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美国富布赖特项目、福特基金会等国内外组织和项目对于中国法学的国际交流事业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该学院自成立之后,欧洲各国的专家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络绎不绝地前来中国讲学交流。......
2023-11-27
辩证法是第三个维度,实质是用哲学讲经济,用辩证方法分析经济问题,对经济问题进行哲学“批判”。这种“批判”,不是政治学意义上的“推翻”,而是哲学意义上的“辨析”。无论是理解和把握经济活动的本体,还是理解和把握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中的哲学之“道”,都需要借助辩证方法。列宁讲过,辩证法也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都是用辩证方法分析经济问题的典型样本。这种用辩证方法分析经济问题之重大成果,就是实现了哲学变革、经济学变革和政治学变革。
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经济问题的哲学分析,创立了唯物史观,从而实现了“哲学变革”。马克思、恩格斯首先集中面对的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概念——“物质生产劳动”。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历史首先是人类活动参与其中的历史,研究人类历史,其前提和出发点是关注现实的个人;现实的个人就是有生命的个人;这种有生命的个人具有肉体组织的需要,这种需要主要就是“吃喝住穿”,即对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满足人的物质生活资料的需要叫作“生活”;人和动物不同,人必须也只有通过物质生产劳动这种方式,才能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进而才能满足人的肉体组织的需要,所以,人首先要“生活”,然后才去从事“生产”(这可以看作是经济学问题);由此,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去研究人的物质生产劳动,开始运用辩证方法来分析研究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两个矛盾着的根本方面,一个是生产过程中人和自然所发生的根本关系,他们用“生产力”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分析;一个是在生产过程中人和人所发生的根本关系,他们开始用“交往形式”后来用“生产关系”这一核心概念进行分析;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又进一步运用历史辩证法及其矛盾分析方法,去研究物质生产劳动过程中这两个矛盾着的根本方面,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在矛盾运动及其历史发展过程,结果从中揭示并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从而创立了唯物史观,进而实现了“哲学变革”(这可以看作是哲学分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正是通过对经济问题进行哲学上的辩证分析,从而创立唯物史观的。
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对经济问题作哲学上的辩证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经济学变革”。马克思从德国古典哲学继承下来的首要是辩证法。在这个意义上,他称自己曾是黑格尔的学生。然而,马克思又力求把黑格尔“头脚倒置”的辩证法颠倒过来,将其改造成为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哲学方法论体系中最为核心的方法。他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人类历史发展的内在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他又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研究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在揭示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关系时提出的一种学说,因而只有借助唯物辩证法,并在劳动与资本的矛盾关系中,才能得到真正理解。列宁认为:马克思“遗留下《资本论》的逻辑”。这一“逻辑”,当然包括唯物史观,但首要是唯物辩证法,用大家熟知的话来说,就是“矛盾分析方法”。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对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就是以这个方法做基础的。”马克思之所以运用唯物辩证法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主要是因为《资本论》所致力于揭示的是其基本经济事实背后的内在本质联系即矛盾关系,而唯物辩证法就是研究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或内在矛盾关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特殊运动规律,主要体现在分析一系列经济范畴的矛盾二重性及其矛盾运动上,这是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所存在的一个基本经济事实——商品开始的,或者说,马克思首先从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基本、最普遍、最平凡的事实即商品开始,逐步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切矛盾,这是逻辑起点。列宁陈述马克思的思想时说:商品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它包含着资产阶级社会的“一切矛盾的萌芽”,包含着资本主义的尚未展开的一切主要矛盾。商品,显然是经济学范畴,属于经济问题。然而,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首先揭示商品本身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接着,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中,揭示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然后,再从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中,进一步深入揭示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再接着,又进一步从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中,揭示出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之后,力求从物和物的关系背后揭示出人和人的关系,即无产阶级(工人)和资产阶级(资本家)的矛盾关系。马克思试图从分析劳动和资本的矛盾入手,来分析无产阶级(工人)和资产阶级(资本家)的矛盾。沿着劳动和资本的矛盾这一逻辑,马克思分别从劳动和资本两个方面来揭示剩余价值的来源及其产生的秘密:从劳动方面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实质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作为劳动过程,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的价值;作为价值增值过程,工人的抽象劳动既创造劳动力自身的价值,也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从资本方面说,马克思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正是在对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在价值增值过程中不同作用的分析中,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显然,马克思通过对上述一系列矛盾关系的辩证分析,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工人的劳动被资本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剥夺的秘密。所以,他号召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解放无产阶级,进而解放全人类,最终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总之,上述所谓的“逻辑”,就是马克思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从分析和揭示经济学中最基本的事实和细胞——“商品”开始,一步一步地揭示出剩余价值的来源或产生的秘密,从而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创立了以劳动人民为本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现了“经济学变革”。
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经济问题的辩证分析,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从而实现了“政治学变革”。这是通过分析“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来实现的。“资本”是经济学范畴,蕴含的是经济问题。资本和雇佣劳动是一种辩证关系。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产阶级生存和统治的根本条件,是财富在私人手里的积累,是资本的形成和增值;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雇佣劳动完全是建立在工人的自相竞争之上的,这种自相竞争,是工人在找工作中的自相竞争,现代的工人只有当他们找到工作的时候才能生存,而且只有当他们的劳动增值资本的时候才能找到工作。这些都是私有制造成的。然而,随着资产阶级即资本的发展,无产阶级即现代的工人阶级也在同一程度上得到发展,因为资产阶级无意中造成而又无力抵抗的工业进步,使工人通过结社而达到的革命联合代替了他们由于竞争而造成的分散状态。于是,随着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赖以生产和占有产品的基础本身也就从它的脚下被挖掉了。它首先生产的是它自身的掘墓人,就是说,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产生了将要运用这种武器的人——现代的个人,即无产者。因此,共产主义的特征,就是首先必须对所有权和资产阶级生产关系实行暴力干涉,即消灭旧的生产关系,废除资产阶级所有制。当然,它并不剥夺任何人占有社会产品的机会,只剥夺利用这种占有关系去奴役他人劳动的机会。由此,无产阶级要运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所有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资料集中在国家手里,即集中在已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这里,劳动是生产力中的决定因素。因为在一般意义上,我们所说的生产力,主要包含劳动对象、劳动工具、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劳动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就提出了劳动生产力概念:“劳动生产力,即由于生产条件发展程度不同,等量的劳动在同样时间内会提供较多或较少的产品量。”他又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这里的资本,代表的是一种生产关系。他认为:“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关系。这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资本不是物,而是一定的、社会的、属于一定历史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它体现在一个物上,并赋予这个物以特有的社会性质。”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分析方法,对“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逻辑”这一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首先分析了雇佣劳动对资本的依附关系和资本对雇佣劳动的依存关系;接着,进一步分析资本和劳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彼此推进”与相互作用、相互矛盾(即相互对立、彼此斗争)的关系;再接着,运用历史尺度和价值尺度相统一的辩证法,又进一步分析并揭示了资本和雇佣劳动关系的历史必然性和历史局限性,最终得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消灭私有制”“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等结论。这里,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唯物辩证法及唯物史观,分析和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现实逻辑,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实现了“政治学变革”。
因此,当面对经济活动、经济问题时,也要注重对其作哲学分析和“批判”。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基本事实,就是要经常处理其发展过程中必然遭遇的一系列基本矛盾关系,诸如“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劳动和资本”“又快又好”“跨越式发展和循序渐进”“经济全球化和独立自主”“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事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成败。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就必须运用辩证方法。善于运用辩证分析正确驾驭和处理好这些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就容易走向成功,否则,就会遭遇曲折。
有关求真文萃: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教学及学科研究文集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暨学术论坛论文集的文章
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美国富布赖特项目、福特基金会等国内外组织和项目对于中国法学的国际交流事业做出了最主要的贡献。该学院自成立之后,欧洲各国的专家学者、法官、检察官、律师等络绎不绝地前来中国讲学交流。......
2023-11-27
由于语言是人类主观处理的客观物质表达方式,因此,从某一个角度来看,主观辩证法可以说是一门关于语言的哲学,是用来比较和表达各种语言进步程度的一门学问。由于可以进行主观虚构,而主观虚构的数量可以是无限的,因此主观辩证法的研究范围也可以是无限的。......
2023-10-26
认识论是第二个维度,实质是从具体到抽象,自觉从哲学之本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经济活动、经济问题,或者自觉理解和把握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中的哲学之本。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中的根本,讲的就是反映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哲学理念、哲学思想。《资本论》就是从理性层面揭示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哲学根本的典型样本。分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涉及人的根本利益。......
2023-08-16
创业型大学教师的整体转型,不等于创业型大学教师的同步转型。事实上,同步转型既不科学,也不现实,通过重点推进来带动整体转型,是创业型大学引领教师实现成果转化的必然选择。创业型大学的创业活动,是一种学术创业,一流的学术成果是其活动开展的前提与基础。[27]在这种情况下,创业型大学只能有重点地推动学术创业。这应该是创业型大学的发展方向,亦是创业型大学教师的理想状态。......
2023-10-05
◇古代朴素的唯物辩证法辩证法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朴素的唯物辩证法奠基人之一,他以主张“一切皆流,无物常住”的哲学观点而闻名于世,他有两句名言:“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中国古代的很多学派都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023-12-04
他的目的则是以此说明对象和概念。根据他的思想,专名表示对象,谓词或概念词表示概念或关系,这是不同层次的东西,后者对前者进行谓述。因此从弗雷格以来,我们获得了对于句子中专名和概念词的一种新的分析方法,从而得到关于对象和概念的一种全新的解释。......
2024-01-22
《启蒙辩证法》的整体基调略显悲观。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负面影响乃至整个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思考、对启蒙理性所带来的现代世界的批判、对文化工业本质的赤裸裸的揭露、对人的无限膨胀的权力欲望的反思等,多少都带有极端色彩。霍克海默与阿多诺对“启蒙理性走向自我毁灭”的反思,也恰恰证明了对“启蒙理性”本身具有的反思能力的守护。......
2023-11-03
在这一部分,为了便于理解和论证,对黑格尔的整个辩证法,特别是《现象学》和《逻辑学》中有关辩证法的叙述,以及最后对现代批判运动同黑格尔的关系略作说明,也许是适当的。这表明,鲍威尔在进行批判活动时对于同黑格尔辩证法的关系是多么缺乏认识,而且在物质的批判活动之后也还缺乏这种认识。费尔巴哈是唯一对黑格尔辩证法采取严肃的、批判的态度的人;只有他在这个领域内作出了真正的发现,总之,他真正克服了旧哲学。......
2023-08-03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