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讼主体,又称案件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实体法上的当事人,是指经过案件的审理,法院依法确定的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主体,因此称为实体法上的诉讼主体。⑤对侵害死者遗体、遗骨以及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行为提起诉讼的,死者的近亲属为当事人。......
2023-08-16
诊所式法律教育不再仅偏重理论知识的传递和学术研究,也不单纯强调民法知识的体系化和学科化,而是更加注重民法知识的实际运用,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实务能力,学生在参与民事法律实践的过程中对其进行职业思维和能力的训练。具体而言,主要是通过会见当事人、事实调查、文书写作、庭审模拟、谈判等途径,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诉讼与非诉讼技能。例如,学生应学会接待当事人的电话咨询和现场咨询,在了解当事人咨询要点、取得当事人的信任的同时,做好咨询记录并提供处理方案;如果需要会见当事人,那么学生应学会制作会见计划,事先做好充分准备,掌握并运用会见技巧,根据具体案情形成适当的处理方案;根据会见咨询情况收集证据、整理证据并分析鉴别证据资料;确定事实及法律关系,选择适用法律,做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评估。同时,学生应了解法律文书种类、格式规范及写作要求,根据案件具体情况制作民事起诉状、调解书、协议书、委托书、申请书等法律文书。另外,学生应了解谈判的基本要素,确定谈判方案及策略,掌握谈判技巧,进行谈判演练;还应了解调解的含义、种类、性质,掌握调解技巧,学会制定调解计划、方案,运用合适技巧完成调解,从而达到解决纠纷、化解矛盾的目的。
培养学生的诉讼能力和技巧也是诊所式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应学会做好民事案件出庭的准备工作,对案件进行整体把握,整理开庭资料,掌握庭审程序和技能,进行庭审演练,包括确定案件性质、分清法律关系、了解法律规定、整合证据材料、确定争议焦点、撰写代理意见,以及参与庭审调查、询问证人、进行庭审辩论、应对突发情况、做好庭审笔录等。教师应从案件的选择、角色的安排、演练的组织和庭后点评等方面进行指导。教师应选取具有一定典型意义的民事案件或法律关系复杂并存在争议的民事案件作为拟审案件进行模拟训练。学生在熟知案情的基础上,分别扮演法官、原告、被告等不同的角色,从不同角度提出其对案件的分析意见以及代理或审理思路,并充分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支持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尝试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并不断地进行自我纠正,直至得出满意的结果。正是这一 “试错” 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培养,处理案件的思路也更为清晰。在每次模拟庭审后,教师应将训练情况交由全班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并做归纳,必要时可向学生提供个别指导,以便学生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有关民事法律诊所教程的文章
诉讼主体,又称案件的当事人,是指因民事上的权利义务关系发生纠纷以自己的名义进行诉讼活动,并受法院裁判约束的利害关系人。实体法上的当事人,是指经过案件的审理,法院依法确定的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主体,因此称为实体法上的诉讼主体。⑤对侵害死者遗体、遗骨以及姓名、肖像、名誉、荣誉、隐私等行为提起诉讼的,死者的近亲属为当事人。......
2023-08-16
诉讼管辖是指各级法院之间以及不同地区的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商事案件、知识产权案件及其他各类案件的职权范围和具体分工。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协议管辖均不得违反级别管辖的规定。管辖恒定,是指原告起诉时,若受诉法院依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享有对案件的管辖权,则此后不论确定管辖的事实在诉讼中发生何种变化,均不影响受诉法院对案件所享有的管辖权。......
2023-08-16
行政调解、仲裁调解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属于诉讼外的调解。行政机关、仲裁委员会和人民调解委员会,不能行使国家审判权,因此,它们的调解效力与法院调解效力也不尽相同。人民调解委员会的调解,其协议不具有强制执行的效力。调解是一种传统的纠纷解决方式,在非诉讼方式中有其独特的地位。......
2023-08-16
严格来说,“证据” 在未经查证属实之前,仅仅是证据材料。证据材料要成为诉讼证据,需要经过当事人质证和法庭的审核、认定,只有符合证据资格和证据能力的证据材料才能作为证据加以使用。根据合同纠纷中当事人的请求的不同,违约责任涉及的证据材料包括合同主体、合同成立生效、合同履行、违约金、定金、实际损失等方面,包括特定情况下的过错。......
2023-08-16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解释,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具有多层次性,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最高人民法院 《关于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的解释》 第108第1款规定:“对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
2023-08-16
举证责任分配是指,法律对诉讼当事人所承担的举证行为和法律后果进行具体确定的规则。举证责任的分配规则主要来源于制定法。另外,从司法职能而言,法院也不是负担举证责任的主体。对代理权发生争议的,由主张有代理权的一方当事人承担举证责任。因而,在举证责任分配问题上,要体现出对恶意诉讼的制裁。基于此,立法和司法应当将这种情况作为举证责任分配的重要参考依据。......
2023-08-16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的实施必将对我国法学教育发展和法律人才培养改革产生重要影响。《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 明确提出,加大实践教学比重,确保法学实践环节累计学分(学时) 不少于总数的15%。建立 “高校-实务部门联合培养” 机制是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 的基本要求,也是强化法律职业教育的重要举措。......
2023-08-16
美国当时对未来律师的培养实行学徒式,大部分州的法律教育都需要一定的学徒年限。此时,法学教育距离实践的需求仍然差距较大。诊所式法律教育的支持者有杰罗姆·弗兰克 和约翰·布莱威 等。他们通过撰写学术论文揭示案例教学法的缺陷,同时倡导在法学院的课程中开设诊所式法律教育。为了弥补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弗兰克建议开设诊所式教育课程以使学生参与现实的法律实践。......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