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家乡史与地方史融入实践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家乡史与地方史融入实践教学,拓展学生视野

【摘要】:实践教学难以大规模、高频次组织实地走访调研是“概论”课的“痛点”。这样的认知让学生更易产生认同,达到人人都是“宣讲家”的实际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由于调研范围是家乡,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会产生较大的经济、精力负担,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不断积累的优秀作品和素材也能成为后续教学不断更新、丰富的“四史”教育案例。

实践教学难以大规模、高频次组织实地走访调研是“概论”课的“痛点”。无论是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学习规律看还是从现场直观对个人思想能产生更大冲击力、说服力角度看,实地参观考察、走访调研都是不错的实践方式,但碍于经费、时间、安全等因素,也是基本难以充分实现的实践方式。有的地方和学校通过线上虚拟观看的方式来解决,实际效果可能类似于观看纪录片,但也难以普遍推广。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斯诺对“政治课”的描写是十分生动的,教员在讲授完知识点后,大量的时间是交给学员自由发言、相互教育的,关于阶级剥削压迫的问题就通过学员的“诉苦会”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于革命的意义和目的自然也就能达到高度的一致认同。由当事人亲身讲解,从丰富的个案中由学生自己总结共通之处,得出符合主流历史观的结论,比教师单向讲解、强制输出效果要好得多。笔者所在教研室在一年多前开始尝试的“同学讲党史”是颇受学生欢迎的实践活动,通过不同地方的不同伙伴的讲述,党史不再是与“我”无关的书本上的东西,而是同学亲自观摩过旧址、阅读过史料甚至是走访过相关人士的实录,这些故事、这些人是实实在在曾经存在于人世间的,是鲜活的。这样的认知让学生更易产生认同,达到人人都是“宣讲家”的实际效果,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实地调研能力。这样的教学实践“虚”在非具体实观,而主要是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的分享展示;“实”在分享展示的前提是讲述学生的实地走访调查,这个过程越真实,越深入细致,发言也就越精彩。获得同学们和老师的肯定的期待也会促使大多数同学真实完成调研任务。由于调研范围是家乡,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并不会产生较大的经济、精力负担,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同时,对于教师而言,不断积累的优秀作品和素材也能成为后续教学不断更新、丰富的“四史”教育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