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汉初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并行

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汉初封建制与郡县制的并行

【摘要】:但是,刘邦的矛盾心理,却又认为秦亡之速,或者由于孤立,而似乎有行封建之必要,不过异姓诸王不可靠,若改封同姓,便可以措一家的天下如磐石之安了。汉初行封建制的时候,同时又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犬牙交错,以相牵制。自是以州统郡,以郡统县,由郡国制而变为州郡制。不过汉末大乱,州郡并得便宜行事,于是州牧[25]之权特重,而开据地自雄之风。

革命军纷起反秦的时候,六国后裔多有被人拥立为王者,如魏人张耳、陈馀立赵国后裔歇为赵王,如魏人周市立魏国公子咎为魏王。等到项羽刘邦快要纷争的时候,项羽竟自己分封诸侯[19]。这样一来,封建制度似乎又有复活的趋势。后来刘邦得帝,很得力于当时强有力者之背楚归汉,所以他为着要有求于人,更不得不论功分封。像他这样的行封建制度,实系出自当时环境的要求,而他的本心,却很怕异姓诸王强大,于己不利;因此六七年间,他竟把异姓诸王,或诛或废[20],独长沙王芮以国小得久存(至文帝末年,以无后国除)。这便叫做“飞鸟尽,良弓藏”。但是,刘邦的矛盾心理,却又认为秦亡之速,或者由于孤立,而似乎有行封建之必要,不过异姓诸王不可靠,若改封同姓,便可以措一家的天下如磐石之安了。所以在他陆续废黜异姓诸王的时候,就大封子弟同姓为王[21],并立誓“非刘氏不得王”。然权利所在,又那能禁人觊觎,故景帝时竟有吴、楚七国之乱。乱平之后,中央对于封国多所压抑,不但削弱王国的土地,而且小国的列侯,也多留置京师,不使就国。至是,封建制度,便有名无实;而外戚政治,反继之而起[22],竟移汉室的国祚。

汉初行封建制的时候,同时又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犬牙交错,以相牵制。汉初,以秦郡过大,析为六十二郡,然南海、闽中、象郡、桂林已非汉力所及。武帝拓疆,境内郡国相间,计一百零三郡,二百四十一国,所属县邑一千三百十四[23],而统摄于十三部[24]。除畿辅置司隶校尉外,其他各州均设刺史,以监督郡国的守相。后来国数愈减,郡数愈增,刺史的实权因之益大。自是以州统郡,以郡统县,由郡国制而变为州郡制。中央集权,从此益加确立。不过汉末大乱,州郡并得便宜行事,于是州牧[25]之权特重,而开据地自雄之风。降至三国,魏刺使任重者,得加“使持节都督”的名目,其任轻者,亦得加“持节”的名目,遂开后世藩镇之端。所以梁启超说:“及其衰世,而小小反动起焉,曰州牧。晚汉州牧,实中唐藩镇之先声也。其土地初本受诸帝室,非封建也。乃传诸子孙,与封建无异矣。故前此诸侯王诸列王,无封建之实,而有其名;此州牧无封建之名,而有其实。”[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