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成果

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学与研究成果

【摘要】:云南地方政府根据《指示》的精神并结合地方实际,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重点加强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可见,新中国建立初期党的民族政策对于凝聚民心,强化少数民族对于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和政府联系在一起。

中共中央《关于在少数民族中进行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的指示》(后简称《提示》)中指出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教育包括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道路的教育,巩固祖国统一的重要性的教育,各民族团结互助、共同建设祖国大家庭的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教育。《指示》中对云南的少数民族地区做出了详细的规定,尤其强调云南的傣族地区,一部分藏族彝族地区和国防边境的佤族、景颇族等地区,在社会主义教育方式与规模上都要有别于其他地区,在群众中采取适宜的方式,正面进行关于社会主义和爱国主义的知识宣传与普及教育[8]

云南地方政府根据《指示》的精神并结合地方实际,在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中重点加强少数民族的爱国主义教育。至今,老人们还记得当时民族工作队员教育他们要觉悟起来,不要种鸦片;鼓励他们要去学习,积极出去工作;要积极参加征兵入伍;要听党的话、跟着党走;等等。武定洒普山的苗族群众反映,他们均是基督教徒,过去凭信教而生活,对国家的观念非常淡漠,认为“基督教就是国家”“天下基督教就是一家人”。工作队来了以后,结合抗美援朝运动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启发他们认识自己地位的变化,建立爱祖国、爱人民、爱政府、爱解放军的观念,并签订了爱国公约。

工作队还以电影歌舞载体,把社会主义文化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的宣传教育结合起来,宣传社会主义祖国大家庭的民族团结和民族平等,歌颂党和毛泽东的领导。特别是电影,对少数民族的“政党—国家”认同有着重要的意义。新中国成立后的17年里文化工作者拍摄了不少有关云南少数民族的电影,例如《欢笑的金沙江》《在昂美纳部落里》《第十四个儿子》《山间铃响马帮来》《勐垅沙》等等。这些民族题材的电影基本上讲述了一个大叙事,即在边疆地区,工作组和医疗队如何把党的政令有效地贯彻,并将各族人民联合起来抵抗共同的敌人,保家卫国。现在有的老人对这些电影都还有着深刻的印象,每每讲起这些电影中的感人情节时他们的激动溢于言表。傣族老人至今还记得《勐垅沙》中“让我们好好保卫祖国,建设边疆吧”这样激动人心的台词。党正是通过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主义教育,把国家制度、思想、价值、社会主义文化等传播到各少数民族地区,提升着各民族对共产党、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

新中国建立初期被称为民族工作的“黄金时期”,这个时期,党从国家政治制度和法律上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民族区隔给予了承认和规范,进行了民族成分的法律认定、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培养了自己的少数民族干部、采取了特殊形式的土地改革、制定并实施了差别化的消除经济社会等差异的一系列政策措施。16年的时间将云南整体纳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新型的制度建构中。这一时期的民族工作,塑造了共产党人有别于旧政权的“新汉人”形象。通过对医疗队、工作组的认同,少数民族从上层到普通民众逐渐产生了对党、毛主席、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认同,增进了少数民族同党和国家的政治情感

即便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艰难探索时期,人们不了解也不太理解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但也基本没有影响到少数民族对党的信任和认同。老人们说:“当时大多数人都是理解并响应共产党的政策和号召的,因为党和政府是好的,党的政策也是好的,只是下来执行政策的工作队没有详细了解实际情况;同时也因为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积极响应毛泽东的号召是义不容辞的事。生活的困苦是因为生产力低下、缺乏技术,党和政府没有直接的错,即便有错也是可以理解的。因此并没有觉得共产党不好,没有影响到对政府和共产党的信任。”可见,新中国建立初期党的民族政策对于凝聚民心,强化少数民族对于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他们已经把自己的命运与共产党和政府联系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