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音的构成要素

幼儿园音乐活动设计:音的构成要素

【摘要】:音乐的力度与音乐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力度的各种变化,可以塑造出丰富的音乐形象。不同音高的音按照一定形式组织在一起后,给我们的听觉感受是音与音之间出现了高低起伏,而这种高低起伏也是构成旋律的基础。在音乐中有长的音也有短的音,音乐中用音符和休止符来表示音的长短。

(一)音色

音色(timbre)在音乐中被看作是音的颜色、色彩或者音的品质,也称音质或音品。它取决于发音体的材质和发音方式的不同,而发音体材质和发音方式的不同也决定了泛音的数量和强度的不同,换言之,泛音的数量和强度受发音体的质地、形状、振动方式、发音方法等因素的影响,也就决定了音色的多种多样。音色是人对一种声音品质的独特感知,可分为三种不同的类型:人声音色、乐器声音色和自然声音色。三种不同的音色类型又细化为不同的形式,例如,人声音色一般又分为男声音色、女声音色、童声音色等;乐器声音色的种类更加丰富,如弦乐器音色、管乐器音色、电声乐器音色等;自然声音色主要指除了人声音色、乐器声音色之外的大自然或日常生活中听到的各种音色。

(二)强弱

强弱(intensity),顾名思义也就是指声音的强弱,取决于发音体振幅的大小。振幅大,音量则强,反之,音量则弱。强弱可以进一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强弱的程度,即强和弱;一种是强弱的变化,常见的有四种,分别是渐强、渐弱、突强、强后即弱。音乐的力度与音乐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力度的各种变化,可以塑造出丰富的音乐形象。通常来说,用强的力度来表达愤怒、铿锵有力、豪迈奔放的情感,如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就是一个代表性的例子;同时,用弱的力度来表现安静祥和的音乐情境,如法国作曲家圣桑的《动物狂欢节》中第13首“天鹅”就是大部分采用弱力度演奏的作品,把天鹅在皎洁的月光下游弋在湖面上的情景刻画得惟妙惟肖。在音乐中,强弱的变化最常使用的就是渐强和渐弱。如在我国家喻户晓的《梁祝》这首曲子最后的再现部中,旋律的渐弱犹如两只蝴蝶相互依偎慢慢飞远,给人渐行渐远的感觉。

(三)音高

音高(pitch)指的就是音的高低。音高是由物体在单位时间[6]内振动次数的多少决定的,也就是发音体的振动频率。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越高,反之则低。例如,目前国际通用的标准音也就是小字一组的a1音,每秒振动440次。不同音高的音按照一定形式组织在一起后,给我们的听觉感受是音与音之间出现了高低起伏,而这种高低起伏也是构成旋律的基础。

(四)时值

时值(length)也称音长,指的是一个音的长短。在音乐中有长的音也有短的音,音乐中用音符和休止符来表示音的长短。时值长短取决于发音体振动的时间,振动时间长,音则长,反之则短。时值的计算单位是拍,如全音符的时值是四拍、二分音符的时值是两拍、四分休止符的时值是一拍、八分休止符的时值是半拍等。[7]如果将其按时值长短排序的话,全音符时值最长,其次是二分音符,再次是四分休止符,最后是八分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