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主义建设期中国共产党对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的影响及展望

社会主义建设期中国共产党对生产资料公有制改造的影响及展望

【摘要】: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于新中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由于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对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严重错误,因此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

1956年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胜利完成,为新中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创造了条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对于新中国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1956年9月15—27日,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党的八大报告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是:“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可以说,中国共产党对我国这一时期主要矛盾的判断表明,党和国家已经认识到,虽然我国已经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是社会主义国家(此为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所确定的历史方位),但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人民生活亟待改善的年代,强调要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仍然是当时我国最为紧迫的历史任务。正是基于这样的正确判断,陈云同志在八大上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三个主体,三个补充”[1]的设想,他的这个设想,实际上是在当时新中国生产力非常落后、人民生活亟待改善的历史条件下,允许非公有制经济成分合法存在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是对苏联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模式的一种突破。八大后的1956年12月,毛泽东又提出“新经济政策”[2]。新中国在接下来的几年的时间里大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然而,正当中国如火如荼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时候,1962年9月召开的八届十中全会却重提阶级斗争会议指出:“在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整个历史时期,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这两条道路的斗争。”会议虽然也提出了不要因为强调阶级斗争而放松经济工作,但实际上还是严重地影响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进程。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生,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结果带来了十年内乱,导致了国家很多方面的工作停滞或倒退。由于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对当时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出现严重错误,因此给党和国家的事业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