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佛学在中国兴盛之因-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

佛学在中国兴盛之因-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

【摘要】:要说明佛学何以特盛于六朝、隋、唐,首先就要说明自汉以来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史。牟融有《理惑篇》,其主旨在于祛除那些怀疑佛学者的所见。便是儒、佛、道一致的论调了。佛学到这时候,竟成了与儒、道三足鼎立的局面。所以清谈玄言之风愈盛,则佛学亦随之而盛。这个关联,便是佛学特盛于六朝、隋、唐的根本原因。而隋、唐国外交通频繁,有利于高僧的往外留学,也足以促成佛学的进展。

佛教的输入及其发展,在第二编第九章中已说得很明白,本章用不着重述。本章所要说的,就是佛学何以特盛于六朝、隋、唐;就是诸宗的历史,及其教义。

要说明佛学何以特盛于六朝、隋、唐,首先就要说明自汉以来佛学在中国的发展史。梁僧祐撰《弘明集》,其后序有云:“俗士疑骇觉海、惊同河汉。一疑经说迂诞,大而无征。二疑人死身灭,无有三世。三疑莫见真佛,无益国治。四疑古无法教,近出汉世。五疑教在戒方,化非华俗。六疑汉、魏法微,晋代始盛。以此六疑,信心不树。”由这段话看来,便知佛学在魏晋以前,还为一般士子所惊疑。但在东汉季世,却有一位牟融,引中国圣贤之言,阐西来佛陀之教。牟融有《理惑篇》,其主旨在于祛除那些怀疑佛学者的所见。其第七篇说:“问:‘子既耽诗书,悦礼乐,奚为复好佛、道,喜异术?岂能逾经传、美圣业哉?’牟子曰:‘书不必孔丘之言,药不必扁鹊之方。合义者从,愈病者良。君子博取众善,以辅其身。子贡云:夫子何常师之有乎?尧事尹寿,舜事务成,旦学吕望,丘学老聃。四师虽圣,此之于佛,犹白鹿之与麒麟,燕鸟之与凤凰也。尧、舜、周、孔,且犹学之。况佛身相好,变化无方,焉能舍而不学乎?’”牟融这论调,明明是尊佛而卑孔、老。但他又以老子之言,证明佛家言之无失。如:“问曰:‘夫福莫逾于继嗣,不孝莫过于无后。沙门弃妻子,捐财货,或终身不娶,何其违福孝之行也!’牟子曰:‘夫长左者必短右,大前者必狭后。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妻子财物,世之馀也;清躬无为,道之妙也。’老子曰:‘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故前有隋珠,后有虓虎,见之走而不敢取。何也?先其命而后其利也。许由栖巢木,夷、齐饥首阳:孔圣称其贤,曰:求仁得仁者也。不闻讥其无后无货也。”即其明证。到清谈玄言之风特盛的时候,就开始从佛理说老、庄,继而又援老、庄而入佛。所以孙绰《喻道论》(绰,东晋人,《喻道论》见《弘明集》)说:“夫佛也者,体道者也;道也者,导物者也;应感顺通,无为而无不为者也。”而张融《门论》(融字思光,宋时为封溪令,卒于齐世)所说:“吾门世恭佛,舅氏奉道。道也与佛逗极无二。寂然不动,致本则同;感而遂通,达迹成异。其犹乐之不沿,不隔五帝之秘;礼之不袭,三皇之圣岂三。此皆殊时故不同其风,异世故不一其义。安可辄驾庸愚,诬罔神极。吾见道士与道人战儒、墨,道人与道士狱是非。昔有鸿飞天道,积远难亮;越人以为凫,楚人以为乙;人自楚、越耳,鸿常一鸿乎!夫澄本虽一,吾自俱宗其本;鸿迹既分,吾已翔其所集。汝可专遵于佛迹,而无侮于道本。”便是儒、佛、道一致的论调了。佛学到这时候,竟成了与儒、道三足鼎立的局面。但儒家学说,在清谈盛极一时的时代,已经不为学者所道;而老、庄的言虚无,却和法空之旨不远。所以清谈玄言之风愈盛,则佛学亦随之而盛。这个关联,便是佛学特盛于六朝、隋、唐的根本原因。而隋、唐国外交通频繁,有利于高僧的往外留学,也足以促成佛学的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