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货币的发展与变迁-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

货币的发展与变迁-杨东莼文集·专著卷(上中下)

【摘要】:相传黄帝范金为币,为中国货币之始,其实不然。所以我们断定贝为货币之始,是极有根据的。关于货币真具有一定的制度的,还要算周代,因为商业的发达,始于周代。武帝时,乃铸五铢钱,为汉代通行的货币。明太祖鉴于前代钞法的弊病,因停止交钞而铸洪武通宝。至于纸币,则多由商家私发,至光绪末年,因外国纸币充斥各地,始设立大清银行,发行纸币。但自军阀割据以来,币制愈不统一。

相传黄帝范金为币,为中国货币之始,其实不然。《周礼·太宰》郑司农注:“货,珠贝自然之物也。”大行人注:“货,龟贝也。”本章第一节中,也说到渔猎部落的原始货币就是贝。所以我们断定贝为货币之始,是极有根据的。至于范金为币,却是以后的事,后儒认定黄帝为中国开国之祖,故一切制作,都集中于黄帝一人,而所谓“黄帝范金为币”,也就是由这种心理推想出来的。

最初的货币是贝类,这已经是用不着怀疑的事情,后来或者由真贝而珧贝而骨贝而铜贝(即蚁鼻钱),或者又用布,所以《史记·平准书》上说:“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或钱,或布,或龟贝。”但是,年代久远,当时制度的内容,已不可考,因此,《汉书·食货志》就说:“凡货,金钱布帛之用,夏、殷以前,其详靡记云。”

关于货币真具有一定的制度的,还要算周代,因为商业的发达,始于周代。《食货志》说:“太公为周立九府圜法。黄金方寸而重一斤;钱圜函方,轻重以铢;布帛广二寸为幅,长四丈为匹。”但是,我们征之殷墟上所发掘的东西以及周代的铜器文字,就知道贝货尚通行于殷代以至西周,根据这一点,西周时代是否通行铸造的货币,便依然是一个疑问[13]

汉初铸荚钱。文帝时,荚钱多而轻,因又铸四铢钱,钱上面有“半两”二字,并许民间私铸,币制由是紊乱。武帝时,乃铸五铢钱,为汉代通行的货币。当时武帝因县官空虚,又以白鹿皮为皮币,值四十万,为后世商界行用纸币的先声;更造银锡白金,有龙文、马文、龟文白金三品,为后世商界行用银币的先声。王莽改制,作金、银、龟贝、钱布之品,叫做宝货,共五物(金、银、铜、龟、贝)六名(钱货、金货、银货、龟货、贝货、布货)二十八品(钱六品,金一品,银二品,龟四品,贝五品,布十品)。后因民间不通行,于是只以小钱值一,和大钱五十并行。

晋代用钱。但至南朝梁初,钱所通行的地方,仅限于三吴荆江湘梁益,其他各处,则以谷帛为交易媒介,武帝因之作五铢钱,彼又罢铜钱改铸铁钱,时私铸者多,价格无定。陈时用两柱钱鹅眼钱,而岭南诸州,尚以盐米布帛,代用货币。北朝,则后魏有永安五铢钱;北齐有常平五铢钱,但当时冀州之北,尚在以绢布代货币;北周所通用钱币,则为后魏的五铢钱与五行大布钱等。

唐代最通行的,是高祖时所铸的开元钱。后来又有飞钱。玄宗时,令庄市交易,先用绢布、绫罗、丝绵等,但市价至一千以上的,可以钱物交用。以后,因钱的缺少,禁止持钱出关,并限制私人储钱的数目。结果:商人大困,而飞钱以起[14]。飞钱之法,即后世钞币的权舆。

宋、元、明三代,便是钞法盛行时代。宋代铜钱、铁钱并用,蜀人因铁钱太重,就私行发出一种纸币,叫做“交子”。每一交计钱一缗;每三年,将旧的收回,另发新的一次,叫做“一界”。后来主持其事的富户因为穷困下来,不能兑现,就弄到争讼屡起。于是转运使薛田,就请设“交子务”,来管理这种纸币,并改民间私发为官发。后来又改名“钱引”,其义和茶盐钞引相同,暂以代钱,实为兑现纸币。但是,因为滥发而无兑现准备的缘故,就弄到一缗只值钱十余文。南渡以后,也用交子,又有“会子”和“关子”,同样由于不兑现的缘故,以致价格低落。

元代钞法,不拿铜钱做标准,却拿丝与银做标准。世祖时,发行中统交钞九种——十文、二十文、三十文、五十文、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一贯(一千文)、二贯(二千文)——以丝为本位,即用丝钞一千两代银五十两。其价是:中统交钞一贯=银两=金两。

以后因物重钞轻,又有至元钞(至元钞一贯等于中统钞五贯)与至大银钞(至大银钞一两等于至元钞五贯)。但是因为滥发的缘故,结果也是钞价大落。

明太祖鉴于前代钞法的弊病,因停止交钞而铸洪武通宝。但是,一因需费太多,国家负担陡然加重;二因令民间输铜,民间深以为苦;三因商人嫌铜钱太重,不便携带;四因私铸铜钱者多,所以又用钞法,发行一百文、二百文、三百文、四百文、五百文、一贯六种,其价是:

钞一贯=钱1 000=银一两=金两。并令一百以下用钱。后钞价跌落,至于只有千分之一二,结果:停止钞法,代之而起的,就是银两[15]

清代自开国以来,历代都铸有铜钱,又许以银块当货币使用,故此,清代的货币,可以说是银铜并用。银块重量不一,成色不均,所以行使之时,每多不便。光绪时,因设厂铸银币,分一元、半元、二角、一角四种。后各省多开厂自铸,唯所铸银币,成色颇不一致,以致价格不等,行使不便。至于纸币,则多由商家私发,至光绪末年,因外国纸币充斥各地,始设立大清银行,发行纸币。

民国以来,关于币制,多仍清旧。但自军阀割据以来,币制愈不统一。军阀霸占一省,即擅自发行纸币,此种纸币,至多仅能通行于本省,而军阀一倒,纸币也就成为废纸了。同时,各省又私铸铜币,因所含铜质的多少,以致铜币价格亦不一致,有以银币一元可折铜元二千六百文者,有以银币一元可折铜元五千文者,更有十千文以上者。至于外国纸币,则充斥各地,虽有本国银行与之竞争,然以外国银行资本雄厚,深得一般人民的信用,也就无法和它抗衡了。

总观以上所述,可知:(一)中国货币始终未跳出铜币时代,(二)最近三百年来,始进于铜银并用时代,故当今日全世界通行金本位之时,我国所受国际贸易的损失,极为重大。因此,今后的币制问题,就在于:(一)如何使全国币制归于划一,(二)如何由银本位制以进于金本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