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大传》上也说:“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孟子》上也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1]井田制度之有无,在今日依然是个未决的问题,准此,则以上所述的乡治制度,便不足信了。......
2023-08-17
《王制》上说:“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1]
由《王制》所说的看来,似乎平民在当时也可以由乡学升入大学而为进士。其实,夏、商以及西周,都是贵族政治最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教育都为学官所掌,舍学官外无所谓学问,贵族阶级就是智识分子,而平民对于学问,实无从问津。在这样情况之下,平民又怎能由国学以取得进士呢?即令取得进士,也未必能和那些由贵族出身的人一样,能够获得官爵。要之,在贵族阶级专政的时候,他们都是世禄世官,平民决无参政的机会。从而《王制》所说的选举方法,在当时便不见得实行过。
战国时代,贵族政治已经崩坏。且诸侯并立,互相竞争,都各延揽人才以自佐,于是平民中有一技之长者,皆可以立致宦达,如苏秦、张仪、商鞅、范雎、庞涓之徒,都无不是以匹夫崛起而为大国将相。然此系一时的现象,并非确定的参政制度。降至汉代,而后有辟举制之发生。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尚书大传》上也说:“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孟子》上也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1]井田制度之有无,在今日依然是个未决的问题,准此,则以上所述的乡治制度,便不足信了。......
2023-08-17
考据学的启蒙运动者为顾炎武,然同时还有阎若璩、胡渭、姚际恒三人,都是替考据学辟坦道的人。这三人的工作,虽杂而不纯,但其为后此考据学奠立一个极强固的基础,却要归功于他们。建立考据学的功臣,首推戴震。这一段故事,已足以说明戴氏治学的出发点,而戴氏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学派的建立者,亦即在其治学方法。清代考据学的特盛,已如前述,而其一代学术的中坚,则在于诸经都各有新疏,观阮元所辑的《......
2023-08-17
上古教育制度之较详者,当推周代。[11]然此等传说,多系儒家改制所托,在当时并不见得有此种整齐划一的教育制度;即令有之,但以教育权柄诸贵族,平民也就不见得有受普及教育的机会。......
2023-08-17
就在这样的局势之下,列强各自进行其“勾心斗角”的外交,使远东国际形势日趋紧张。当拳民尚未称乱之前,俄即于光绪二十六年四月中旬突遣军舰十九艘向东亚进发,预备占领满洲。清廷大员,如直督李鸿章、驻俄公使杨儒,反受其骗,认为联俄足以制服列强。俄国不得已,只得向各国声明废弃密约。要求提出之后,张之洞、刘坤一均反对批准,英、日也提出抗议,会鸿章病卒,遂由清廷宣布作废。......
2023-08-17
上面所述的社会演进之一般的法则,也符合中国社会演进的程序。不过中国古代社会,差不多是个不可究诘的谜,使我们的研究很难于着手。因此,要拿不可信赖的古史,去解释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便不免陷于臆断的境地了。夏商既是奴隶制的国家,则不可究诘的由黄帝至尧、舜这个时代,其为氏族的公产社会,便可断言。因社会的演进,前一社会形态的残渣,或多或少必留存在后一社会形态中。......
2023-08-16
以上把李翱的思想的来源,简略地说过了。《复性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讲性情的关系,中篇讲复性灭情的方法,下篇讲复性的归结。(下篇)以上所述,是《复性书》的大意。我们从《复性书》中,可以窥见李翱的思想,在表面上固然挂着儒学的招牌,但骨子里面却全是释、老的思想。《复性书》中性与情的对立,便是本于佛教的真如与无明之说。这便是《复性书》中含有老、庄思想之处。......
2023-08-17
十五日,日本以履行英、日同盟为口实,要求德国舰队即时退出日本、中国海洋方面,否则解除其武装,并将胶州湾租借地全部,以还付中国为目的,于九月十五日以前,无条件交付日本。二十六日,日军占领潍县车站。十八日,日本外相加藤训令日置益径向世凯提出二十一条的要求案。......
2023-08-17
本章所讲的,是构成历史事实的第三个要素,即时间。本国史的纪年,到底始于何时,诸说纷纭,莫衷一是。兹就一般的划分法,同时顾到本国史转变的关键,把本国史分做上古、中古、近世和现代四个时期。现在把这四个时期表列如下:这个划分,也有一定的标准。秦并六国,才确立统一的国家。其实,这四时期,各期都可以划为数个小阶段。在近世期中,则以鸦片之役,为划分时期的关键。......
2023-08-1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