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上古教育制度揭秘:杨东莼文集专著

上古教育制度揭秘:杨东莼文集专著

【摘要】:上古教育制度之较详者,当推周代。[11]然此等传说,多系儒家改制所托,在当时并不见得有此种整齐划一的教育制度;即令有之,但以教育权柄诸贵族,平民也就不见得有受普及教育的机会。

上古教育制度之较详者,当推周代。王桐龄于其所著《中国史》第一编中,叙述周代教育制度很有系统,他说:“有虞时代大学曰上庠,小学曰下庠,庠者养也。夏代小学曰西序,大学曰东序,序者叙也;夏重射,射以叙为主,故以名其学。殷代小学曰左学,大学曰右学,亦曰瞽宗;殷重鬼,祭祀则尚乐,故以名其学也[6]。周代兼用之,其制之可考者有七事:(甲)类别:有乡学国学二种[7],二种中又各有大小之别[8]。(乙)地址:天子小学在王宫东,诸侯小学在宫南之左,庶民小学随处有之;天子大学在国中,诸侯大学在郊,天子大学有在西郊者,乡学也。(丙)名称:大学在国内者有五:辟雍在中,为周制;其馀在南之成均,黄帝制也;在东之东序,夏制也;在西之瞽宗,殷制也;在北之上庠,虞制也。在乡者:乡有校,州有序,党有庠,亦兼各代之名[9]。小学则闾有塾。诸侯之大学曰泮宫。(丁)教授:以养老教德行为主。大学教六艺及修己治人之道;小学教洒扫应对进退之节。军人凯旋,受俘献馘,亦于大学,以厉其尚武敌忾之气;不率教者,则有移郊移遂屏远方及夏楚以收威之法[10]。(戊)生徒:国学为王太子、王子、群后世子、卿大夫元士适子及国内俊选之士学习之所;乡学为庶民子弟学习之所;天子乡学,亦以待俊选及诸侯之贡士者也。(己)教师:国学有师保、大乐正、小乐正、大胥、小胥、太师、大司成等教之,乡学以乡之有德行道艺者教之,小学或有易子而教者。(庚)学龄:小学自八岁至十四岁,大学自十五岁至二十四岁。”[11]

然此等传说,多系儒家改制所托,在当时并不见得有此种整齐划一的教育制度;即令有之,但以教育权柄诸贵族,平民也就不见得有受普及教育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