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阶段重要成果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至1956年社会主义过渡阶段重要成果与发展

【摘要】: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对此,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国内的角度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中国的主要矛盾;从国际的角度看,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中国的主要矛盾。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生产力低下,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国际地位也比较低下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2年,新中国继续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遗留的任务,彻底解决中国人民同“三座大山”之间的矛盾,动员人民努力医治战争创伤,恢复满目疮痍的国民经济

新民主主义社会并非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一个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如果从经济成分的角度来考察新民主主义社会,其有着复杂的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形式)、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向国营经济过渡的形式)等五种经济成分,与这些经济成分相对应,背后存在着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资产阶级。

那么,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又是什么呢?对此,中国共产党明确指出,当时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从国内的角度看,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中国的主要矛盾;从国际的角度看,新中国同帝国主义的矛盾是社会主义过渡时期的中国的主要矛盾。

正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所作的这一判断,所以,新中国必须着手对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农业和个体手工业改造任务完成之后,举全国之力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成为在中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影响之下整个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对中国当时的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也表明了当时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当时的中国,处于一个生产力低下,各方面都比较落后、国际地位也比较低下的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关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的情况,或许从毛泽东在新中国成立之初说过的这段话中可窥见一斑:“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

那么,新中国应该走什么样的工业化道路呢?对当时的中国而言,实现国家工业化有两条道路可供选择,分别是欧美国家日本走的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和苏联走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对于新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急需迅速提高生产力、实现短时间内的赶超的国家而言,最终选择的是苏联所走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道路,这一方面是因为新中国受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政治上的孤立、经济上的封锁、军事上的恐吓,所以根本不可能从西方发达国家获得发展工业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原材料等任何方面的支持;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社会主义制度具有自身的优越性,那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全国一盘棋。后来新中国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建立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和工业经济体系的历史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