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中国文化的构成与诸民族密切相关

中国文化的构成与诸民族密切相关

【摘要】:至其大部分,则已同化于汉族。由此足见当时的越,也是未开化的民族。满洲入主中国,更加沾染了汉族的文化,而丧失其固有的文化。由上所述看来,今日之所谓中国文化,固属是以汉族为主干;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民族间不断的混合,中国文化的本质,就已经是极度的复杂的了。

中国文化的主干,自然要推汉族。但是,汉族是中国的土著呢?还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的呢?一般学者对于这问题的讨究,多半说汉族不是土著,却是从他处迁徙而来的,就中尤以汉族西来说为最有力量。大抵太古时代,葱岭、帕米尔高原一带,为人类栖息之所,后来分向东西迁徙,向西者成为今日的白种,向东者成为今日的黄种,而汉族即系黄种之一族[11]。汉族入中国的途径,是由今新疆经甘肃,而广播于黄河流域,以蔚成自具体系的中国文化。

但是,今日之所谓汉族,决不是单纯的汉族,实在是经过多数民族的混合与同化而形成的一种共名;因此,中国文化虽以汉族为主干,然中国文化的构成分子,却早已包含了多数其他民族的种种文化;今就史书上有确证的诸民族,分述如下。

第一为东夷。东夷在春秋前后最显著的有莱夷、徐戎二者。莱夷在今山东环海半岛登、莱、青一带地方,自齐太公封于营邱以后,数百年间,已次第同化于汉族,到战国时候,就业已没有莱夷的痕迹了。徐戎在今淮水中流即江苏西北部。至周穆王时,徐偃王极强,为周宣王所败。“秦并六国,其淮泗夷皆散居为民户。”[12]所以自汉以后,这一带地方就没有夷之名了。

第二为荆吴。荆吴之最显著的,为楚与吴二者。春秋时楚、吴两国本与诸夏为异族[13],这是用不着说明的。楚以势力发展的结果,蚕食诸夏[14];但是诸夏文化,原要较楚为高;所以楚欲统治其所灭的国家,就不得不自进而与之同化。春秋中叶以降,楚与晋“狎主夏盟”,此后就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主要成分。吴的先世,据《史记》上说:“吴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太伯。”由此可见吴地人民,都是断发文身的未开化民族,自太伯奔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年,吴地实在汉族文化圈外为独立的发展,直到“楚之亡大夫申公、巫臣怨楚将子反而奔晋,自晋使吴,教吴用兵乘车,令其子为吴行人,吴于是始通于中国”[15]。到战国时候,吴因争霸中原,以其文化低弱,也就完全同化于汉族了。

第三为苗蛮(此处延用《史记》的称呼——选编者)。此族与汉族交涉最早,而运命也最长。在太古时代,苗为汉族劲敌,其部长蚩尤,和黄帝战于涿鹿之野[16],为黄帝所擒。以后经历代的放逐,苗族就愈窜而愈南,最后竟窜至云、贵、广西、湖南边界的深山穷谷中[17]。至其大部分,则已同化于汉族。

第四为百越。百越之最显著的,有越、瓯越、闽越、南越、山越五者。越的先祖,据《史记》上说:越之先世,“其先禹之苗裔,而夏后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县),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焉”。由此足见当时的越,也是未开化的民族。到战国时候,越因争霸中原,以其文化低下,卒为汉族所同化。到战国以后,就再没有越这个异族的痕迹了。瓯越与闽越,在汉初为两国,武帝时“东瓯请举国徙中国,乃悉举众来处江、淮之间”[18]。从此,这两族就同化于汉族。南越又作南粤,即今广东。自秦始皇殖民南越以后[19],南越人种,即已混杂。汉武帝平南越以后,又数次徙南越人民于江、淮间。由此看来,南越一族,也早就和汉族同化了。山越在今江苏、安徽一带地方,汉以前不见于史书,直到三国时候,才为吴孙权所讨平;自此以后,此族就不复见了。

第五为藏族即氐羌。此族与汉族交涉也很早。《商颂》上说:“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不敢来享,莫敢不来王。”由此以来,氐羌族在商时就已经在羁縻之列。此族在春秋时代,有秦[20]、巴、庸、蜀诸系;秦、汉以后,即已与汉族同化。此后如两晋时代的前秦、后秦、后凉、仇池,唐代的吐蕃、党项,宋代的西夏,以及清代的大小金川,都属于氐羌族。中经五胡之乱、党项的归化[21],其大部分就同化于汉族;只有大小金川,因它僻处徼外,所以不曾完全同化。

第六为满族。满族的根据地东三省。唐虞三代的肃慎,汉代的扶余,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以及隋、唐时代的高丽百济,唐代的渤海,宋代的女真,明代的满洲,都属于此族。此族常与汉族交通,女真(即金)自迁汴以后,即已完全同化于中国。满洲入主中国,更加沾染了汉族的文化,而丧失其固有的文化。

第七为蒙古族。蒙古族的根据地在外蒙古。三代的獯鬻、狁、鬼方、昆夷、犬戎,秦、汉时代的匈奴,两晋时代的前赵、后赵、夏、北凉,宋代的蒙古,元代的帝室,明代的鞑靼、瓦剌,现今的内外蒙古与青海诸部,都属于此族。獯鬻、狁自商、周以来累为边患;到战国之末,秦、赵武功极盛,各筑长城以为塞,于是今长城所界,西自宁夏,东至大同,其南殆无匈奴。此族与汉族交通也很久,其中必有一部分已同化于汉族[22]。中经五胡之乱,与汉族往来益密。唯此族民性很强悍,所以元亡以后,此族还能保持其固有的文化,而不甚受同化。

第八为回族。回族的根据地在阿尔泰山附近。秦、汉时代的丁零、月氐、乌孙,南北朝时代的高车、铁勒,隋、唐时代的突厥、回纥、薛延陀、沙陀,都属于此族。此族累为中国边患,故接触之时,此族与汉族两者的文化,多少有混合的机会;但此族除沙陀、突厥为短时间的割据华夏而外,始终未曾一度为中国的主权者,所以此族受汉族的同化亦较少,唯唐代将帅颇有此族人。

第九为满蒙混血族。此族的根据地在热河。秦时的东胡,汉代的乌桓、鲜卑,三国、晋初的辽东、辽西,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前燕、后燕、西燕、南燕、西秦、南凉、后魏、北周、北齐吐谷浑、柔然,隋、唐时代的奚、契丹,宋代的辽与西辽,都属于此族。东汉末叶,乌桓屡为寇暴,为曹操所破,首虏二十余万人,余众都徙居中国为齐民,由是燕、代一带的中华民族,就吸收很多的乌桓分子。后魏与南朝中分中国,将近三百年,颇用华俗,就中改鲜卑姓为汉姓,更加是促进民族混合的大政策。至于契丹,则原有部落本甚微弱,部民都以汉人为多数,所以自辽室亡后,契丹族就不复存在了。

由上所述看来,今日之所谓中国文化,固属是以汉族为主干;但是,经过几千年来民族间不断的混合,中国文化的本质,就已经是极度的复杂的了。第一,在人种上来说,今日的汉族,已经不是太古的汉族,换句话说,即汉族之中,已经参加了异种族的成分;反过来说,许多异种族之中,也参加了汉族的成分。第二,从生活上来说,不论是饮食、衣服、起居,经过这几千年融合的结果,都无不带着几分“混合物”的性质。其他如风俗、习惯、艺术等,同样也起了重大的变化,而决不是汉族当日的本来面目。根据以上所说,所以我们现在研究本国文化史,脑袋中就不可有一种偏见,以为我们是汉族,以为我们是黄帝的苗裔,而具有超出其他民族的崇高而特殊的文化。其实,中国的文化,久已是一种“变质”的东西,最少也是一种“杂质”的东西。我们现在研究中国文化史,就在于打破这种偏见,而要还它一个本来面目。因此,如果这一步不能做到,则我们愈研究而愈入于迷途。

【问题提要】

(一)为什么文化就是生活?

(二)文化依着什么而转变?何以各种民族的文化各各不同?

(三)中国文化的特征是什么?何以中国文化具有此种特征?

(四)什么叫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

(五)何以生产工具是经济的基础之基础?

(六)中国文化起源的根据地,何以在黄河流域?

(七)试用经济的解释,去说明东西洋文化之不同。

(八)构成中国文化的,有哪几种民族?

(九)为什么中国文化是一种杂质的文化?

(十)试从本书序言的第一段,去说明我们研究本国文化史之重要。

【注释】

[1]莫尔甘(今译摩尔根,以下不另注——选编者注)的《古代社会》,对于印地安人的文化,有详细的叙述。

[2]诚然,地理的形势,也决定一民族文化的特征[如英国史家巴克尔(Buckle)于其所著《英国文明史》(History of Civilization in England)上就说“欧洲地理的形势,是适宜于人的控制天然,这是欧洲文明发展的主因”,如李守常于其所著《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上就说“溯诸人类生活史而求其原因,殆可谓为基于自然之影响。盖人类生活之演奏,实以欧罗细亚为舞台。欧罗细亚者,欧、亚两大陆之总称也。欧罗细亚大陆之中央有一凸地曰‘棹地’(Table Land),此与东西文明之分派至有关系。因其地之山脉不延于南北,而亘乎东西,足以障碍南北之交通。人类祖先之分布移动乃以成二大系统,一为南道文明,一为北道文明。……南道文明者东洋文明也,北道文明者西洋文明也。南道得太阳之恩惠多,受自然之赐予厚,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和解与同类和解之文明。北道得太阳之恩惠少,受自然之赐予啬,故其文明为与自然奋斗与同类奋斗之文明”]。但是,决定一民族文化特征的主要原因,却依然是经济的基础,更直率地说,就是生产关系。

[3]纯粹的社会形态是不会有的,所以在资本主义的社会中,多少残留着封建社会的痕迹“尤其是中国社会,更为复杂,因为自受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以后,固有的经济基础固然日趋于崩坏,然代之而起的经济基础却不曾确立起来,故此,相应而生的文化,也就五花八门光怪陆离;但是,中国文化的主要特征,依然未曾脱却山林文化的色彩”。

[4]参看《新青年》第一卷第四号《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

[5]参看民国七年《言治季刊》载《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李氏在同篇更说:“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富,物产之丰,故其生计以农业为主。其民族为定住的。北道之民族因自然之赐予甚乏,不能不转徙移动,故其生计以工商为主。其民族为移住的。唯其定住于一所也,故其家族繁衍;唯其移住各处也,故其家族简单。家族繁衍故行家族主义;家族简单故行个人主义。”李氏立说,盖全以自然支配文化一点为根据。其实,如果生产关系一经变动,则经济组织也随着变动,同时,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文化也随着变动。

[6]见《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7]一八九八年与九年之交,在河南省安阳县西北五里的小屯,于黄土层下掘发了无数龟甲兽骨的破片。骨片上多刻有极原始的文字。文字的内容是三四千年前殷代的王室占卜的记录。又最近在山东地方,也有古代遗物的发掘。由这些的发掘,不特明证黄河流域为中国文化起源的根据地,而且明证今山东、河南一带实为中国古代文化起源的枢核。

[8]古代没有汉族的名称,自汉代扩张领土播扬国威以后,四邻诸国才称我国人为汉人;这和称我国人为唐人是一样的。后来因为史家都沿用这汉族二字以代表我国人,所以汉族二字才成为种族的名称。

[9]据吕思勉的考证,苗是国名而不是种族名。他说:“三苗是古代的一个国名,不是种族之名;他的民族,却唤做‘黎’;黎族君主,起初是蚩尤,后来才是三苗。”见吕氏著《白话本国史》第一册第13页。夏曾佑也说:“案蚩尤为九黎之君。……其时,黎民跼蹐江湖之外,为我所鄙贱。”见夏氏著《中国历史教科书》第一册第17页。

[10]《华阳国志》说:“周武王伐纣,实得巴蜀之师,巴师勇锐,歌舞以凌之。殷人倒戈,故世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也。”

[11]王桐龄著《中国民族史》说:“黄色人种下了帕米尔高原以后,便分道往东南东北两方面进行;往东南方面进行的有三族,历史家称之为南三系,往东北方面进行的亦有三族,历史家称之为北三系。南三系中第一族……称之为交趾支那民族。第二族……为汉族。第三族……称之为藏族。北三系中第一系……称之为满族。第二系……称之为蒙族。第三系……称之为回族。”

[12]见《后汉书·东夷传》。

[13]《史记·楚世家》里面,有两处记载楚人之言曰:“我蛮夷也。”即此便足以证明楚人在春秋初期还没有加入中华民族。

[14]《左传》上说:“汉阳诸姬,楚实尽之。”

[15]见《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16]《史记·五帝本纪》上说:“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曰轩辕。……蚩尤作乱,不用帝命。于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禽杀蚩尤。”

[17]历代用兵征苗,强迫同化。自汉以来,代有是举;前清两次“改土归流”,更属雷厉风行。苗族的变为汉族,大部分都是循着这条途径。

[18]见《后汉书·东夷传》。

[19]《史记·秦始皇本纪》上说:“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正义》:‘岭南之人,多处山陆,其性强梁,故曰陆梁。’)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20]梁启超说:“秦人虽自称出颛顼,而《史记》已称‘其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秦之先即所谓夷狄者也;其最少必有一部分氐、羌混血,盖无可疑。”(见《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

[21]党项最晚出而最强,后建立西夏国,历二百五十年。西夏末叶完全与汉族同化。《宋史》称:“其设官之制,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又记其“建国学设弟子员三千,尊孔子为帝”。

[22]梁启超说:“此族人与诸夏错居垂千年,其间必有一部分同化于我,此事理之至易推见者。据可信之史料,则此族有姓曰‘隗’,而与我族广通婚姻。周襄王有狄后,亦称隗后,晋文公出亡居狄,狄人赠以二女叔隗、季隗,文公娶季隗,以叔隗妻赵衰,生盾,然则后此之赵氏,盖已混狄血之一半。……要之春秋二百余年中,群狄之次第同化者必不少,而晋实筦其枢。今山西、直隶之中华民族,其与匈奴混血,盖在二千五六百年以前矣。”(见《梁任公近著第一辑》下卷,《中国历史上民族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