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同步作文读与练.九上》:学习改写课本剧

《同步作文读与练.九上》:学习改写课本剧

【摘要】:“学习改写”是作文常见的练笔形式之一,特别能提升人的想象力。文题三本单元的课文,情节富于戏剧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鲜明,从中选择一篇改写成课本剧。初学改写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改写实质上是以原作作为题材进行再创作,重在一个“改”字上。改写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改写《三顾茅庐》光阴荏苒,又是新春。改变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更容易叙事。

改写就是按一定的要求,改变原文的表现形式或部分内容,是一种创新作文。就像“插花艺术”,将自然界中现成的花朵、枝叶、果实,重新组合、加工,展现出美妙的观赏插花。“学习改写”是作文常见的练笔形式之一,特别能提升人的想象力

文题一

选取一则古代寓言,用现代汉语改写成一篇小故事,300字左右。

提示:

题目要求用现代汉语改写一则古代寓言,这种改写不是简单的字词翻译,而是以原作为题材进行再创作。选取一则古代寓言,细心体会原作,不能改变主要内容和寓意,可以适当发挥想象力,增添一些必要的细节描写,让文章生动一些。

文题二

从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不少于600字。

提示:

题目要求从学过的小说中选择一篇,改变原来的叙事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可以只改写小说的片段,也可以改写全篇。改写时要注意人称和语言风格的统一,不能文白夹杂或随意混入口语;叙述方式也要一致,叙事线索要清晰,避免引起叙述上的混乱;由于改变了原作的叙事视角,一些相关的叙事结构就得做出相应的调整,另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必要的过渡。

文题三

单元的课文,情节富于戏剧色彩,人物形象也很鲜明,从中选择一篇改写成课本剧

提示:

题目要求选择本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将其改写成课本剧。改写的时候注意保留原意,不能改得面目全非。剧本中通常用“幕”和“场”来表示段落和情节。“幕”指情节发展的一个大段落。“一幕”可分为几场,“一场”指一幕中发生空间变换或时间间隔的情节。剧本一般要求篇幅不能太长,人物不能太多,场景也不能过多地转换。初学改写短小的课本剧,最好是写成精短的独幕剧。改写时要注意将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因为剧本不像小说、散文那样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它要求时间、人物、情节等高度集中在舞台范围内。剧本的语言包括台词和舞台说明两个方面,剧本的语言主要是台词,台词要求能充分地表现人物的性格、身份和思想感情,要通俗自然、简练明确,要口语化,要适合舞台表演。舞台说明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要简练、扼要、明确。这部分内容一般出现在每一幕(场)的开端、结尾和对话中间,一般用括号(方括号或圆括号)括起来。

改写时要将原文中的人物、情节、场景等适当加以集中,以适应演出的需要。另外,文章的呈现方式要适当改变,比如原文的心理描写可改为自白或旁白,环境描写可改为舞台说明,用语言推动情节的发展,要突出戏剧冲突,等等。

改写是把一篇文章按照一定的要求或需要变成另外一篇文章。改写不同于缩写,缩写只概括和紧缩内容,而改写在内容上允许调整,允许取舍,形式上鼓励创新;改写不同于扩写,扩写需要增添内容,允许想象,而改写不要求增添内容,而是将内容进行调整。改写实质上是以原作作为题材进行再创作,重在一个“改”字上。

改写的要求:首先,改写的原则是基本上不改内容,而只改变表达形式。在内容上,既要体现原作精神,又可对原作酌情变动,但绝不是另外写一篇文章。其次,在形式上,改写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改变体裁,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把剧本改写成故事等;可以改变表达方式,如把记叙改为描写,把说明改为记叙等;可以改变语言形式,如把文言改为白话;可以改变结构,如把倒叙改为顺叙,把插叙改为顺叙等;可以改变人称,如把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把第二人称改为第一人称等;还可以改变中心人物等。实际上,改写的过程是一个新的构思过程,是全新剪裁、全新布局的过程,是一次有难度的写作训练。

改写作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忠实原作:要认真研读原作,掌握基本内容、中心思想。

(2)补充细节:注意运用描写人物的方法,将人物形象化、具体化。

(3)语言生动:注意描写语言的生动形象,要比原作的描写更细腻、更形象。

改写《三顾茅庐》

光阴荏苒,又是新春。我决定第三次前去隆中拜访,二弟不太认同,觉得卧龙先生可能没有真才实学,故意躲着我们,三弟更是扬言要进去将他绑来。

我呵斥三弟道:“昔日周文王拜访姜子牙,那是何等的恭敬,你也不能太无礼了。”最终二弟和三弟还是答应和我一起前往隆中。

这次先生在家里休息,我知道这次是个机会,便吩咐二弟和三弟:“你们在门外休息,我自己进去等着。”我轻轻地来到茅庐的台阶上站着,恭恭敬敬地等候。

过了一会儿,我看见先生翻了一个身,但又睡着了。童子想去叫醒先生,我出言阻止了他,叫他别惊扰先生。又约莫过了一个时辰,先生醒了,我快步走进去与先生会面,说明来意。

先生说道:“曹操北占天时,孙权东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形三足鼎立之势。”随后又分析如何拿西川,入蜀地,分天下。

我闻之大喜,拱手谢道:“听先生一席话,茅塞顿开,先生确有经天纬地之才,万古不及。”遂邀请道:“我刘备身份低微,先生若是不嫌弃,恳请先生出山相助,我必当听从教诲。”

先生笑道:“我乐于耕田种地,不太想管世间事,不愿出山。”

我听到后,想到这汉室天下如今为奸人所控,战乱纷争,黎民百姓苦不堪言,不禁悲从中来,哭着说:“先生不出山,天下苍生怎么办啊?”说完用袖袍擦拭泪水,袖袍都湿透了。

卧龙先生见我情真意切,说道:“将军既然不嫌弃,我愿效犬马之劳。”我听闻大喜,连忙拜谢。

改变人称,采用第一人称,更容易叙事。

语言、动作描写,表现出“我”的恭敬和对诸葛亮的重视。

隆中对是原文的重点,作者在此也进行了详细描写。

终于说服卧龙先生出山,结局圆满。

课文《三顾茅庐》描写的是刘备等人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的情形,表现的是刘备对人才的看重。改写的文章在把握原文核心的基础上转换人称,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进行叙述,给人一种亲切感。改写中也突出了重点,人物的语言、动作等的描写也很到位,是一次成功的改写。

改写《揠苗助长》

有一个宋国人靠种庄稼为生,每天到地里去劳动,每日劳动过后都累得筋疲力尽,他觉得真是辛苦极了。更令他心烦的是,他每天那么辛苦地劳动,庄稼似乎一点也没有长高,真让人着急。

这一天,宋国人耕了很久的地,坐在田埂上休息,望着庄稼地自言自语地说:“庄稼呀,你们知道我每天种地有多辛苦吗?为什么你们一点都不体谅我,快快长高呢?快长高,快长高……”他一边念叨,一边顺手去拔衣服上的一根线头,线头没拔断,却出来了一大截。宋国人望着线头出神,突然,他的脑子里蹦出了一个主意:“对呀,我原来怎么没想到,就这么办!”宋国人顿时来劲了,一跃而起开始忙碌……太阳落山了,宋国人的妻子早已做好了饭菜,坐在桌边等他回来。“以往这时候早该回来了,会不会出了什么事?”她担心地想。忽然,门“吱呀”一声开了,宋国人满头大汗地回来了。他一进门就兴奋地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把每一根庄稼都拔出来了一些,它们一下子就长高了这么多……”他边说边比画着。“什么?你……”宋国人的儿子大吃一惊,他连话都没说完,就赶紧提了一盏灯笼深一脚浅一脚地跑到田里去。可是已经晚了,庄稼已经全都枯死了。

附原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作者充分发挥想象,描写了揠苗助长者的语言、动作、神态等,表现了对不顾客观实际而盲目行动之人的批判之意。这篇寓言改写是成功的,作者在不改变原作主要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合理改写,增添了必要的细节,使宋国人的形象栩栩如生,使人读后深受教益。

守株待兔

宋国有个农夫,种着几亩地,地头上有一个大树桩。

一天,他在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箭一般地飞奔过来,一下子撞在那个大树桩上,把脖子折断了,蹬蹬腿就死了。这个农夫飞快地跑过去,把兔子捡起来,高兴地说:“这真是一点劲没费,白捡了个大便宜。”他拎着兔子一边往家走,一边得意地想:“我的运气真好,没准明天还会有兔子跑来,我可不能放过这样的便宜。”

晚上,他媳妇炖了半锅兔子肉,一家人美美地吃了一顿。

第二天,他早早地来到地里,也不干活,只守着那个树桩,等着兔子撞过来。结果,等了一天什么也没等到。他却不甘心,从此,天天坐在那个树桩边等着兔子来撞死。

他等呀等呀,直等到地里的野草长得比庄稼都高了,却连个兔子影也没有再见到,还遭到了乡邻们的嘲笑。

《守株待兔》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这篇改编的寓言小故事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想象的情节,令整个故事更为丰满形象,细节描写也比较出彩,像文中兔子的撞树桩,农夫捡到兔子后的惊喜、等候兔子再来撞树桩时的执着等,都令人印象深刻。

《郑人买履》改写

话说一郑国人排行老三,迫切地想买一双鞋,因为他的大脚趾已经穿过鞋尖了。

郑三好不容易攒够钱,决定今天去集市买鞋。天刚麻麻亮,郑三就起床了,首先拿一根草绳量好自己脚的尺码。一看日上三竿,便急急忙忙冲出了屋子,却把那准备好的尺码忘了。走了好长一段山路后,他终于赶到集市。郑三东看看西瞧瞧,卖鞋的喊道:“俺的鞋,真不赖,经蹬又经踹,经拉又经拽!”郑三拿在手里反复掂量,仔细查看,还真是好鞋,决定买了它。他往怀里掏,妈呀,尺码没了!一定是刚才来得太匆忙,落家里了!

郑三赶忙往家跑,取了尺码再赶回集市,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可等他顶着夕阳的余晖再跑回集市,集市已经散了。有人问他:“为什么不亲自试一试呢?”郑三腾地一下站了起来,脸涨成了猪肝色,他气愤地说道:“你懂个啥!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郑人买履》原文:

郑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这篇佳作根据提供的文言文,展开丰富的想象,合乎情理地把事情扩写完整、具体。改写时,作者展开想象的翅膀,围绕原文的要点由此及彼、由小到大、由少到多进行广泛地想象和联想,并在叙述中夹带抒情笔调。

吴用心目中的杨志

梁中书选派武艺高强的心腹杨志负责押送生辰纲,并许下承诺。杨志感激之余,提出了伪装客商、掩人耳目、暗地偷运的对策,颇得梁中书赞赏。杨志啊,你踌躇满志,可是你明白“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道理吗?其实你的失败是不可避免的啊。

为了应付不测,杨志啊,可以说你是处处小心。开始还是趁凉行路,后来到了“人家渐少,行客又稀”的山路地带,为安全起见,改为天正热时赶路。怎奈天气酷热,担子沉重,山路难行,你又不讲究方式方法,“轻则痛骂,重则藤条鞭打”,军汉们“雨汗通流”,苦不堪言,怨声载道。你与兵士特别是老都管、虞侯的矛盾一步步激化,为之后生辰纲的被劫埋下了伏笔。

接着,我们利用酷热难耐的天气,知道赶了半天路的你们一定会口渴,于是设计在酒中下药。当你们一行在松林里歇息时,我们便扮作行商的客人,由白胜挑着满桶诱人的白酒走上了山冈,军汉们果然垂涎欲滴,却受到你的阻拦,怀疑里面有药。白胜欲擒故纵,立刻表示不卖了。然后由晁盖等人过来先吃掉一桶,一则表明此酒无药,让你放松警惕;二则借舀酒作掩护,前一瓢装作要占便宜,后一瓢下药。而白胜追这个,夺那个,竟和平常小贩卖酒一样,不露破绽。这就彻底麻痹了你的警惕心理,终于你们全被药麻倒,眼睁睁地看着生辰纲被劫走。

其实,我们明白,杨志啊,你是一个精明能干的人。一接受任务,就做了精心的安排:扮作普通行商客人,悄悄赶路,路上根据不同的地形,更改行路的时间,不允许大家在黄泥岗的松林里休息。兵士要买酒喝,又千方百计阻拦。我们的计策固然无懈可击,但你失败最主要的原因却是你急功近利、粗暴蛮横、刚愎自用的个性。“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有了内讧,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你认为对不对呢?

这篇文章从“吴用心目中”这一角度来叙述杨志押送生辰纲的过程,突出过程中的主要事件和杨志的人物个性,符合“改变原来的叙述视角,换成另一个人物的口吻来讲述这个故事”的要求,改写后的文章十分流畅,衔接自然。

范进自白

俺坐不改姓行不改名,姓范名进也。本人一心想做个读书人,不是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读书是俺通达“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唯一的独木桥。俺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光宗耀祖。

然而,俺从20岁开始便“矢志不渝”,读书几十载,久经科场,虽屡试屡败,却能屡败屡试,痴心不改,哪怕到了断炊挨饿的境地,混个天鹅屁吃也好……连考二十多次,没能进学,受人冷遇,遭人歧视,好不容易到了54岁俺才勉强进了学,算个秀才。丈人骂俺“现世宝”,俺也只唯唯诺诺,怯懦地回答:“岳父见教的是。”有时被骂得“摸门不着”,甚至被臭痰吐了一脸,俺也没半点儿脾气。

不是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吗?俺终于叩开了功名富贵的大门,命运戏剧性地得以改变。邻居飞跑到集市报信,俺将信将疑,得到证实之后,乐极生悲,“一跤跌倒”“不省人事”,等几口水灌将过来,又拍又笑,又跑又跳,喜极而疯。一向沉默寡言的俺,一路高歌:“噫!好!俺中了!”几十年的怨气,似乎要在这一刻中爆发,俺要让岳父刮目相看,让众邻居忙前忙后。以前委曲求全、逆来顺受的一介书生,摇身一变成了人们的精神领袖。

俺毕竟饱读诗书,知道如何媚上欺下。张乡绅攀附道贺,俺拿腔作调“久仰”,道“晚生”,胡诌出“幸得出老先生门下”,尽力谄谀奉迎,可见几十年来,俺学识未长,却熏染出了世故圆滑的品质。

俺表面上呆头笨脑,穷困愚陋,逆来顺受,酸气十足;内心里却热恋功名,追求利禄,奴性十足,卑怯懦弱。从俺身上,你可以看出一个灵魂扭曲的读书人举着科举的大旗,在众人的蛊惑下跳着变形的原始人舞吗?

文中的“自白”即把自己的意图说明白,是披露隐私或内心情况的声明,为书面陈述。本文以第一人称,通过自我介绍的手法,写了范进考上举人,让大家刮目相看,后来竟然神经错乱疯了起来,被胡屠户一巴掌打醒,恢复正常的过程。自己的老丈人对他的态度也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讥笑嘲讽到奉承恭维,展现了当时社会的功利,以及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迫害。全文思路清晰流畅,结构完整。

范进中举

第二幕

第一场 中举前后

[出榜这天一大早。]

范进母:(焦急地)儿啊,咱家那只下蛋的母鸡你拿到集市上卖了吧,买上几升米回家煮点粥,我饿得都发昏了!

范进:娘,那只鸡以后下了蛋可以拿去卖钱,也可以留一些咱们自己吃,现在就不要卖了。不如暂时到邻居那里借些米,先熬过这一阵儿,等岳父来接济时再还上。

范进母:哎,我也想过,可邻居不肯借呀,说咱们家太穷,怕以后赖账不还。

范进:(气愤地瞥一眼门外,站在那里的一个邻居急忙走开)那好吧,我这就去卖鸡,您老人家再坚持坚持。(说完便抱了鸡去了集市。)

[过了几个时辰,只听一声锣响,马蹄声渐近,门外有人喊道:“快请范老爷出来,恭喜高中了!”]

范进母:(将信将疑、惊恐地)怎么了?这是……这是怎么回事?

报录人:老太太,您儿子高中了,特来报喜。范老爷呢?可喜可贺呀!

范进母:(惊喜地)同喜同喜!我儿他今天一大早就去集市了,现在还没回来。

邻居:(自告奋勇、讨好地)我去叫范老爷回来吧!

范进母:那可太谢谢你了。

[邻人在集市上找到了范进,范进正怀抱着鸡,手里插着草标在集市上等着人来买。]

邻居:(毕恭毕敬、急切地)范相公,快回家吧,你高中了,报录人都来报喜了,快回去打发报录人吧!

范进:高邻,不要再挖苦鄙人了,我还要卖鸡呢。

邻居:(见范进不信,便一把夺过他手中的鸡)是真的,我为何要哄你呢?快回去吧!

范进:不要再开玩笑了,高邻,这……

[邻居见范进还是不信,便拽着他离开了集市,回到家。]

报录人:(笑着、大声地)新贵人回来了!(对范进)范老爷,恭喜高中!

范进:(将信将疑地)莫非我真的……

[大家推范进进了正堂,只见一报贴早已挂起在堂中:“捷报贵府老爷范讳进高中广东乡试第七名亚元。京报连登黄甲。”范进看了一遍,又念了一遍。]

范进:(难以置信、欣喜若狂地)噫!好了!我中了!我考中了!

[说着,范进高兴得手舞足蹈起来,不小心向后跌了一跤,摔倒在地,牙关紧咬,不省人事。众人都慌了神,老太太将几口开水灌下去,把范进弄醒,范进爬了起来。]

范进:(大笑着)噫!真是太好了!我中了!我中了!哈哈哈……

[说完,范进便回转身往门外跑,大家都吓了一跳,谁也没有拦住。他刚出门几步就又跌进水坑里,头发散了,脸上、手上都粘上了黄泥,一身都是水。大家都赶忙跑出门去拉范进,却没能拉住。范进拍着手,嘴里念念叨叨,笑着跑去了集市。]

众人:(面面相觑、无奈地)唉!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

范进母:(哭着)我儿命苦啊!好不容易中个举人却高兴得疯了,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好啊!

范进妻:(焦虑地)早上出去还好好的,怎么回来就得了这样的病,这可如何是好啊?

邻人:(代众人、恭敬地)老太太您不用心慌,我们派了两人跟上了范老爷。不如先从我们各家拿些鸡蛋米酒招待这些报录人,吃过饭后再行商酌。

范进母、妻:也好!

[众邻人都回到家里拿了些鸡蛋酒米过来。]

一般来说,戏剧比小说的演绎空间更大,所以这篇小说改编成戏剧之后,大家可以感受到情节发展变得更为流畅,人物形象也更加鲜活。当然,这也得益于作者对原文的熟悉和把握。戏剧的台词基本上与原文保持一致,一些地方稍加变化与演绎,舞台说明也做到了简洁而生动。可以说,这是一次成功的改编。

《智取生辰纲》课本剧

人物:晁盖、吴用、公孙胜、刘唐、白胜、阮氏三兄弟。杨志、老都管、虞侯二人、军汉十一人。

时间:北宋年间,夏六月份。

地点:黄泥冈。

幕后合唱: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楼上王孙把扇摇。

幕起:(歌声中,白胜担酒缓缓行上冈子。桶盖严封,桶壁大大的酒字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分外醒目。一人一担晃晃悠悠直向杨志一行走来。)

(众军汉都坐起,聚在一起凑钱准备买酒。)

军汉1:唔那汉子,酒可卖与我们解暑?

白胜:不卖。我要挑去村里卖。

军汉2:我们又热又渴,兄弟就行个方便吧!胡乱卖我们一桶!

军汉3:价钱随你要便是。

白胜:(作犹豫状)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兄弟我就破一次例吧!

(白胜正欲揭开桶盖。众军汉围拢来,正要吃酒。)

(猛地,杨志一声断喝。白胜就势停手。众军汉相顾愕然。)

杨志:(手提朴刀,奔近。手指众军汉。)这是什么所在,与他又不相识。就不怕他麻翻了你们。(指酒桶)江湖上多少精明好汉,都栽在这上头。(转向众军汉)少贪嘴坏事。

白胜:(作气恼状)不卖了!不卖了!酒里有蒙汗药!(说罢,挑起担子欲走。)

(众军汉不敢出声。)

(晁盖一行七人,各推一辆江州车上。车上满载货物。车前各插两小旗,一书“濠州”,一书“红枣”。一行人边上冈,边吆喝:“江州红枣过冈!”渐渐来至近旁。见有人争吵,远远歇下。阮小二向杨志处走来。)

阮小二:(走近白胜酒桶旁)好香啊!正好喝了解解暑气!(回头招呼众人)喂,有好酒,都来喝点,凉快凉快!

(众人急忙围拢来,急欲喝酒。)

白胜:(斜眼向杨志)酒里有麻药,麻倒了别怨我!(挑担欲走。)

晁盖等:(大笑)扯淡!老子们就爱喝有蒙汗药的酒!(不由分说,打开一桶,争着用瓢舀了,就着枣子喝起来。一桶酒眨眼喝了个底朝天。)

吴用:(向呆立一旁的白胜)唔那卖酒的,多少酒钱?

白胜:五贯钱一桶,童叟不欺,内外无别,不二价。

(众人凑钱递与白胜。白胜接钱,数钱。)

刘唐:价钱随了你,只饶我们一瓢吧!(说着欲揭桶盖。)

白胜:(急忙去拦)使不得,坐定的价钱!

(刘唐乘其不备,舀了一瓢,躲过白胜阻拦,向树林深处跑去。白胜边喊边去追赶。)

(吴用乘白胜离去,众人看刘白二人追逐之时,乘人不注意,把早已备好的蒙汗药倒在瓢里,又去饶了一瓢,假装欲喝。白胜疾步赶来,劈手夺下,倒在桶中。)

白胜:(向吴用等)你这汉子,也是久走江湖之人,连点规矩也不懂。坐定的价钱,怎好耍赖!

(晁盖等人无语。)

众军汉:(眼馋,求老都管)老人家,求你讲个情,我们也买一桶,润润喉咙,实在热得不行了。

老都管:(向杨志)提辖呀,你看他们喝了一桶,啥事没有,再说,此处又无处讨水喝,就让孩儿们喝口吧!

杨志:(沉吟片刻)既是老都管吩咐,那——那就喝了赶路吧!

(众军汉又凑钱准备买酒喝。)

白胜:(斜眼向杨志)不卖了!不卖了!酒里有蒙汗药!

众军汉:我们又没说你,你与那人赌气,不关我们的事。

吴用:你这汉子好没道理。(指军汉)又不是他们说你,值得生那么大气吗?

(吴用边说边推开白胜,众军汉齐涌向酒桶。向晁盖等借了瓢,争抢狂饮。)

(一军汉走至杨志、老都管、虞侯面前,各敬一瓢。)

杨志:(自言自语)真的都没事。这天也太热了,我——只喝一点点吧。

(须臾酒毕。众军汉凑钱还了酒钱,白胜收了。挑着空桶,唱着歌下冈子去了。)

众好汉:(拍着手,指着杨志一行。)倒!倒!倒!

(杨志一行瘫倒在地。)

晁盖:(指杨志)任尔奸似鬼,也得喝老爷的洗脚水!

众好汉:哈哈……这十万贯金珠宝物全归咱们啦!

幕后歌起:赤日炎炎似火烧,梁山好汉逞英豪。黄泥冈上施巧计,一曲颂歌到今朝!

这是一篇成功的课本剧。剧本忠于原文内容,情节波澜有起伏,突出了主要矛盾;人物的语言有个性,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作者善于通过人物的对白、独白来交代有关情节和人物的心理,并且运用舞台说明对故事环境和演员表演都做了必要的说明。

大明湖之春

老舍

北方的春本来就不长,还往往被狂风给七手八脚的刮了走。济南的桃李、丁香与海棠什么的,差不多年年被黄风吹得一干二净,地暗天昏,落花与黄沙卷在一处,再睁眼时,春已过去了!记得有一回,正是丁香乍开的时候,也就是下午两三点钟吧,屋中就非点灯不可了;风是一阵比一阵大,天色由灰而黄,而深黄,而黑黄,而漆黑,黑得可怕。第二天去看院中的两株紫丁香,花已像煮过一回,嫩叶几乎全破了!济南的秋冬,风倒很少,大概都留在春天刮呢。

有这样的风在这儿等着,济南简直可以说没有春天;那么,大明湖之春更无从说起。济南的三大名胜,名字都起得好:千佛山,趵突泉,大明湖,都多么响亮好听!一听到“大明湖”这三个字,便联想到春光明媚和湖光山色等等,而心中浮现出一幅美景来。事实上,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湖中现在已不是一片清水,而是用坝划开的多少块“地”。“地”外留着几条沟,游艇沿沟而行,即是逛湖。水田不需要多么深的水,所以水黑而不清;也不要急流,所以水定而无波。东一块莲,西一块蒲,土坝挡住了水,蒲苇又遮住了莲,一望无景,只见高高低低的“庄稼”。艇行沟内,如穿高粱地,热气腾腾,碰巧了还臭气烘烘。夏天总算还好,假若水不太臭,多少总能闻到一些荷香,而且必能看到些绿叶儿。春天,则下有黑汤,旁有破烂的土坝;风又那么野,绿柳新蒲东倒西歪,恰似挣命。所以,它既不大,又不明,也不湖。

话虽如此,这个湖到底得算个名胜。湖之不大与不明,都因为湖已不湖。假若能把“地”都收回,拆开土坝,挖深了湖身,它当然可以马上既大且明起来:湖面原本不小,而济南又有的是清凉的泉水呀。这个,也许一时做不到。不过,即使做不到这一步,就现状而言,它还应当算作名胜。北方的城市,要找有这么一片水的,真是不容易了。千佛山满可以不算数儿,配作个名胜与否简直没多大关系。因为山在北方不是什么难找的东西。水,可太难找了。济南城内据说有七十二泉,城外有河,可是还非有个湖不可。泉,池,河,湖,四者俱备,这才显出济南的特色与可贵。它是北方唯一的“水城”,这个湖是少不得的。设若我游湖时,只见沟而不见湖,请到高处去看看吧,比如在千佛山上往北眺望,则见城北灰绿的一片——大明湖;城外,华鹊二山夹着弯弯的一道灰亮光儿——黄河。这才明白了济南的不凡,不但有水,而且是这样多呀。

况且,湖景若无可观,湖中的出产可是很名贵呀。懂得什么叫作美的人或者不如懂得什么好吃的人多吧,游过苏州的往往只记得此地的点心,逛过西湖的提起来便念叨那里龙井茶,藕粉与莼菜什么的,吃到肚子里的也许比一过眼的美景更容易记住,那么大明湖的蒲菜,茭白,白花藕,还真许是它驰名天下的重要原因呢。不论怎么说吧,这些东西既都是水产,多少总带着些南国风味;在夏天,青菜挑子上带着一束束的大白莲花出卖,在北方大概只有济南能这么“阔气”。

我写过一本小说《大明湖》,在“一·二八”与商务印书馆一同被火烧掉了。记得我描写过一段大明湖的秋景,词句全想不起来了,只记得是什么什么秋。桑子中先生给我画过一张油画,也画的是大明湖之秋,现在还在我的屋中挂着。我写的,他画的,都是大明湖,而且都是大明湖之秋,这里大概有点意思。对了,只是在秋天,大明湖才有些美呀。济南的四季,唯有秋天最好,晴暖无风,处处明朗。这时候,请到城墙上走走,俯视秋湖,败柳残荷,水平如镜;唯其是秋色,所以连那些残破的土坝也似乎正与一切景物配合:土坝上偶尔有一两截断藕,或一些黄叶的野蔓,配着三五枝芦花,确实有些画意。“庄稼”已都收了,湖显着大了许多,大了当然也就显着明。不仅是湖宽水净,显着明美,抬头向南看半黄的千佛山就在面前,开元寺那边的“橛子”——大概是个塔吧——静静地立在山头。往北看,城外的河水很清,菜畦中还生着短短的绿叶。往南往北,往东往西,看吧,处处空阔明朗,有山有湖,有城有河,到这时候,我们真得到个“明”字了。桑先生那张画便是在北城墙上面的,湖边只有几株秋柳,湖中只有一只游艇,水作灰蓝色,柳叶儿半黄。湖外,他画上了千佛山,湖光山色,连成一幅秋图,明朗,素净,柳梢上似乎吹着点不大能觉出来的微风。

对不起,题目是大明湖之春,我却说了大明湖之秋,可谁教亢德先生出错了题目呢!

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堪称一流,较之小说毫不逊色,《大明湖之春》就是其中很具有代表性的一篇。本文以独特的语言技巧,为读者匀勒出一幅与众不同的北国之春的画卷。我们置身其中,既能领略这独特的语言,也可通过这语言,置身于这非凡的春天里,浮想联翩,遐思无穷。在作者的妙笔生花之下,春天早已不再是“济南式”的春天,而是历经大明湖沐浴洗礼之后的“老舍式”的春天。这篇散文以文章自身运用反衬、比拟等手法的纯熟以及主体才思和语言表达的个性发挥,达成了文章共性与个性的有机统一,是当代散文写作中值得汲取与借鉴的楷模。

·名人名言

1.古往今来,凡是文章写得好的人,大概都在修改上用过功夫。——何其芳

2.写完了一篇东西,看几遍,修改修改,然后算数,这是好习惯。——叶圣陶

3.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鲁迅

4.写作还有一个过程,就是修改过程。修改时,把作品当成不是自己的,从别人的角度上去吹毛求疵,冷静地修改。——艾芜

5.不要急于写作,不要讨厌修改,而要把同一篇东西改写十遍,二十遍。——列夫·托尔斯泰

6.作家最大的本领是善于删改。谁善于和有能力删改自己的东西,他就前程远大。——陀思妥耶夫斯基

7.写作的人像画家不应该停止画笔一样,也是不应该停止笔头的。随便他写什么,必须每天写,要紧的是叫手学会完全服从思想。——果戈理

8.最大的智慧是在于字句的简洁,谚语和民歌总是简短的,其中所包含的智慧和情感是足够写成整部书的。——高尔基

9.劝你从容地忙着,总不要失掉耐心,还要十遍、二十遍修改你的作品:要不断地润色它,润色、再润色才对;有时候要可以增添,却常常要割爱删弃。——尼·布瓦洛

·经典素材

取走一本书,放入一本书

“鸟巢图书馆”是一种具有公益性质的图书馆。人们可以在其中分享自己喜爱的图书。在使用鸟巢图书馆的同时,人们必须自觉遵守“取走一本书,放入一本书(take a book,return a book)”的原则。国内最早的“鸟巢图书馆”于2014年1月13日设立在江苏省天一中学前门公交站台旁,此“图书馆”只有十几本书,如果你拿走一本,可以往里面再放一本,全天24小时对所有人免费开放。

“带走一本,留下一本”,如今,可爱的“鸟巢图书馆”已经活跃在苏州工业园区湖东社区。据园区湖东社区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介绍,目前湖东19个社区均设立了“鸟巢图书馆”,其中大多数“鸟巢图书馆”由社区志愿者设立,图书由居民自发捐赠,24小时免费开放。

素材运用:

“带走一本,留下一本”,很多时候,我们能看到带走,却看不到留下,只因为有人缺乏一颗分享的心,只有真正理解“鸟巢图书馆”的设立初衷,真正参与到这样的传递中,才能有更深的体验与收获。

·时鲜素材

和他(她)分享你的爱

网友“滴答”想生二胎,为了不伤害8岁的女儿,不得不和宝爸写下“保证书”,向女儿保证,永远把她放在第一位。

武汉一位44岁的肖女士几经周折,终于如愿怀上二胎,但是13岁的女儿雯雯百般不愿意,相继以逃学、离家出走、跳楼相威胁,甚至用刀片割手腕,最终肖女士终止了妊娠。

儿子上大班的卢女士两年前生了第二个孩子,是个女孩,一家人都很喜欢。但让卢妈妈烦恼的是,老大和老二碰到一块就是“鸡飞狗跳”,“女儿经常仗着家人的宠爱,对哥哥大呼小叫”。有一次,两人又吵上了,哥哥气急了,一把将妹妹推倒,妹妹干脆就趴到地上,大哭大叫。心疼女儿的卢女士不分青红皂白把儿子训斥一顿,儿子委屈地哭起来。那年元旦,妈妈问:“儿子,你的新年愿望是什么?”结果孩子出人意料地说:“我希望回到小时候,回到没有妹妹的时候,那样我就能得到爸爸妈妈的爱了。”听到儿子这一番话,卢妈妈又惊又痛:“我们忽略了儿子的感受!”

素材运用:

从这些孩子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自私的影子,这里面有教育的问题,不能简单地以对错好坏论之。从小在一个万般宠爱的家庭环境里长大,突然出现一个要与自己分享父爱母爱的人,无论哪个孩子都会产生不安全感,这是很正常的。在这一方面,正确的教育会起到很大作用。如何让孩子从小学会分享,如何让他们在分享中获得快乐,是每一个年轻家长都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1.只见他毫不犹豫地抡起斧头,一阵风似的向前挥去,一眨眼工夫就削掉了泥水匠鼻尖上的白灰。

2.他梦见自己来到了一个大户人家,那里亭台楼阁、湖水假山、鸟语花香,屋里更是富丽堂皇,一派富贵景象。

3.南郭先生就捧着竽混在队伍中,人家摇晃身体他也摇晃身体,人家摆头他也摆头,脸上装出一副动情忘我的样子,看上去和别人一样沉浸在乐曲的吹奏中,还真瞧不出什么破绽来。

4.我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在集市上踱来踱去,半天时间居然连个过来问问的人都没有。

5.张飞:(不耐烦地嚷道)大哥,这回不用您亲自去,诸葛亮算个什么,只不过是一个书生罢了,何必哥哥亲自去,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能把他捆了来。

6.胡屠夫:(起身坐正,趾高气扬地)我看你这烂忠厚没用的人没有体统、不讲规矩,所以才教教你如何待人接物,免得惹人笑话,把我的脸丢在外面!

7.船上的人都到齐了,物品也装妥了,马上就要解缆离岸出发。这时候,远处忽然奔过来一个人,他背着包袱跑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这个人也顾不得擦汗,一边朝这边挥手一边扯开嗓子大叫道:“先别开船,等等我,等等我呀!”

8.于是我向梁中书建议:“不能大模大样地插着旗子赶车,那样太过招摇,可以把生辰纲装在担子里,让士兵扮成挑夫,我也扮成生意人,这样才能不引人注目。”梁中书同意了。几日后,我们一行人便挑着担子动身了。

9.唉,摊上这么个脾气暴躁的岳父,我也没有办法。不就是向他借点盘缠嘛,不给就算了,还净说风凉话,什么“癞蛤蟆想吃起天鹅肉”,什么“尖嘴猴腮”,什么“该撒泡尿自己照照”,一句好听的也没有。想我范进,竟沦落到如此田地。

10.范进:先生一语道破天机,我一定会谨慎的。(站起身,自言自语地)不上考场试一试如何甘心?况且这先生说我应好好把握机会,这也许是一个高中的好机会。祸福胜败自由天定,何不一试?

11.刘备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诸葛亮在床上睡觉,半晌功夫,他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去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12.胡屠户:你少以为得了个秀才名号就了不起,自以为“老子文章天下第一”!我听说你中秀才也不过是阅卷官看你老、可怜你,才施舍给你的!你看看城里张府那些家私万贯的老爷,那都是些天上的文曲星,都是贵人!看看人家方面大耳,哪一个不是一副富贵样?像你这尖嘴猴腮,也不撒泡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的,还没干出什么大事就想天鹅屁吃!

试练一

请遵循改写的原则,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改写成一篇散文,注意运用环境和心理描写表现出离别之情。

夕阳西下,一片金辉洒向大地。遥望远处,几丝染得鲜红的云彩飘在山顶,一声鸟鸣划过天际,声音在天空中回荡,黄昏的长安是这样的沉寂。风烟迷茫中,我眺望着五津渡口,那里是你即将奔赴的地方。

试练二

假设你走进一个神秘莫测的森林王国。你能听懂那里花草树木的语言、飞鸟虫鱼的交谈、泉水山石的对话,并且还能和它们一起交流、生活……在那里,你们之间会有怎样的故事发生呢?你又会有怎样的收获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字数为600~800字。

(2)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试练三

《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②字数为600~800字;

③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