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家谱在政治、婚姻等方面的作用遽增,南北朝时期家谱得到了极大发展。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谱牒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宋代是中国谱牒史上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这也是后代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家谱起源于宋代的主要原因之一。明清两代的家谱编修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各家族对编修家谱均非常重视,许多家......
2023-11-17
我国税收,在唐以前,原以田赋为主;唐代以后,始认杂税为国家大宗收入。所谓杂税,就是指田赋以外的一切收入而言。依其性质,可分物税(盐税、酒税等)与商税(厘金、关税等)二种。上古时代,无所谓杂税;春秋以后,工商业发达,于是杂税始占重要地位。如管仲治齐,即着重盐铁政策,而以盐铁的收入,为国家收入的大宗[16]。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因东西征伐国用不给的缘故,于是有商贾之算、酒酤之榷诸种杂税,更置盐铁官以专卖盐铁[17]。
到了唐代,藩镇割据,地方赋收都不解送中央,所以杂税就成为国家收入的正宗。唐代杂税很多,兹将重要者分述如下:(一)盐税——汉代官盐之法,为隋初所废;至唐肃宗时,始征盐税。时第五琦做盐铁使,变盐法:于产盐各地,设立盐院,令民自煮盐,叫做盐户。盐户煮成以后,卖与大商人,再由大商人转卖各地,叫做“通商法”。政府则自大商人抽取盐税。唐代宗末年(公元779年),盐税为六百余万缗,占天下赋税的半数。五代以后,多仍唐制。元初更定引地的制度,于是食盐更有地域的制限,明、清以来,都沿用此法。(二)酒税——酒税自汉时即已有之,但不占国家收入的重要地位。唐代宗以后,课税于酒户,叫做“榷酤”,后此沿用,就成为定例了。宋代用官酿之法,置“务”以酿酒,但民间亦得私酿。官卖者,叫做榷酒;民卖者,叫做税酒。明代以后,则榷酒之制全废。(三)茶税——唐以前没有茶税,茶税实始于唐德宗时。唐文宗时,宰相王涯始变茶法:禁民栽茶制茶,将民间所植的茶树移到官场,官自焙制,卖与商人。宋代则采民制官卖政策,植茶的地方,叫做山场;采茶的人,叫做园户,都是由政府所特许的。所出的茶,除供租税外,都由官收买,再在各处立“榷货务”,转卖人民。商人要领茶售卖,则于京师榷货务纳钱,取得引卷,到政府所指定的地方领茶。元代,商人售茶,依旧要得到官厅许可,领取交引,但当时商人已直接向种茶者采买,却不定规要由榷货务转买了。明、清以后,茶禁渐废,政府不外照值抽税而已。(四)矿税——唐、宋二代,凡取得采取矿产的特许者,叫做坑户,而受官厅监督。宋徽宗时,又仿照税盐之法,令官置炉冶,收铁给引,招人通商。元代以后,矿产的采取,都是官民并管,至于铸器物以及售卖,则皆任民自由,不受官厅限制。
唐代以后,除以上四种税收外,还有其他各种物税,如香料、矾、硝矿、木材等,均征收税课,并且宋代对于香料与矾两物,则收归官卖。然官卖之法,流弊很多,未能久行,所以至今只有盐依旧用通商之法,官督商卖,人民不得私售,其他则都已解禁。民国以来,烟酒二物,又行官卖之法,然实效甚少,而流弊反多。
元、明以后,官卖之法已不能维持,因此,商税代物税而起,成为国家收入的大宗,兹就其要者分述如下:(一)营业税——汉武帝时所行的商贾之算,即营业税的权舆。东晋时,凡货物田宅有文卷,率钱一万输值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北魏时,凡入市者,人出一钱,叫做“市税”。凡此,都是属于营业税的税收。但自唐、宋以来,则征收特重,商人交易大约每千钱征收三十。民国以来,又有印花税,也是属于营业税的一种。(二)通行税——通行税大概始自唐末[18]。宋初,“过税”每千钱抽二十。南宋以后,国用日绌,对于过税,益加苛刻。明宣宗时,始置钞关与收钞官,在沿河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及城门,置官监守,凡经过商人,均须照章纳税。通行税就从此加重了[19]。到了清代洪杨革命时,又有厘金,本说乱平之后,即行裁撤;其后借口地方善后,就此相沿不废。凡各省内地,均设关卡,商人经过,层层征税,商人由是大困。最近国民政府,始有裁厘之令。(三)海关税——唐、宋、明三代的市舶司所征收的税,就是今日的海关税,即专指对外贸易征收之税而言,清代自鸦片战争以后,外人根据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税务司由外人充任;税额,则洋货人口与土货出口,均值百抽五,叫做进出口正税;土货转运别口者,值百抽二点五,叫做复进口半税;洋货转运别口者,在三十六个月之内免税,过期依正税之额完纳,叫做复进口正税;外商运货入内地,以及洋商入内地购买土货,均值百抽二点五,叫做内地半税。像这样的税则,叫做协定税则,换句话说,就是我国无关税自主权。其有损于我国利益,自不待言。但国民政府,正努力于关税自主,如最近中、日关税协定,即已取得关税自主云。
【问题提要】
(一)商业发生于什么时候?
(二)商业的发达,以什么为前提条件?又其故安在?
(三)富人阶级起于什么时候?又其地位怎样?
(四)重农抑商政策是因什么而发生的?又此政策何以维持至二千余年之久?
(五)为什么商业资本不曾代替土地资本?
(六)中西通商始于什么时候?又其发达情形怎样?
(七)东西新航路的发现与中国的商业有什么关系?
(八)中国的商业为什么会破产?
(十)厘金起于什么时候?为什么厘金会病商?
【注释】
[2]《诗经·正月》所谓:“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独!”便是当时对富人诉不平的表现。
[3]《左传》昭十六年载子产对韩宣子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4]秦的咸阳、齐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都是当时的大都会。《战国策》记苏秦说:“临淄七万户,车毂击,人肩摩,连袂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虽很铺张,但亦足以见到当时都会繁昌的大概。
[5]但自吕不韦以阳翟大贾相秦以后,又力主重商主义。
[6]参看第四章第二节晁错所说的话。
[7]盐铁之法——汉初,人民可以自鬻盐铁。武帝时,用孔僅做大农丞,使领盐铁事,收盐铁入官。禁止人民私铸铁器鬻盐。榷酤之法——即酒由官酤酿,人民不复得酤。六筦之令——一为盐,二为酒,三为铁,四为名山大川,五为均赊贷,六为铜冶,每一筦,申明科禁,犯者罪至死。
[8]《农政全书》上说:“太祖加意重本折末,令农民之家,许穿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许穿布。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纱。”
[9]中国产业不发达的原因:第一由于地域广阔,东西横亘山脉过多,交通不便;第二由于北方民族长时间的侵入与入主中原,阻碍中国的进化;第三由于地主阶级的掌握政权,力倡重农尊孔。
[10]春秋时代,因富人阶级的兴起,贵族的地位,即已发生动摇。到了以后,贵族阶级就趋于倾坏,所以《诗经》说:“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便是亡国的诸侯卿大夫,有时连奴隶都比不上了——这就是商业资本动摇封建社会的秩序之明证。
[11]以前欧人东来,都是由地中海,至君士坦丁堡上岸,再取陆程。
[12]当时外人通商,最不自由,不仅不许他们直接和人民通商,而且不许和普通商人通商。一切货物,都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此外更订有管束外商章程,规定:外国商人,除做买卖的时候,不许到广东;做买卖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天,又定要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面;住在商馆里面的外商,不得携带家眷;出外不得乘轿;要上禀帖,只能托公行代递,不准和官厅直接交涉。他如官吏征税的横暴,又益加使外商怀恨。其详,参看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
[1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说:“近顷在彰德附近之古殷墟发现骨制之贝,人造货币现存者,当以此为最古。其后渐以铜仿制,俗所谓蚁鼻钱,即铜贝也。是为金属货币之始。再进则以铜仿制为刀形为农器形。为刀形者,今钱谱家所谓刀币也;为农器形者,彼辈所称‘方足布’‘尖足布’等皆是。……‘钱’为小农器,如今之锄或铲,方尖足布即仿其式。……当人类发明用铜之后,社会最贵重者,即为铜制之刀及农具;常以他种实物如牲畜、谷米、布帛之类与之交换,其后渐用之为价值公准;于是仿其形而缩小之以为代表。则一定量金属货币之所由起也。刀及钱皆仿缩原物,而加上一环,穿孔以便贯串。用之既久,其公准为社会所公认,则并其刀与钱(农器)之原形而去之,仅留一圆环;其后更将环之内孔易圆为方……则后世制钱之所由成立也。”梁氏这一段话,可以说是货币演进史。
[14]“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院及诸军诸使富豪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名曰飞钱。”
[15]以银为本位铸造货币,是清末之事,而在明、清两代,银不外是用作为称量货币之物而已。至于外国银币——墨西哥银币——之输入,则始于明末,由西班牙人营商而携来的。
[16]齐地临海,宜于工商,而不宜于农业,故其工商业很发达。
[17]商贾之算,即“令诸贾人末作,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为一算”。
[18]五代后周太祖,曾令诸道州府,不得征收牛畜经过税,据此,则通行税至少是始于唐末。
[19]宣宗时,因钞法不通,于各水陆冲衢,设关收钞,叫做钞关,其初本说钞法流通以后,即行停止,但后此却沿袭不废。
有关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的文章
由于家谱在政治、婚姻等方面的作用遽增,南北朝时期家谱得到了极大发展。隋唐时期,是中国古代谱牒发展的第二个高潮。宋代是中国谱牒史上发生根本变革的时代。这也是后代有不少人认为中国的家谱起源于宋代的主要原因之一。明清两代的家谱编修达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最高峰,各家族对编修家谱均非常重视,许多家......
2023-11-17
民国初期,废妾之声高涨,但蓄妾之风不减。而到了民国,蓄妾之风更是持无忌惮,越演越烈。“民国十三年四月,北京政府有所谓蓄妾制限令的颁布,但不是废妾,只是限制妾罢了”[62]。当代学者程郁在《清至民国蓄妾习俗之变迁》一书中,认为近代中国妾的问题与当时的社会改良息息相关。当然,也有时人认为当时以无子为由而娶妾,是对孟子“无后不孝”之言的误解,“孟子之言为不娶妻而无后者”,而非“娶妻而无后者”。......
2023-07-03
有鉴于此,本节主要考察公务员的地域回避制度。东汉时,防范和限制官吏利用亲朋关系徇私枉法的亲属回避、职务回避和地区回避制度已初步形成。但和行政主管官的回避制度相比,河员、盐官的回避制度则相对较晚。......
2023-11-30
葛剑雄户籍制是中国实行最长的一项制度,从商朝形成历经各朝代发展、演变,至今仍在实行。关于户籍的最早文字记载在《周礼》中国历史上能找到的最早关于户籍制度的记录,集中在儒家主要经典之一的《周礼》。尽管因商鞅被杀,有些变法没成功,但户籍制作为初级管理是成功的,而且越发严密起来。而一户的户籍,则包含所有家人的信息。古代也有虚报人口我国户籍制度,不同朝代有不同重点。南朝时,对正式户籍称“黄籍”。......
2023-07-20
在纲常伦理价值理念的潜移默化之下,古人们通常认为“义绝”之行为,有违纲常礼教、有违人之伦理,危害极大,因此,出现“义绝”事项的婚姻关系必须解除。同时为了保障“义绝”之制的实施力度,国家将“义绝”纳入了刑事法律调整的范围,有“义绝”情形而不解除婚姻关系者,会被追究刑事责任。唐代法律体系中对“义绝”离婚制度有具体明确的规定。[65]在这一阶段,“义绝”的国家法强制力有所削弱。......
2023-07-03
而其下属部门也设有相应的管理机构,具体执行最高课程管理机构制定的规章、制度。而且,各省、市、自治区也相继建立起地方的课程教材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地方级课程教材的审查。因此,中央集权型课程管理体制的国家对课程管理还没有达到足够重视的程度。课程标准的制定、发布及其内容要求,无不体现了课程管理。为了实现普通教育学校课程多样化,俄罗斯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
2023-11-05
同时,许多制度的初始设计并不是针对想象的单位模式而形成的,如户籍制度的形成与城市就业压力、社会稳定和流动人口的控制有关,而粮食统购统销与粮食危机直接相关。对制度的形成来说,新中国的成立、工作重心向城市的转移和向苏联学习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标志着权力部门主动按自己的意愿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开始。而且,统购统销、土地无偿使用制度、公有住房的原则、统包统配的就业制度以及户籍制度都逐步确立。......
2023-07-22
为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减轻司法压力,调解制度受到普遍重视,我国古代调解制度也步入成熟阶段。宋代调解基本形成制度化,调解制度得到法律确认,调解被引入司法程序,劝解息讼是地方官吏的职责。......
2023-12-0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