愈,而忽略其弟子李翱。其实韩愈的《原道》,其主旨不过崇儒以黜佛、老,并无何等特见。而后世道统之说,反自韩愈发之,其言曰:“先王之教,在仁义道德,尧以传之舜,舜以传之禹,禹以传之汤,汤以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自孟轲死,不得其传。”至于他的《原性》中的性三品说,则实本于孔子性近习远智愚不移之说,亦非他所特创。要之,他在文学上稍有地位,在思想上却毫无地位,而有唐一代,能够成为思想转变的关键的人,却只有一个李翱。
李翱是服膺老、庄的人。他的思想,包含三种精神:一、《中庸》的精神;二、禅宗的精神;三、老、庄的精神。他的《复性书(上)》便趋重《中庸》的精神;《复性书(中)》便趋重禅宗的精神;《复性书(下)》便趋重老、庄的精神。而他的思想的结论,仍不出老、庄的范围。不过他的主张并不十分鲜明,这是因为他表面谈儒里面谈佛、老的关系。
李石岑的《人生哲学》,关于李翱的思想,阐发得很清楚,现在把它撮要起来,抄在下面:
何以说《复性书(上)》趋重《中庸》的精神呢?《复性书(上)》说:“人之所以为圣人者性也,人之所以感其性者情也。喜、怒、哀、惧、爱、恶、欲七者,皆情之所为也。情既昏,性斯匿矣,非性之过也。……虽然,无性则情无所生矣。是情由性而生,情不自情,因性而情;性不自性,由情以明。圣人者岂其无情耶?圣人者寂然不动。……虽有情也,未尝有情也。然则百姓者岂其无性者耶?百姓之性,与圣人之性,弗差也。虽然,情之所发,交相攻伐,未始有穷,故虽终身而不自睹其性焉。”他这段话,完全是《中庸》“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的注脚。“情不自情,因性而情”,因为喜、怒、哀、乐含于未发之中;“性不自性,由情以明”,因为喜、怒、哀、乐见诸已发之和。何以圣人有情而未尝有情?因为圣人能保持“未发之中”的状态。何以百姓情之所发而不自睹其性?因为百姓不能保持“中节之和”的状态。这便是《复性书(上)》趋重《中庸》的精神之处。
何以说《复性书(中)》趋重禅宗的精神呢?《复性书(中)》说:“或问曰:‘人之昏也久矣,将复其性者必有渐也,敢问其方?’曰:‘弗虑弗思,情则不生;情既不生,乃为正思。正思者,无虑无思也。’……曰:‘已矣乎?’曰:‘未也。此斋戒其心者也,犹未离于静焉。有静必有动,有动必有静,动静不息,是乃情也。……方静之时,知心无思者,是斋戒也。知本无有思,动静皆离,寂然不动者,是至诚也。’……问曰:‘本无有思,动静皆离;然则声之来也,其不闻乎?物之形也,其不见乎?’曰:‘不睹不闻,是非人也,视听昭昭,而不起于见闻者斯可矣。无不知也,无不为也。其心寂然,光照天地,是诚之明也。’”这段话完全是些禅谈。所谓“弗虑弗思”,所谓“正思”,便与禅宗的“无念者正念也”完全吻合。禅以无念为宗,恐滞两边,恐生执著,故主无念。譬如“斋戒其心”,是犹不免执著“静”的一边,有静斯有动,这还够不上说“万殊归一本、一本摄万殊”。所以要动静皆离,就是要把动静的执著都去了,才能达到佛心,才是所谓“至诚”。不过又要知道,所谓动静皆离,并不是不闻不见,而是“视听昭昭”,就是当视听的时候毫不起见闻之执著。这便是《复性书(中)》趋重禅宗的精神之处。而他用禅学去解《中庸》,弄到后来宋、明一般的理学家都作儒表佛里的事业,那就不能不怪李翱的始作俑了[1]。
何以说《复性书(下)》趋重老、庄的精神呢?《复性书(下)》说:“昼而作,夕而休者,凡人也。作乎作者,与万物皆作;休乎休者,与万物皆休。吾则不类于凡人,昼无所作,夕无所休。作非吾作也,作有物;休非吾休也,休有物。作耶休耶,二者离而不存。予之所存者,终不亡且离也。人之不力于道者,昏不思也。天地之间,万物生焉。人之于万物,一物也。其所以异于禽兽虫鱼者,岂非道德之性乎哉?”案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陆师农注说:“万物之息,与之入而不逆;万物之作,与之出而不辞。”这就是“作乎作者,与万物皆作;休乎休者,与万物皆休”之意。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所以“昼无所作,夕无所休。作非吾作也,作有物;休非吾休也,休有物”。一任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不过“作”与“休”二者离而不存。所以老子说:“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如果以“无名之朴”镇之,那就“化而欲作”者,其作也不作,其休也不休,自然“终不亡且离”了。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可见“人之于万物,一物也”;既是人物一体,自然休作与共,又哪会“亡且离”呢?这便是《复性书(下)》趋重于老、庄的精神之处。不过他又是个儒表道里的人,因此又提出所以异于禽兽虫鱼的“道德之性”。
总观他的《复性书》上中下三篇,都着重在复性,不过说法不同。因为《中庸》提出一个“率性”“尽性”的道理,禅宗又提出一个“明心见性”的道理,道家又提出一个“致虚极,守静笃”的道理,他把三种思想,糅而为一,所以结果弄出许多破绽。他想把“复性”的范围放大些,要叫人人知道宇宙万物都是走的“复性”的一条路,所以第三篇提出“作非吾作,休非吾休”的道理。老子说:“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曰复命。”庄子说:“缮性于俗学以求复其初。”又说:“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所谓归根复命,所谓复初反性,便是他《复性书》中的神髓。所以说他的思想的结论,仍不出老、庄的范围。
总之:他的工作,不是儒表佛里,就是儒表道里,宋、明人的理学,完全是由他开端。
【问题提要】
(一)佛学何以特盛于六朝、隋、唐?
(二)试略述诸宗的历史及其教义。
(三)李翱的思想何以在唐代文化史上占重要的地位?
【注释】
[1]他解《中庸》和别人不同,他说:“彼以事解,我以心通。”非有禅学的功夫,哪能做到“心通”的一步。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复性书》4300字,是李翱二十九岁时所撰写。凡研究中国思想史特别是宋明理学者,都无法绕开李翱,不可不提其《复性书》。李翱之所以能凭年轻时这篇篇幅不长的文字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是因为李翱的《复性书》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开创儒学“新范式”的作用与意义。 比照并进一步引申库恩的这种“范式”理论,李翱的《复性书》堪称开创唐宋时期儒学“新范式”的典范。......
2023-11-20
以上把李翱的思想的来源,简略地说过了。《复性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讲性情的关系,中篇讲复性灭情的方法,下篇讲复性的归结。(下篇)以上所述,是《复性书》的大意。我们从《复性书》中,可以窥见李翱的思想,在表面上固然挂着儒学的招牌,但骨子里面却全是释、老的思想。《复性书》中性与情的对立,便是本于佛教的真如与无明之说。这便是《复性书》中含有老、庄思想之处。......
2023-08-17
全体学生遂召开大会,决定罢课,驱逐李书田,一时大字报贴满校内外,展开了又一次大规模的风潮,并于翌日成立了护校委员会。李书田对校友们表示愿接受调停。随后即定于三月二十四日由调解人陪同李书田回校,所有条件均已履行,仅赔偿之款学生们未能凑齐,调解人恐事败垂成,当为垫出,面交李书田。这样,北洋大学的驱李风潮,在孙国封限定之最后日期前,完全解决。......
2023-10-08
经典诵读——唐·李百药《北齐书》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赤。高洋信以为真,于是把东魏的宗室近亲全部杀掉,连小孩也不放过。他认为大丈夫宁愿作为玉器被打碎,也不能作为瓦片而保全下来。他宁愿高贵地死去,也不愿屈辱地活着。高洋也于三个月后病死。十八年后,北齐宣告灭亡。1928年2月8日,在白色恐怖之下,夏明翰被捕,敌人企图收买他,被他毅然拒绝。敌人又对他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慷慨就义。......
2023-08-02
第1章艰难的创业初期我在苹果公司取得的所有最好成绩归功于两点:一是因为没钱,二是因为以前从来没做过。杰西卡·利文斯顿在《创业者:创业初期的故事》这本书中叙述了创业者在起步时面临的种种现实问题,这些内容堪称一座金矿,尤其是下面这些,不仅令你耳目一新,还会使你大受鼓舞。......
2023-12-02
成为李锦记创业的典范。1972年,李锦记开始把事业交给第三代,任命年轻有为的李文达先生为公司主席,担负起在新的时期拓展李锦记事业的重任。李锦记的业务,为何历年稳步增长,不论在港澳或海外均屡创佳绩,李文达先生以谦虚而朴实的口吻,向我们谈了他的五点见解和体会。......
2024-05-28
叁 为什么说宋明理学是新儒学太史公司马迁治学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根本目标。宋明理学与两汉经学、先秦儒学虽同属于儒家思想体系,但有着很大的区别。总而言之,孔孟二人更多地是对“周道”进行整理和阐发,主要注意力放在办学和游说两方面,不像后来的宋明理学家以创建新学问为宗旨。也就是说,自从秦朝之后的中国传统思想学术演变,都是为后来的新儒学产生做铺垫。......
2024-01-23
五月初五端午节,人们在午时会在自家的门楹上贴“午时书”以避邪祛魅。清朝施鸿保《闽杂记补遗·午时书》载:“福州俗,端午日皆裁红笺作小联贴门……必以午时书贴,故谓之午时书。”书贴午时书是文人墨客风骚之举,可远溯到唐宋,为全国仅有。端午书贴午时书端午节,福州有扒龙舟、食粽、挂菖蒲其风俗,乞侬号是体育节、卫生节。书贴午时书是文人墨客风骚之举,会远远其逐讨[8]遘[9]唐宋古代,是全国唯独蜀例。......
2023-09-28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