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云南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

云南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

【摘要】:第一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以文字刊载的形式通过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而介绍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人生经历,开启马克思主义在云南早期传播的先声。但是,随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加之王复生、张伯简、李国柱等云南籍马克思主义革命先驱的涌现,马克思主义在云南早期传播进入了系统化和组织化时期。这一时期,云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除了继续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引入滇外,还撰写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文本。

第一阶段是新文化运动时期,主要以文字刊载的形式通过传播俄国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进而介绍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人生经历,开启马克思主义在云南早期传播的先声。1915年随着《新青年》的创刊,新文化运动开始席卷全国,包括《新青年》在内的进步刊物随着云南籍省外求学学生的流动而陆续进入云南。1917年龚自知等人效仿《新青年》创刊《尚志》,并在其第二卷第3期转载了李大钊发表于《新青年》的《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一文,这是云南境内较早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云南本土刊物。1918年云南籍留日学生张天放创办《救国日刊》、杨青田等创办《学生爱国会周刊》以及1919年云南政府机关报《义声报》在介绍和转载新文化运动进步刊物的同时,使云南民众初步认识和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等思想。

第二阶段是五四运动时期,综合文字刊载、口头宣传和话剧演绎的形式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引向深入,在人物传记介绍的基础上,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的主要观点和基本思想。1919年5月,《滇声报》刊载列宁和李卜克内西的个人传记,翌年3月,又以《马克思逸话》为主题,先后刊发了两篇读后感。《滇声报》的两篇读后感分别评析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和社会改造理论。值得注意的是,读后感有意将马克思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人格追求与中国传统儒家的“大丈夫”精神连通,这种基于民众接受认可的心理基础,虽显生硬,但却有着后期马克思主义传播的中国化意味。同时,在五四运动时期云南学生运动蔚为壮观,学生运动中采用的口头宣传、话剧演绎和图像记录等形式将马克思主义内容形象直观的传达出来,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内容的大众化发挥着重要作用。

第三个阶段以中国共产党诞生到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的建立为期,呈现出较为系统化和组织化地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开启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云南革命实践的有益探索。马克思主义传播虽在五四时期已经有了一定基础,然它与无政府主义实用主义、形色各异的“社会主义”混杂在一起,仅作为各种政治思潮之一,因而存在着传播方式的偶发性和传播内容的碎片化特征。但是,随着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加之王复生、张伯简、李国柱等云南籍马克思主义革命先驱的涌现,马克思主义在云南早期传播进入了系统化和组织化时期。这一时期,云南早期马克思主义者除了继续将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引入滇外,还撰写了马克思主义研究文本。云南籍共产党员张伯简撰写的《社会进化简史》,充分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基本进程,为马克思主义思想传播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做出了突出贡献。1924年楚图南受中共北方党组指派回滇开展马克思主义宣传和组织工作,在其影响下“云南青年努力会”、共青团云南特别支部以及“云南革新社”(新滇社)等重要社会团体的相继建立,并以专销马克思主义著作、创办社刊(《云南学生》《革新》《铁花》等)、集会宣讲的方式,不断结合云南革命实际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进入组织化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