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人的本性与本质:政治经济学的追问

人的本性与本质:政治经济学的追问

【摘要】:人学是第五个维度,实质是把握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这种人性假设,核心是确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之本性,而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则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据。就作为人的修养、塑造和境界而言,人的本质显然高于人的本性。由此,把握经济活动还要确立一种科学的人学观,对从事经济活动与经济问题中的“人”给出科学和道义的解释,对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作出事实和价值相统一的科学判断。

人学是第五个维度,实质是把握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本性、人的本质。把握经济活动的本体,理解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哲学之“道”,对经济活动进行辩证分析和价值评价,主体都是“人”,最终目的也都是为了“人”,所以,对经济活动的人学追问,是经济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西方经济学研究的传统中,有一种人性假设问题。这种人性假设,核心是确定从事经济活动的人之本性,而不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和人的本性是两个既有联系但又有本质区别的概念。人的本性主要指所有自然人共同具有的原初本性,如“追求自我利益”“趋利避害”“自保”。人的本质则是指人之所以成为人的根据。前一个“人”指的是“自然人”,后一个“人”既指作为最高价值追求的“理想的人”,也指作为具有“类”属性(或类意识)的人、作为具有社会属性的人、作为具有自主创造个性的个人。就作为人的修养、塑造和境界而言,人的本质显然高于人的本性。西方经济学具有自己的“人性假设”,这种“人性假设”中所谓的“人的本性”,核心是指“每个人追求其利益最大化”或“自我利益驱动”,西方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就是建立在这种“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它们由此认为,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都是追求其利益最大化的人,对这样的“人”,不宜作价值判断,由此就产生了自由主义经济学、功利主义经济学及其诸多变种。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作“人性假设”,而注重谈论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前提。在马克思看来,在现实社会中,不存在“抽象的人”或抽象的“自然人”,人都是现实的人,这种现实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中进而满足其需要的人,人的需要、社会实践活动、社会关系是什么样的,人就是什么样的。

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与建构的政治经济学也是围绕“人”进行的,但他所讲的“人”是现实的人,是具有需要并“从事实际活动的人”,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总和中的人,是“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马克思把“现实的人”作为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而对经济活动进行人学追问,就要分析研究经济活动中人的需要、人的实践活动、人的社会关系和人的个性。“出发点”与“人性假设”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人性假设”中的“人”是抽象的、固定不变的,而“出发点”中的“人”,是处在社会关系总和中的现实的、发展变化的人,如在《巴黎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中所讲的“人”,都是现实的人。正因如此,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都具有政治立场和价值导向,也具有浓浓的人文情怀,当然,更是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的。

由此,把握经济活动还要确立一种科学的人学观,对从事经济活动与经济问题中的“人”给出科学和道义的解释,对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作出事实和价值相统一的科学判断。“经济哲学”的本体论理解、辩证法阐释、认识论分析、价值观解读和人学追问之间,既有内在逻辑关系,构成理解“经济哲学”的完整图景,也构成以哲学方式把握经济的完整框架。生产劳动是经济活动与经济哲学的基石,离开生产劳动,就无法从根本上理解经济活动与经济哲学,所以在经典文献中,马克思把生产劳动作为理解经济活动的前提,把生产劳动看作人的内在本质力量的充分发挥。这便引出对经济活动的本体论理解:追问劳动的本质。存在决定意识。既然对经济活动首先有一种本体论理解,接着就需要对经济活动进行认识论分析,从哲学上进一步追问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中的哲学之道,从哲学之“本”来理解经济活动、经济问题,这便有了对经济活动的认识论分析。任何事物和对象都是一种矛盾性存在,对任何事物和对象的认识也是一种辩证认识过程,从哲学上理解经济活动,所看到的是经济活动也具有辩证的性质。由此,便有对经济活动的辩证阐释,对经济问题进行哲学分析,其实质就是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方法分析经济活动和经济问题。从哲学上讲,对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不仅要从客观存在上加以理解,注重其“事实尺度”,而且也要从逻辑上对经济活动、经济问题进行价值评价,注重“价值尺度”,这就从逻辑上进一步提出要对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作价值观解读,其实质,就是要把握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中的事实尺度和价值尺度、实证和规范之间的关系。人是从事一切经济活动的主体,理解经济活动和经济问题最终都是为了人,所以,在经济活动和经济问题的深层背后,在经济学与经济哲学研究中,都有一个对“人”的理解问题,这就是对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人学追问,其实质,就是要把握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本性和人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