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探讨《王制》中参政制度的传疑

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探讨《王制》中参政制度的传疑

【摘要】:[1]由《王制》所说的看来,似乎平民在当时也可以由乡学升入大学而为进士。从而《王制》所说的选举方法,在当时便不见得实行过。然此系一时的现象,并非确定的参政制度。降至汉代,而后有辟举制之发生。

《王制》上说:“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适子、国之俊、选,皆造焉。……将出学,小胥、大胥、小乐正,简不帅教者,以告于大乐正,大乐正以告于王。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学。不变,王亲视学。不变,王三日不举,屏之远方,西方曰棘,东方曰寄,终身不齿。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司马辨论官材,论进士之贤者,以告于王,而定其论。论定,然后官之;任官,然后爵之;位定,然后禄之。”[1]

由《王制》所说的看来,似乎平民在当时也可以由乡学升入大学而为进士。其实,夏、商以及西周,都是贵族政治最盛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教育都为学官所掌,舍学官外无所谓学问,贵族阶级就是智识分子,而平民对于学问,实无从问津。在这样情况之下,平民又怎能由国学以取得进士呢?即令取得进士,也未必能和那些由贵族出身的人一样,能够获得官爵。要之,在贵族阶级专政的时候,他们都是世禄世官,平民决无参政的机会。从而《王制》所说的选举方法,在当时便不见得实行过。

战国时代,贵族政治已经崩坏。且诸侯并立,互相竞争,都各延揽人才以自佐,于是平民中有一技之长者,皆可以立致宦达,如苏秦、张仪、商鞅、范雎、庞涓之徒,都无不是以匹夫崛起而为大国将相。然此系一时的现象,并非确定的参政制度。降至汉代,而后有辟举制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