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应地,我们对进步概念进行重审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以科学的进步为基础的。然而,这并不等于说,现代的进步概念没有早期的萌芽形态。这些观点成了现代“进步”观念的思想资源。......
2023-11-26
认识论是第二个维度,实质是从具体到抽象,自觉从哲学之本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经济活动、经济问题,或者自觉理解和把握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中的哲学之本。追问经济活动的本体离不开人的认识,需要借助人的认识来进行,因为认识是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的核心观点,就是强调人的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达到对事物之本质的认识。要达到这一目的,一般要经过两个阶段:一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是第一次飞跃;二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这是第二次飞跃。感性认识所认识的是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则是认识事物的本质。黑格尔认为,人的认识过程要经过“感性”—“知性”—“理性”三个阶段。这里讲的“理性”也是达到对事物之本质的认识。列宁所讲的辩证法是研究自在之物、本质的,也有类似的意思。这就启示我们:对事物和对象的认识,首先是对其现象的认识,最后要达到对事物、对象的本质的认识。对经济活动、经济问题同样如此,即要从“感性”—“知性”—“理性”三个层面来理解,尤其要从理性层面来揭示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中的哲学之本,或者说,要认识和理解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之本,就必须进入哲学层次,从具象到抽象。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中的根本,讲的就是反映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哲学理念、哲学思想。
认识、理解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哲学根本至关重要,它有助于我们从哲学上理解和把握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本质、规律。《资本论》就是从理性层面揭示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哲学根本的典型样本。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是沿着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逻辑,先从具体的感性层面——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最平凡的事实即商品——入手,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内部的基本矛盾;其致思走向,就是通过抽象,一步步深入理性层面,来揭示劳动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和剥削的秘密;再进一步通过对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与生产社会化的矛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的辩证分析,揭示出“由物的依赖走向自由个性”的历史必然性和道义必要性;基于这一历史必然性,马克思批判并超越了资本占有劳动并控制社会的逻辑,提出了以“促进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为核心理念的哲学根本。
一些人谈论经济活动、经济问题,多停留在“感性”认识上,较注重“术”和“行”的层面,很少进入“理性”认识或“本质”的层面,因而往往看到的是经济活动、经济问题的现象,而看不到经济活动、经济问题背后的规律,所以往往抓不住问题的本质。
我们试从哲学层面,对近年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前沿问题加以哲学分析。
先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已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列入我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往,一些人着重于从经济学角度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认为市场经济就是追求经济利益和利润最大化,因而,往往把“利益”看作市场经济之“本”。对市场经济的这种认识和理解是产生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的认识论根源,也是实践上使市场经济“剑走偏锋”的认识论根源。其实,“利益”并非市场经济的真正之“本”。要真正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之“本”,必须进入哲学层面。如果从哲学层面来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之“本”,那么,市场经济就是追求“利益—能力—理性—自立”四者的有机统一:应当承认,从事经济活动的人首先追求的是“经济利益”,这是原初动因,不然,就不会有他们所从事的经济活动。那么,我们要追问:获取经济利益“合法性”或“合理性”的根据是什么?当然,应当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力,做出相应的业绩或贡献,凭“能绩立足”,此可谓“能力发挥最大化”。我们再进一步追问:怎样才能保证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这就必须有一种能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只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才能真正保证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这种制度安排必须基于人的理性的高度自觉,缺乏高度的理性自觉,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制度安排,此可谓“理性最大化”;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在体现公平正义的制度安排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做出相应的业绩或贡献,从而获取经济利益和经济利润的最大化,这在实质上意味着从事经济活动的人要凭其能力和业绩而自立,此可谓“自立的最大化”。“能力”可以相对应于“权力”,“理性”可以相对应于“非理性”,“自立”可以相对应于“依附”。这样,从上述具有因果逻辑关系的哲学层面来完整认识和理解市场经济之“道”,就超越了对市场经济的狭隘经济学理解,也超越了对“利益”的偏狭追求,可以把市场经济提升到哲学境界,而这种境界,会把市场经济引入“正途”,会使市场经济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出来,也会避免人们对市场经济的误读和误解,更何况当今我们谈论的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再看分配制度。分配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涉及人的根本利益。如果仅限于经济学视域的理解,分配自然首要指向的是经济领域基于“效率”的分配,而获得这种经济效率的根据,自然是从事经济活动的人的能力和贡献。这实际上就是经济学家所讲的第一次分配,它体现的是“实然”意义上的基于“市场”中的能力和业绩的“应得性”,即比例对等或相对平等,亦即哲学理念上的“公平”。这种认识和理解之积极意义,就是力戒懒汉,鼓励勤劳,反对平均主义,使“蛋糕”越做越大。同时也要认识到,人们之间的能力乃至业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仅仅按照能力和业绩进行分配,就必然会拉开人们之间在收入上的差距。这样,即使一些人再努力,但由于先天禀赋差异与后天能力、业绩的有限,其收入也追不上能力、业绩较大的人。久而久之,人们之间的收入差距会越拉越大,甚至出现贫富悬殊,当超过临界点,就会导致社会不稳定。
这样,按照能力和业绩进行的所谓第一次“市场”意义的分配应有其边界。这时,就必须超越对分配仅仅作经济学或“市场”意义上的狭隘认识和理解,从哲学所讲的“正义”层面来认识和理解分配,这种分配实际上就是人们所讲的第二次分配。这种分配主要是在政治领域进行的,因而在这种分配中,政府必须出场。就是说,政府要基于哲学理念上的“正义”原则,运用公共权力和公共政策,通过财政和税收等手段,对人们之间过大的收入差距进行合理调节。显然,上述所讲的第一次分配实质上是解决经济效率问题,体现的是“公平”,它有助于“做大蛋糕”,促进经济发展;而第二次分配实质上是致力于解决社会稳定问题,体现的是“正义”,它有利于“分好蛋糕”,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众所周知,政府也不是万能的,政府治理也具有一定的历史局限和缺陷。政府注重从“政治”领域解决“正义”意义上的分配问题,却不能完全解决社会领域的“道义”调节问题。于是,还必须进一步超越对分配的政治领域中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再从哲学理念所讲的“道义”层面并在社会领域来认识和理解分配,这就是人们常讲的第三次分配。在这种分配中,整个社会都是对过大收入差距进行调节的主体,它是由个人和非政府组织及其他组织(如慈善机构等)构成的,它以道义为指针,采用募捐、救助、基金等人道手段自觉进行社会调节,它体现的是人道原则,其目的主要在于救助社会弱势群体。简要归纳一下上述所讲的“三次分配”:第一次分配的主体是市场,主要在经济领域,主要是根据能力和业绩进行分配,体现的是效率优先原则,它确保分配的效率性(对等性公平带来效率),目的在于“做大蛋糕”,促进经济发展;第二次分配的主体是政府,主要在政治领域,体现的是“正义”原则,确保分配的正义性,目的在于“分好蛋糕”,促进经济、政治和社会的稳定;第三次分配的主体是社会,主要在社会领域,体现的是人道原则,确保分配的道义性,目的在于促进社会和谐。显然,支撑这三次分配的“哲学之道”或“哲学理念”分别是“公平”“正义”和“道义”,“公平”“正义”“道义”三者共同构成哲学意义上的所谓整体性的“分配结构”。
最后看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首次对中国奇迹作出精辟概括,即“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对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既可以作经济学阐释,也可以作哲学理解,这就是揭示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后的“哲理”。其实,哲学的理解更具根本性、深刻性,它是从“本”的层面进行的。从“道理”来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奋斗”出来的;从现实看,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背后有其道路逻辑和制度密码。学理基于道理,哲理基于学理,又高于学理。从“哲理”来看,创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哲学之道,可以理解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权力”“劳动”“资本”三大根本要素之合力的结果。这三个要素具有严格的界定。“权力”,这里仅指中国共产党集中统一领导的力量,具体体现为中国共产党运用“权力”,动员、组织和集中国家资源和力量办大事。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密码,首要在政治领域。要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首先要理解中国共产党,只有理解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理解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奇迹。“资本”,既指我们党所讲的“资本投资”或“投资驱动”,又指“资本”可以把许多生产要素聚合起来,激发它们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活力,也指市场配置资源的力量。显然,这里所谓的“资本”,主要是“国家掌握和驾驭的资本”,当然也包括被国家允许、鼓励和引导的民营经济中的“资本”。要言之,我们所讲的“资本”,从根本上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运作,被合理引导的、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挥积极作用的“资本”,而不是马克思当年所批判的那种具有“吃人本性”的“资本”。“劳动”,指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具体来说,是指从事整个社会财富创造的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群众及其人民主体力量。正是这三大根本要素(“权力”“劳动”“资本”)或三大力量(“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力量”“市场配置力量”“人民主体力量”)之合力,使我国既能实现经济赶超发展和跨越式发展的所谓经济快速发展,同时又能保持我国自身的独立性。这就是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哲理”,就是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哲学理念”,就是对当代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奇迹的哲学理解。当然,对“资本”逻辑不加以合理限制和管制,不把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关在制度“笼子”里,“劳动”价值若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权力”向“资本”寻租,政商关系不“正当”,是产生许多问题的一个根源。
因而,认识和理解经济活动、经济问题,也要注重从具体到抽象,自觉从哲学层面理解和把握经济活动、经济问题深层背后的哲学理念、哲学思想。
有关求真文萃:楚雄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年教学及学科研究文集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征文暨学术论坛论文集的文章
相应地,我们对进步概念进行重审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事情。社会的进步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以科学的进步为基础的。然而,这并不等于说,现代的进步概念没有早期的萌芽形态。这些观点成了现代“进步”观念的思想资源。......
2023-11-26
第四章“后现代”概念的哲学诠释今天,“后现代”成了国际学术界频频使用的时髦术语之一。但我认为,简克斯对“后现代”概念的规定最为明确和具体。然而,后人在运用“后现代”概念时大多忽视了简克斯的定义,而是采用了利奥塔的模糊解释。令人遗憾的是,利奥塔本人对“后现代”概念的解释并不像维尔希教授所说的那样明确。1985年前后,利奥塔不断遭到各种批评,但他对“后现代”概念仍然痴心不改。......
2023-11-26
导论:哲学教育与哲学定位自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我国恢复正规的哲学教育已有36年了。然而,我们越是深思,越是觉得,哲学教育的浮华掩盖不了其中的问题与危机。这种问题与危机也是哲学的问题与危机,因为哲学与哲学教育的关系是一体二面的关系。当前哲学教育的急务是要破除对哲学的实用性的迷思,正是这种迷思将哲学降格为工具性知识的地位。......
2023-11-26
第三章“启蒙”概念及其张力一、引言启蒙运动是一个始于观念更新而及于自由实践的漫长过程,这一过程伴随着旧体制的瓦解和新气象的产生,伴随着人性的解放与理性的自觉,也伴随着圣界与俗界的分离以及韦伯所说的“合理化”过程,更伴随着以“精英”自诩的知识分子们试图以追求人类的普遍解放的名义将新时代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向自己力所能及之处进行不遗余力地推广。对“启蒙”的滥用就是这种张力消失殆尽的表征。......
2023-11-26
任何“思想”都是关于某种“思想对象”的思想,尽管哲学是把“思想”作为自己的对象,但是这个作为哲学的对象的思想,依然是关于思想对象的思想。而哲学的思维,则是要揭示蕴含在这个判断或命题中的最一般的概念和关系,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追问这个判断或命题,也就是说追问这个“思想”是否成立。而重大的科学建树,也正是在这种追问中产生的。从根本上说,哲学的反思性特征,就表现为反复追问“事物本身”。......
2023-11-20
第七章“死亡”概念的两种理解第七章“死亡”概念的两种理解对威胁到生命和生活世界之死亡的经验和理解是我们了解、解释生命和生活世界的要素,甚至是决定性的要素。海德格尔认为对死亡的生存论分析是所有其他解释之所以可能的条件。因此,死亡始终是一种可能性。事实上,死亡与烦密切联系。列维纳斯通过对海德格尔死亡概念的再解释,重新定义了他自己的死亡概念。......
2023-11-26
第五章“自我”概念的奠基自我概念是笛卡尔哲学的出发点。如果说“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原理,那么,自我概念就是笛卡尔哲学的第一概念。笛卡尔从自我出发推论出上帝的存在,继而根据上帝的存在推论出物质的存在,然后又试图以自我、上帝、物质三大概念为支柱建立起整个人类知识的大厦。自我概念就是笛卡尔实现这一伟大转折的契机与枢纽。自我或心灵就是思维所依托的实体。......
2023-11-26
第三章道德自我、道德情境与道德判断——试析杜威道德哲学的一个侧面杜威的伦理学是其哲学最有创见、最具活力的部分之一。因此,杜威比许多其他伦理学家更关注情境对于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的重要性。杜威在考察道德情境时发现,我们无法回避自我与情境的相互影响。在康德那里,自我即是最高的独一无二的道德目的。杜威还用砖与房子的关系来解释道德自我与道德后果的关系。......
2023-11-2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