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观念、行动、结果,案例变化的动态比较

观念、行动、结果,案例变化的动态比较

【摘要】:要在过程追踪中同时保持这两种有效性,我们建议采用条目化的比较,即继续将事件变化的过程细分为特定的数个阶段。既考察每一个案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也考察案例在各个阶段的变化。当然,由于社会科学的复杂性,Y=0的结果仍然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机制“中止”在P2阶段和P3阶段,可能会输出不同结果,这种差异恰恰加强了因果机制的解释力。

时空规制本身要求对案例有深刻理解,因为时间上的截断意味着需要对案例发展过程(内部有效性)具有基本的理解,而空间上的截断则意味着对案例之间的类型和概念(外部有效性)进行了区分(Gerring,2007)。要在过程追踪中同时保持这两种有效性,我们建议采用条目化的比较,即继续将事件变化的过程细分为特定的数个阶段。例如罗斯托(Rustow,1970)将民主化分为背景条件、准备、决定和习惯阶段;唐世平(Tang,2011)将制度变迁的过程分为五个阶段:观念→政治动员→权力斗争→制定规则→合法化、稳定化,以及复制。在对制度变迁进行讨论时,首先选定诸如案例A1这样结果出现的正面案例(因变量Y=1)作为参照,通过正面案例与负面案例的比较、分析,抽象出因果机制,从而参照机制的不同阶段进行动态比较。既考察每一个案例在时间维度的变化,也考察案例在各个阶段的变化。例如对比案例A1和A2在P2和P3阶段的差异,就可以发现可能特定因素存在/不存在阻止或造成了案例在不同阶段的差异,两者作为正反案例共同增加了机制P1→P2→P3→Y存在的可信度;同理,案例A1和A2在P2阶段的相似之处,则通过求同法增加理论的可信度。每一个阶段的成功(Pn=1)都是结果出现的必要条件,只要有一个阶段失败结果就无法出现(即Y=0)。当然,由于社会科学的复杂性,Y=0的结果仍然是存在差异的,例如机制“中止”在P2阶段和P3阶段,可能会输出不同结果,这种差异恰恰加强了因果机制的解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