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杂税制度演变及其重要性

杂税制度演变及其重要性

【摘要】:所谓杂税,就是指田赋以外的一切收入而言。到了唐代,藩镇割据,地方赋收都不解送中央,所以杂税就成为国家收入的正宗。元初更定引地的制度,于是食盐更有地域的制限,明、清以来,都沿用此法。唐代宗以后,课税于酒户,叫做“榷酤”,后此沿用,就成为定例了。民国以来,又有印花税,也是属于营业税的一种。但国民政府,正努力于关税自主,如最近中、日关税协定,即已取得关税自主云。禁止人民私铸铁器鬻盐。

我国税收,在唐以前,原以田赋为主;唐代以后,始认杂税为国家大宗收入。所谓杂税,就是指田赋以外的一切收入而言。依其性质,可分物税(盐税、酒税等)与商税(厘金、关税等)二种。上古时代,无所谓杂税;春秋以后,工商业发达,于是杂税始占重要地位。如管仲治齐,即着重盐铁政策,而以盐铁的收入,为国家收入的大宗[16]。到了武帝的时候,因东西征伐国用不给的缘故,于是有商贾之算、酒酤之榷诸种杂税,更置盐铁官以专卖盐铁[17]

到了唐代,藩镇割据,地方赋收都不解送中央,所以杂税就成为国家收入的正宗。唐代杂税很多,兹将重要者分述如下:(一)盐税——汉代官盐之法,为隋初所废;至唐肃宗时,始征盐税。时第五琦做盐铁使,变盐法:于产盐各地,设立盐院,令民自煮盐,叫做盐户。盐户煮成以后,卖与大商人,再由大商人转卖各地,叫做“通商法”。政府则自大商人抽取盐税。唐代宗末年(公元779年),盐税为六百余万缗,占天下赋税的半数。五代以后,多仍唐制。元初更定引地的制度,于是食盐更有地域的制限,明、清以来,都沿用此法。(二)酒税——酒税自汉时即已有之,但不占国家收入的重要地位。唐代宗以后,课税于酒户,叫做“榷酤”,后此沿用,就成为定例了。宋代用官酿之法,置“务”以酿酒,但民间亦得私酿。官卖者,叫做榷酒;民卖者,叫做税酒。明代以后,则榷酒之制全废。(三)茶税——唐以前没有茶税,茶税实始于唐德宗时。唐文宗时,宰相王涯始变茶法:禁民栽茶制茶,将民间所植的茶树移到官场,官自焙制,卖与商人。宋代则采民制官卖政策,植茶的地方,叫做山场;采茶的人,叫做园户,都是由政府所特许的。所出的茶,除供租税外,都由官收买,再在各处立“榷货务”,转卖人民。商人要领茶售卖,则于京师榷货务纳钱,取得引卷,到政府所指定的地方领茶。元代,商人售茶,依旧要得到官厅许可,领取交引,但当时商人已直接向种茶者采买,却不定规要由榷货务转买了。明、清以后,茶禁渐废,政府不外照值抽税而已。(四)矿税——唐、宋二代,凡取得采取矿产的特许者,叫做坑户,而受官厅监督。宋徽宗时,又仿照税盐之法,令官置炉冶,收铁给引,招人通商。元代以后,矿产的采取,都是官民并管,至于铸器物以及售卖,则皆任民自由,不受官厅限制。

唐代以后,除以上四种税收外,还有其他各种物税,如香料、矾、硝矿、木材等,均征收税课,并且宋代对于香料与矾两物,则收归官卖。然官卖之法,流弊很多,未能久行,所以至今只有盐依旧用通商之法,官督商卖,人民不得私售,其他则都已解禁。民国以来,烟酒二物,又行官卖之法,然实效甚少,而流弊反多。

元、明以后,官卖之法已不能维持,因此,商税代物税而起,成为国家收入的大宗,兹就其要者分述如下:(一)营业税——汉武帝时所行的商贾之算,即营业税的权舆。东晋时,凡货物田宅有文卷,率钱一万输值四百入官,卖者三百,买者一百。北魏时,凡入市者,人出一钱,叫做“市税”。凡此,都是属于营业税的税收。但自唐、宋以来,则征收特重,商人交易大约每千钱征收三十。民国以来,又有印花税,也是属于营业税的一种。(二)通行税——通行税大概始自唐末[18]。宋初,“过税”每千钱抽二十。南宋以后,国用日绌,对于过税,益加苛刻。明宣宗时,始置钞关与收钞官,在沿河交通便利的地方以及城门,置官监守,凡经过商人,均须照章纳税。通行税就从此加重了[19]。到了清代洪杨革命时,又有厘金,本说乱平之后,即行裁撤;其后借口地方善后,就此相沿不废。凡各省内地,均设关卡,商人经过,层层征税,商人由是大困。最近国民政府,始有裁厘之令。(三)海关税——唐、宋、明三代的市舶司所征收的税,就是今日的海关税,即专指对外贸易征收之税而言,清代自鸦片战争以后,外人根据中英《天津条约》,规定税务司由外人充任;税额,则洋货人口与土货出口,均值百抽五,叫做进出口正税;土货转运别口者,值百抽二点五,叫做复进口半税;洋货转运别口者,在三十六个月之内免税,过期依正税之额完纳,叫做复进口正税;外商运货入内地,以及洋商入内地购买土货,均值百抽二点五,叫做内地半税。像这样的税则,叫做协定税则,换句话说,就是我国无关税自主权。其有损于我国利益,自不待言。但国民政府,正努力于关税自主,如最近中、日关税协定,即已取得关税自主云。

【问题提要】

(一)商业发生于什么时候?

(二)商业的发达,以什么为前提条件?又其故安在?

(三)富人阶级起于什么时候?又其地位怎样?

(四)重农抑商政策是因什么而发生的?又此政策何以维持至二千余年之久?

(五)为什么商业资本不曾代替土地资本?

(六)中西通商始于什么时候?又其发达情形怎样?

(七)东西新航路的发现与中国的商业有什么关系?

(八)中国的商业为什么会破产?

(九)货币发生于什么时候?并略述其演进的历史

(十)厘金起于什么时候?为什么厘金会病商?

【注释】

[1]参看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

[2]《诗经·正月》所谓:“佌佌彼有屋,蔌蔌方有谷,民今之无禄,天夭是椓。哿矣富人,哀此惸独!”便是当时对富人诉不平的表现。

[3]《左传》昭十六年载子产对韩宣子说:“昔我先君桓公,与商人皆出自周。庸次比耦,以艾杀此地,斩之蓬蒿藜藿,而共处之。世有盟誓,以相信也,曰:尔无我叛,我无强贾,毋或匄夺。尔有利市宝贿,我勿与知。”

[4]秦的咸阳、齐的临淄、赵的邯郸、魏的大梁,都是当时的大都会。《战国策》记苏秦说:“临淄七万户,车毂击,人肩摩,连袂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虽很铺张,但亦足以见到当时都会繁昌的大概。

[5]但自吕不韦以阳翟大贾相秦以后,又力主重商主义。

[6]参看第四章第二节晁错所说的话。

[7]盐铁之法——汉初,人民可以自鬻盐铁。武帝时,用孔僅做大农丞,使领盐铁事,收盐铁入官。禁止人民私铸铁器鬻盐。榷酤之法——即酒由官酤酿,人民不复得酤。六筦之令——一为盐,二为酒,三为铁,四为名山大川,五为均赊贷,六为铜冶,每一筦,申明科禁,犯者罪至死。

[8]《农政全书》上说:“太祖加意重本折末,令农民之家,许穿纱绢布;商贾之家,只许穿布。农民之家,但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许穿纱。”

[9]中国产业不发达的原因:第一由于地域广阔,东西横亘山脉过多,交通不便;第二由于北方民族长时间的侵入与入主中原,阻碍中国的进化;第三由于地主阶级的掌握政权,力倡重农尊孔。

[10]春秋时代,因富人阶级的兴起,贵族的地位,即已发生动摇。到了以后,贵族阶级就趋于倾坏,所以《诗经》说:“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如充耳!”便是亡国的诸侯卿大夫,有时连奴隶都比不上了——这就是商业资本动摇封建社会的秩序之明证。

[11]以前欧人东来,都是由地中海,至君士坦丁堡上岸,再取陆程。

[12]当时外人通商,最不自由,不仅不许他们直接和人民通商,而且不许和普通商人通商。一切货物,都要卖给公行,再由公行卖给普通商人。此外更订有管束外商章程,规定:外国商人,除做买卖的时候,不许到广东;做买卖的期限,一年只有四十天,又定要住在公行所代备的商馆里面;住在商馆里面的外商,不得携带家眷;出外不得乘轿;要上禀帖,只能托公行代递,不准和官厅直接交涉。他如官吏征税的横暴,又益加使外商怀恨。其详,参看吕思勉著《白话本国史》。

[13]梁启超《先秦政治思想史》上说:“近顷在彰德附近之古殷墟发现骨制之贝,人造货币现存者,当以此为最古。其后渐以铜仿制,俗所谓蚁鼻钱,即铜贝也。是为金属货币之始。再进则以铜仿制为刀形为农器形。为刀形者,今钱谱家所谓刀币也;为农器形者,彼辈所称‘方足布’‘尖足布’等皆是。……‘钱’为小农器,如今之锄或铲,方尖足布即仿其式。……当人类发明用铜之后,社会最贵重者,即为铜制之刀及农具;常以他种实物如牲畜、谷米、布帛之类与之交换,其后渐用之为价值公准;于是仿其形而缩小之以为代表。则一定量金属货币之所由起也。刀及钱皆仿缩原物,而加上一环,穿孔以便贯串。用之既久,其公准为社会所公认,则并其刀与钱(农器)之原形而去之,仅留一圆环;其后更将环之内孔易圆为方……则后世制钱之所由成立也。”梁氏这一段话,可以说是货币演进史。

[14]“商贾至京师,委钱诸道院及诸军诸使富豪家,以轻装趋四方,合券乃取之,名曰飞钱。”

[15]以银为本位铸造货币,是清末之事,而在明、清两代,银不外是用作为称量货币之物而已。至于外国银币——墨西哥银币——之输入,则始于明末,由西班牙人营商而携来的。

[16]齐地临海,宜于工商,而不宜于农业,故其工商业很发达。

[17]商贾之算,即“令诸贾人末作,各以其物自占,率缗钱二千为一算”。

[18]五代后周太祖,曾令诸道州府,不得征收牛畜经过税,据此,则通行税至少是始于唐末。

[19]宣宗时,因钞法不通,于各水陆冲衢,设关收钞,叫做钞关,其初本说钞法流通以后,即行停止,但后此却沿袭不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