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唐初行府兵制,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对比

唐初行府兵制,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对比

【摘要】:唐初行府兵之制,已如前述。玄宗时,张说奏请召募壮夫,以供宿卫,号曰骑——是为募兵制度。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兵制遂乱。其后,降蒙古、取中国,又立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此外又有绿营,均以汉人充选,有提督总兵以统之,为平定内乱之常备兵。嘉庆以后,旗兵绿营皆已腐败,故川、楚“教匪”时,又另募乡民为兵,叫做练勇。中、日战后,清室深感勇营亦趋腐败,于是乃有改革兵制之议。

唐初行府兵之制,已如前述。然自高宗以后,其制渐坏,盖当时府兵屯驻一地,积日既久,因家室资业之累,其精神遂形涣散,而番役更代,多不以时。玄宗时,张说奏请召募壮夫,以供宿卫,号曰骑——是为募兵制度。安、史乱后,藩镇割据,兵制遂乱。

宋初,惩唐末藩镇拥兵跋扈之弊,行中央集权制;于是集中央精兵于京师,叫做禁军,守京城,备征伐;其老弱留各州者,叫做厢军,以供役使;此外更有乡兵蕃兵[11]。至于各地要塞,则由禁军出守,一年一换,叫做番戍。其后禁军日增,教练日荒,也就不堪作战了[12]。至神宗时,王安石变法:遂裁减禁军,改番戍之制,置将统兵,分驻各路。又行保甲法:以十家为保,保有长;五十家为大保,有大保长;十大保为都保,有都保正、副;户有二丁者,以其一为保丁;保丁中每日轮派五人以备盗;教保长以武艺,由保长转教保丁。此实含有寓兵于民之意。然以党争关系,保甲之法,卒未久行。南渡以后,又立御前五军[13],诸将跋扈,几与唐末相同。

元初兵制:有蒙古军与探马赤军;前者为本族人,后者则诸部族人。平金入中原以后,始发民为兵,叫做汉军。平宋以后所得之兵,叫做新附军[14]。其成兵之法:凡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皆为兵,十人为一牌,牌有牌头;上马则备战斗,下马则屯聚牧养。幼孩稍长,藉而为兵,叫做渐丁军——此系指蒙古军与探马赤军而言,且系通国皆兵之制。至于汉军,则无定法[15]。更定有兵籍,凡在籍之人,均有一定的服兵义务。其军官:则世祖时于中央立前、后、中、左、右五卫,各置亲军都指挥使,以总宿卫;外则万户(万人长)之下置总管,千户(千人长)之下置总把,百户(百人长)之下置弹压,皆总于枢密院;有征伐则立行枢密院,事毕废止。至于军器,亦多改变:日人高桑驹吉说:“军器因在宋、明之际,已经使用火器,故已大改革,即战术亦从而异其方法。先是,在唐世,火药固已用之于破石、爆竹,然尚未有用之于战争者;迨宋太祖时始有火箭、真宗时始有火球之名;而金、元之战及宋、元之战,往往见有用大炮而名为震天雷者,此炮术盖自西域传来,在欧罗巴当公元1330年顷云,德意志僧人伯尔偷德修哇兹(Beltord Schuwaltz)始发明火药,然火药之发明,实以中国人为最古;至于大炮,则我们以为系亚拉伯(今译阿拉伯一选编者注)人所发明而传至中国及欧罗巴者。”[16]

明之兵制,与唐相似。其制:京师立二十六卫及前、后、中、左、右五军都督府。二十六卫系天子亲军,叫做上直卫。五军都督府设左右都督,管辖全国各地之都司、卫、所。每省设一都司,以都指挥使为长官,而统辖卫、所;然卫、所亦有属都督府直辖者。卫有指挥使为之长,统五千六百人;所分千户所与百户所二者,千户所以千户为之长,统千百二十人;百户所以百户为之长,统百十二人;百户以下,有总旗二人,小旗十人。从卫指挥使以下,官多世袭,其兵士亦父子相继。凡卫、所之兵,无事从事屯田,有事则命将统率出征,事毕,将上所佩印,兵亦归还卫、所。统率之权,操之都督府;征伐调遣,则由兵部。

清初有满洲旗兵,分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四旗。后以兵多,加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四旗,叫做八旗。其后,降蒙古、取中国,又立蒙古八旗与汉军八旗。其编制:每旗设都统一人,副都统二人,凡辖五参领;一参领辖五佐领;一佐领统三百人。八旗兵在京师者,叫做禁旅八旗;驻守各地者,叫做驻防八旗。八旗兵均系世袭,一兵受饷,全家坐食[17]。此外又有绿营,均以汉人充选,有提督总兵以统之,为平定内乱之常备兵。嘉庆以后,旗兵绿营皆已腐败,故川、楚“教匪”时,又另募乡民为兵,叫做练勇。太平军兴,亦赖湘、淮练勇讨平,勇营由是成为全国兵力之重心[18]。中、日战后,清室深感勇营亦趋腐败,于是乃有改革兵制之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