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一步讨论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的具体操作之前,需要区分和澄清几组基本概念,图7-2展示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基于机制的案例选择方法遵循了图7-2的路径,即它需要首先通过基于因素的类型学检验,然后整理出那些具有相同机制的路径案例和半负面案例。......
2025-09-29
前文以两本经典著作为范例进一步说明如何基于机制选择案例,以及具体的操作流程,笔者将重点讨论基于上述案例选择方法所具备的优势,主要从变量和案例选取、内外效度问题、因果机制与时空的关系,以及在反事实分析中的作用这四个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有助于考察变量之间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选择恰当的案例进行研究。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最具优势和便捷的操作方法仍然是通过正反案例的“配对比较”来增强因果解释力。[85]以表7-2中的双变量模型为例,在负面案例(即Y=0)中,类型2(X1=1,X2=0)和类型3(X1=0,X2=1)的差异只在布尔代数上是无法区分的。定量研究中同样存在类似差别,例如在讨论自变量X1和X2之间的交互影响时,数理公式本身无法区分这两个变量中,哪个是主要变量,哪个是次要变量。[86]因此基于因素的案例研究会面临选择哪个变量作为“主要变量”的问题,即在进行因果解释的时候,存在选择类型2还是类型3作为负面案例的困惑。而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可以较为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这个优势在齐勃拉特的著作中可以看出。在齐勃拉特的研究中,正面案例是德国(建立联邦制),而负面案例则会面临是选择意大利还是丹麦的难题。从联邦制国家构建的三个阶段来看,第一个阶段的联邦主义需求(即较强的联邦意识)是“启动”因果机制的必要条件,故而选择半负面案例时必须选择具有强联邦意识的国家。因此齐勃拉特选择意大利而非丹麦作为负面案例,并且在具体的过程追踪中,简单叙述了意大利曾经试图实行联邦制,但是由于缺乏地区制度而放弃,而丹麦等国则没有这种尝试。[87]
其次,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有助于兼顾内部和外部效度。传统的定性和定量两种范式之争很长时间内都是方法论研究最为核心的话题之一。马奥尼等人认为基于定性和定量两种研究方法的样本观测值是不同的,前者是案例间数据集的观测值,讨论的是结果的原因(即平均因果效应),而后者是基于过程追踪的观测值,讨论的是原因的结果。[88]案例研究中往往面临着内外部效度不能兼顾的问题,例如认为基于外部效度的定量分析长于检验因果假设,而基于内部效度的定性研究则长于产生因果假设。丹尼尔·利特尔(Daniel Little)认为,尽管案例间数据集会限制因果假设,但不足以取代这些因果假设,研究人员仍然需要考虑假设的因果链,然后根据新的证据对其进行检验。[89]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之所以可以兼顾两种效度/范式,其原因就在于它通过案例比较和反事实逻辑来实现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的理论化,即它可以通过对因果机制的分析与控制来解释中间过程和机制“冻结”所带来的不同结果,而不仅仅是哪些变量组合会导致结果是否出现。(https://www.chuimin.cn)
再次,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在样本缺乏时空维度的变化时,可以通过基于反事实分析的逻辑来增强因果解释力。研究者可以在半负面案例中通过反事实分析“操纵”某些关键变量的值达到其最大强度,以及“冻结”某些点的机制,使它不能完全实现。反事实分析中最为基本的逻辑是基于“最小程度重写原则”(minimal rewrite)。[90]马奥尼用集合图来论证对中间过程的改写最符合该原则,因为事件发生/不发生的概率最为接近。[91]同样的,半负面案例的优势在于它更符合该原则,因为它本身就是那些接近于成功而未成功的案例。这种优势在不存在正面案例时尤为显著,因为在特定时空下的历史不一定会出现理论层面的正面结果,只能进行反事实思考。例如有学者在研究“第二波现代化”时期的多民族帝国时,由于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成功正面案例,就以“普鲁士道路”作为理论上的反事实而存在,俄罗斯和奥地利则可以视为半负面案例。[92]
最后,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限制,追求更具普遍意义的理论。在社会科学中的理论往往会受到时空范围的限制,因为不同时空之中会存在许多难以控制甚至难以察觉的干扰因素,导致最终产生与理论预期不同的结果。但是不同的结果并不意味着理论必然被证伪,相反,有时候进一步细致考察这些“影响性案例”中的因果机制时,反而在逻辑上肯定和证实了相关机制的理论。因此可以看到的是,尽管许多因果机制最初源于案例的内部效度,但是通过精确的控制比较,因果机制同样可以得出具有很强普遍性与外部效度的理论。例如在生物学中,达尔文关于进化的机制就是一种几乎不受时空限制的机制,“变异→选择→遗传”的机制几乎可以解释所有生物演化的基本原理。[93]丹·斯莱特和齐勃拉特认为,控制比较能够兼顾内部和外部效度,产生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理论,但是需要以建立精确的因果关系作为基础。[94]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在对时空控制的基础上,通过对过程的“控制”和机制的“冻结”来实现精确的因果关系。因此可以看到,许多著作在其深刻的因果解释中所隐含的逻辑与机制,例如托克维尔对于波旁王朝改革的论述,斯莱特关于东南亚国家政权稳定性的研究,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超越其所论述时空的洞见。[95]
相关文章
在进一步讨论基于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的具体操作之前,需要区分和澄清几组基本概念,图7-2展示了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因此基于机制的案例选择方法遵循了图7-2的路径,即它需要首先通过基于因素的类型学检验,然后整理出那些具有相同机制的路径案例和半负面案例。......
2025-09-29
过去许多文献强调案例选择的随机性,即避免所谓的“选择性偏差”问题。我们将强调,对于“提供一个基于因素+机制的解释”,或者更加特定的“发现或检验机制”的目标来说,“选择性偏差”不仅是不能避免的,而且是必要的。[5]更加具体地来说,我们将给出因果机制的案例选择方法解决所谓的“选择性偏差”问题,以减少案例比较过程中的信息损失,并通过筛选同机制但不同结果的案例来增强理论的因果杠杆和内外部效度。......
2025-09-29
因变量所指向的是研究问题,而案例所代表的“样本”并非仅仅是定量研究中一串冰冷的数字,而是特定时空范围内一系列事件的总和及其具体的动态过程。因变量在空间上截断的意义在于保持概念背景的同质性,往往以特定的地理或环境相似性作为边界的划分规则,从而确保其跨案例变化的等价性。因变量对于案例选择的时间意义在于根据关键节点选择事件,精确展示具体因果机制变化的过程。......
2025-09-29
前文所述用时空对案例选择进行规制的理由可以反过来视为无视时空差异进行案例选择会带来的缺陷。笔者将在这部分重点讨论对案例进行时空规制所带来的优势,主要从案例选择、案例比较和案例的内外部有效性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时空规制通过条件范围的限制避免了错误的案例选择所导致的误导性结论。......
2025-09-29
基于因变量的案例选择相比起基于自变量的案例选择更为重要,自变量对于案例选取的规制在于两个层面:相似背景和前期条件。关键前期条件指的是先于关键节点的因素或条件,它们在关键节点对自变量和因果机制产生影响,从而促进长期结果的差异。其次,基于空间层面对相似背景的控制,它作为一种控制变量确保了案例研究中“最大相似性”。......
2025-09-29
利用信息增益法选择特征,是依据某个特征项ti为整个分类所能提供的信息量多少来衡量该特征项的重要程度,从而决定对该特征项的取舍。对此的改进方法是,首先对训练集中出现的每个特征项计算其信息增益,然后指定一个阈值,从特征空间中移除那些信息增益低于此阈值的特征项;或者指定保留的特征项个数,按照增益值从高到低的顺序选择特征项组成特征向量。......
2025-09-29
基于对策论的多Agent 协商就是研究行为上相互影响、 利益有所冲突的单Agent 之间如何优化决策使各个Agent 利益最大化的协商过程。“阈值保证”有效地减少了协商循环次数, 并且对Agent 提供了阈值保护, 确保某些可能导致较差结果的策略不被采用, 而且协商结果是在阈值定义范围之内的。而“触发补偿”机制结合了生产调度的特点, 当Agent 低于阈值范围时, 及时进行原材料, 在制品或半成品的补偿, 保证协商顺利进行。......
2025-09-29
本章运用基于对策论的多Agent 协商机制讨论SFGDD 模型中的多智能体间的协商交互问题。目前多Agent 之间的协商方法主要有基于合同网协议的方法、 基于市场机制的方法、 基于对策论的方法。对策论是基于数学模型研究冲突条件下最优决策问题的理论, 针对半导体封装测试过程中的多层次、 多目标等复杂特性, 本研究利用对策论的合作对策和纳什均衡理论研究该模型内部的协商机制。......
2025-09-2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