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国际资本主义侵略与民生:杨东莼文集专著(上中下)

国际资本主义侵略与民生:杨东莼文集专著(上中下)

【摘要】:近百年来,因国际资本主义的侵略,震撼了中国全部的社会组织,它首先以粗制工业与纤维工业,侵蚀农村的纺织业与家庭手工业;其次,以精制工业与重工业,使中国急速地殖民地化。其次,因中国的殖民地化,更使失业的农民,成为国际资本主义的劳动者,由是,中国全体农民的生活,直接间接都操诸国际资本主义的掌握中。直到现在,要谋民生问题的解决,依旧是:对外要打倒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对内要铲除封建势力。

近百年来,因国际资本主义的侵略,震撼了中国全部的社会组织,它首先以粗制工业与纤维工业,侵蚀农村的纺织业与家庭手工业;其次,以精制工业与重工业,使中国急速地殖民地化。农村的经济,受着这样的侵蚀,于是纺织业与家庭手工业就迅速地崩坏起来,同时,被迫而为佃农与雇农的人就日益加多,土地问题随而严重。其次,因中国的殖民地化,更使失业的农民,成为国际资本主义的劳动者,由是,中国全体农民的生活,直接间接都操诸国际资本主义的掌握中。但是,因为封建制所加于农民的剥削,不特较以前没有减轻,而且更要加重,所以农民就处于两重压迫之下:即外受国际帝国主义的侵略,内受封建制的代表土、劣、贪、污的榨取。农民的生活,既处在夹攻之中,于是在北方就爆发为原始的反帝国主义之义和团运动,在南方就爆发为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运动[10]。直到现在,要谋民生问题的解决,依旧是:对外要打倒国际资本帝国主义,对内要铲除封建势力。

【问题提要】

(一)奴隶制国家下的民生是怎样的呢?

(二)封建制度确立以后的民生是怎样的呢?

(三)试依据本章第二节所用的方法,从《唐书》去叙述黄巢“作乱”的起因,从《明史》去叙述张献忠李自成“作乱”的起因。

(四)为什么每一次的农民骚动,都会为狡黠者所利用,而归于失败?

(五)近百年来的民生是怎样的呢?

(六)试述太平天国革命之意义。

(七)应怎样才能解决中国最近的民生问题?

【注释】

[1]《礼运》中这几句话,是否为孔子所说,尚是疑问;但是,就大体上说,这几句话却道破了氏族社会的秘密。其详,可参看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278~279页。

[2]据郭沫若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则西周以前,都属于氏族社会,西周时代属于奴隶制的国家;但郭氏此说,尚在研究的途中,并未成为定论,所以本书依旧采用一般人的见解,即认为夏、商时代属于奴隶制的国家,周代属于封建制的国家。

[3]《禹贡》的本身之真假,很成问题;但是,在奴隶制的国家中,奴隶确是贵族的榨取对象。

[4]秦废封建为郡县,一般史家就认定这是封建制度的终结,其实,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见解。汉代的诸王,唐代的藩镇,明末的三藩,清代的督抚,民国督军,都总民政财政于一身,难道说这就不是封建制的表现吗?

[5]如猗顿之以盬盐,郭纵之以冶铁,都起自氓庶与王者埒富。又如弦高,竟以商人而干预军国大事。

[6]如乌氏倮,以畜牧起家,“秦始皇帝令倮比封君,以时与列臣朝请”。又如巴寡妇清,擅丹穴之利,“秦始皇以为贞妇而客之,为筑女怀清台”。——均见《史记·货殖列传》。他如徙天下富豪十二万户于咸阳——当时的京师。这些,都是始皇勾结地主与富豪以剥削农民的把戏。(不错,始皇之所以对待他们如此优渥,从他方面说,也为的是怕他们据地称雄,不服正朔。)《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三十二年……始皇乃使将军蒙恬发兵三十万人北击胡,略取河南地。……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三十五年……隐宫徒刑者七十余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骊山。……二世皇帝元年……复作阿房宫……尽征其材士五万人为屯卫咸阳,令教射狗马禽兽。当食者多,度不足,下调郡县转输菽粟刍稿,皆令自赍粮食,咸阳三百里内不得食其谷。用法益深刻。七月,戍卒陈胜等反故荆地……山东郡县少年苦秦吏,皆杀其守尉令丞反,以应陈涉……不可胜数也。”由这段看来,便知道当时失业者之从军与充戍卒的人数之多,所以等到压迫到极点而秦政解纽时,就揭竿而起以反秦了。

[7]《后汉书·五行志》载:建宁四年(公元171年)三月,大疫。熹平元年(公元172年)六月,大水。熹平二年春正月,大疫。熹平四年夏四月,大水;六月,螟。熹平六年夏四月,大旱,蝗。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春,大疫。光和五年春二月,大疫。光和六年夏,大旱。中和元年(公元184年)春二月,黄巾贼张角等起义。又《桓帝纪》载:元嘉元年(公元151年)夏四月,京师旱;任城梁国饥民相食。永兴元年(公元153年)秋七月,郡国三十二蝗,河水溢;百姓饥穷,流亡道路,至有数十万户,冀州尤甚。永寿元年(公元155年)春二月,司隶冀州饥,人相食。又《灵帝纪》载:建宁三年(公元170年)春三月,河内人妇相食,河南人夫相食。这些都是“黄巾贼”造反的导火线。

[8]因为经济组织是封建制的,而市民阶级不曾建立起来,所以变来变去,自秦以来,依旧是代表大地主的利益的做了支配阶级。

[9]唐末的黄巢“作乱”,便是由于“赋敛愈急,百姓困穷”而来;元末的韩林儿等“作乱”,便是由于“横征暴敛”……而来;明末张献忠、李自成“作乱”,便是由于饥馑而来,而“骤增田赋”,却益加使流寇得势。总之,民生困迫,就要铤而走险,以上所举,不过是其荦荦大者而已。又民生困迫,势必失业者多,失业者多,就会“借交报仇,篡逐幽隐,不避法禁”,就会歃血为盟结拜兄弟,就会假托神教惑众倡乱。清代政府看到这一点,所以保甲门牌上,就列有“立会烧香,立有教会名目,妄言祸福,聚众敛钱者治罪”,“结拜兄弟歃血为盟者治罪”两条禁章。

[10]洪秀全定都金陵以后,就规定:土地田亩,不许私有,金钱不许私藏,藏银十两、金一两者,为私藏犯法。所以,他在当时,对于土地问题与民生问题之关系,有深切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