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说过,汉代以后的乡治制度,名存实亡,所以下面但就组织上的变化,略为叙述。至于元、清两代,以异族入主中国,则于此制度之中,更寓有防备汉人造反之意。[4](一)古代之传疑的乡治制度,何以与井田制度有关?(二)何以管仲与商鞅所实施的乡治制度,含有军国主义的精神?(三)试述秦汉乡治制度之内容。(五)何以乡治制度与现代民主政治下之地方自治制度不同?汉文帝的诏书,对于这制度的性质,更说得明白。......
2023-08-17
西周以前的乡治制度,由上所述看来,都是难以置信的。然至春秋以后,关于乡治制度,却存有可考的事实。当时提倡乡治最力的,便是齐国的管仲与秦国的商鞅。管仲与商鞅,都是法家,着重军国主义,因此,其所提倡的乡治制度,很有军国主义的精神。
《管子·立政篇》说:“分国以为五乡,乡为之师;分乡以为五州,州为之长;分州以为十里,里为之尉;分里以为十游,游为之宗;十家为什,五家为伍,什伍皆有长焉。筑障塞匿,一道路,博出入,审闾闬,慎筦键。筦藏于里尉,置闾有司,以时开闭。闾有司观出入者,以复于里尉。凡出入不时,衣服不中,圈属群徒不顺于常者,闾有司见之,复无时。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里尉以谯于游宗;游宗以谯于什伍;什伍以谯于长家。谯敬而勿复。一再则宥,三则不赦。凡孝悌忠信,贤良俊材,若在长家子弟臣妾属役宾客,则什伍以复于游宗;游宗以复于里尉;里尉以复于州长;州长以计于乡师;乡师以著于士师。……三月一复,六月一计,十二月一著。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罚有罪不独及,赏有功不专与。”
《管子·小匡篇》说:“五家为轨,轨有长;十轨为里,里有司;四里为连,连有长;十连为乡,乡有良人;三乡一帅。”又说:“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士三出妻,逐于境外;女三嫁,入于舂谷。是故民皆勉为善士:与其为善于乡,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不如为善于家。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身之功。……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政成国安,以守则固,以战则强。”
这种制度,在当时是否完全实现,尚属疑问,但军国主义的精神,却活跃地表现在这种制度里面,所以江永的《群经补义》说:“管仲参国伍鄙之法: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工商之乡六,士乡十五,公帅五乡,国子、高子,各帅五乡;是齐之三军,悉出近国都之十五乡,而野鄙之农不与也。五家为轨,故五人为伍,积而至于一乡。二千家,旅二千人,十五乡三万人为三军。是此十五乡者,家必有一人为兵。其中有贤能者,五乡大夫有升选之法,故谓之士乡,所以别于农也。其为农者,处之野鄙,别为五鄙之法。三十家为邑,十邑为卒,十卒为乡,三乡为县,十县为属,五属各有大夫治之,专令治田供税,更不使之为兵。”
商鞅所定的乡治制度,便是这样的:令民为什伍(五家为保,十家为连),而相收司连坐(相收司即相纠发,一家有罪,九家举发,不纠发,则十家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2]。这种乡治制度,明白地表现着军国主义的精神;秦之所以强大,其主要原因,或许就在这里。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刚才说过,汉代以后的乡治制度,名存实亡,所以下面但就组织上的变化,略为叙述。至于元、清两代,以异族入主中国,则于此制度之中,更寓有防备汉人造反之意。[4](一)古代之传疑的乡治制度,何以与井田制度有关?(二)何以管仲与商鞅所实施的乡治制度,含有军国主义的精神?(三)试述秦汉乡治制度之内容。(五)何以乡治制度与现代民主政治下之地方自治制度不同?汉文帝的诏书,对于这制度的性质,更说得明白。......
2023-08-17
据嘉靖三十六年知县吴立思所编《大埔县志》来看,大埔的差役制度,已实行了“均平法”“均徭法”。具体到村落,则因各地传统的不同而又有所差别。[276]大埔建县以来,白堠人户分为正户、余户两类,相传在嘉靖五年修建大埔县城时,清远都的里排正户因出力尤多,因此正户获得免服力役的优待,地方差役由余户承担。而在东南地区,清军与台湾的郑军之间一直在福建和广东沿海进行激烈的争夺。在白堠达尊公子孙,共为一户,曰士捷。......
2023-08-30
《尚书大传》上也说:“古八家而为邻,三邻而为朋,三朋而为里,五里而为邑,十邑而为都,十都而为师,州十有二师焉。”《孟子》上也说:“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1]井田制度之有无,在今日依然是个未决的问题,准此,则以上所述的乡治制度,便不足信了。......
2023-08-17
第六节剧增的军队与战国兵役制度殷商、西周时期,由于生产力不够发达,并受“国人征兵制”的束缚,军队总的数量相对有限。从当时总人口两千万总数与军队的数额之间的比值关系来看,上述各国军队的数额也应该看做可征兵数。各国为之纷纷建立以征发兵役为中心内容的“傅籍”制度。这种通过招募途径所组成的部队,与郡县征兵制下的士卒已有所不同,其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常备军。......
2023-11-28
在有关筝的历史文献中,“秦筝”一词出现在《三国志》中:“赵弹秦筝,相如进缶。”这一点在后世《宋书》中得到印证:“筝,秦声也。”另有一种被称为“云和”的筝,始见于《旧唐书》,其载:“如筝稍小,曰云和,乐府所不用。”[91]由此看来,云和确实是一种弹拨类乐器,而且其与琴、瑟、筝有着相似之处。因为这一时期的中国,筝存在十二弦和十三弦之分。在尺寸方面,这一时期的历史文献还对演奏筝所用的义甲有所记录。......
2023-10-27
并谋求均当之计,以“五分均当”之法以应之:迨康熙甲寅,时际沧桑。乡绅衿依念曲从,因议堠甲里族正余户,酌量五分均当。[280]白堠的“五分均当”,实在康熙二十二年知县宋嗣京实行“编图出甲之令”之前就出现了。据民国时期大埔著名学者温廷敬研究,白堠“五分均当”,始于康熙初年。吾父乃与萧右溪舅父、池石麟侍翁谋为均当之策。二十五年丙寅,应轮值杨姓。......
2023-08-30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招生的组织主体非常重要,其变化也较为频繁,是招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随着利益格局和权利的变化,招生组织主体不断变迁。这种现象集中发生于此时期并非偶然,与大学单独作为招生组织主体有一定的关系。......
2023-11-30
转型期以来,中国的单位体制发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变化,在对这些变化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另外,已有研究多侧重于单位制度变迁的描述性研究,注重现象而弱化了机理。4)单位制度及其变迁的影响单位制度及其变迁对社会产生的影响是多维和深刻的,其中社会分层受到的关注最多,并形成了不同的解释理论。......
2023-07-22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