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后的两场最血腥的冲突是两次车臣战争。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之前,车臣已经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并拥有一个石油工业园区。[86]不出所料,许多定量研究因为没有采用次国家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所以将两次车臣冲突视作能证实石油与族群战争(内战)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的正面案例。这场战争不是由车臣叛军发起的,大多数学者把责任归咎于已故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2023-08-16
自保罗·科利尔(Paul Collier)和安科·霍夫勒(Anke Hoeffler)的《内战的经济原因》(On the Economics Causes of Civil War)发表以来,研究石油和族群战争间关系的文献大多使用定量研究法。笔者在以前发表的定量研究论文中已对研究石油与族群战争间关系的定量研究文献进行了详细评述,[22]在此不再赘述。早期的研究存在以下重要缺陷,包括缺乏严密逻辑、数据质量较低、不恰当的测量方法或内生于内战的不恰当的石油指标(如石油产量、租金和价值),马克坦·汉弗莱斯(Marcatan Humphreys)、罗斯、克里斯塔·布鲁斯维勒(Christa N.Brunnschweiler)及欧文·布尔特(Ervin H.Bulte)均指出了这些缺陷。[23]最重要的缺陷在于,族群战争通常是国内现象,但早期研究使用的几乎全是国家层面的数据。[24]
自从哈尔瓦德·布海格(Halvard Buhaug)和斯科特·盖茨(Scott Gates)基于地理信息系统进行编码并将其用于族群冲突研究[25]——以及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石油数据库[26]和族群数据库[27]的推广以来——近期研究石油与族群冲突间关系的文章逐渐转向国内层次[28],纠正了早期文献中的重要缺陷。然而近期的文章依然存在使用错误变量的缺陷,例如石油产量、价值,仅着重研究大规模油田,以及在理论、指标和案例间存在逻辑不一致的问题。
定量研究并不能证明相关性是因果关系,因为其没有对案例进行过程追踪的比较分析,无法解释石油是如何导致族群战争的(除罗斯的研究外)。[29]虽然许多定量研究者宣称要对不同的机制进行检验,但他们在研究中遵循的是数理逻辑而非定性研究者遵循的过程追踪逻辑。[30]很多定量研究者考察的机制是纯粹数理的假设。如果不对案例进行过程追踪分析,很难理解理论中所提出的机制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在现实中如何发挥作用。因此这类研究无法使人真正理解石油导致族群战争的作用机制,以及不同的情境因素如何通过影响这些作用机制,进而导致族群战争。
对石油和族群战争间关系进行定量研究的确存在。有三本著作对此进行了精彩分析,发现石油或其他自然资源的确在许多著名的内战中发挥了作用。[31]一些研究分析了本章所关注的冲突(例如亚齐、苏丹、车臣),其中有些甚至已经涉及本章所分析的因素,因此本章的分析来源于、也是批判性地建立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但是其中很多研究并没有形成一个理论(例如有些只是历史性叙述),而且许多研究也未借助过程追踪法对一个完整理论中的变量和机制进行检验。还有一个重要的地方在于,几乎没有任何一项研究使用了比较分析方法。
罗斯和爱德华·阿斯皮纳(Edward Aspinall)的研究不包含在上述情况中。[32]罗斯在其文章中检验了13个案例,由于对每一个案例的分析过于简要,因此没有成功地揭示出不同的机制如何在现实中发挥作用。[33]同时虽然阿斯皮纳将亚齐和廖内、东加里曼丹(都位于印度尼西亚)进行了很好的比较研究,但他所研究的这三个案例都位于同一个国家,因此影响了其结论的效度。[34]
既有的文献分析了自然资源与族群冲突间关系[35]、族群间统治与被统治同族群仇恨间关系[36],本章在批判地继承这些研究要素与观点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一个更为完整的关于石油与族群战争间关系的理论。该理论认为,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特征是石油导致族群战争与否的关键。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石油位于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时,少数族群更有可能反抗由其他族群掌控的中央政府。石油的这种族群地理分布特征会增加族群战争爆发的可能性,或加剧正在进行的族群冲突,使其演变为族群战争,因此这样的国家通常会爆发族群战争。相反,当石油分布在多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或均匀分布于国内各族群、各族群都无法宣称对该地区石油具有专属权时,石油便不会成为导致族群战争的原因。
本章还提出了两个关于石油族群地理分布和族群战争间关系的主要机制。第一个主要机制是,当在少数族群(被统治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发现了石油,中央政府(由其他族群掌控)通常不可避免地会为了经济和政治原因试图控制,甚至垄断石油。从经济角度看,每个政权都寻求掌控资源和税收;从政治角度看,中央政府要提前掌控被统治族群的石油收入,以防被统治族群寻求更大的自治权或彻底的独立。如果族群间的紧张关系以前就存在——或者历史上发生过族群战争,那么这种忧虑便会非常严重。这两个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中央政府加紧对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和该地石油的掌控,或是在该地区部署军事力量,或是强制或诱导多数族群移民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通常两种手段并用)。[37]结果便是加剧了多数族群对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内部殖民化”[38](internal colonialization)问题。
第二个主要机制是,在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发现大量石油,以及随之而来的中央政府的石油开发,能发挥强有力的凝聚作用,将少数族群动员起来——包括反抗中央政府。这一机制背后还有许多二级机制。
一是即使族群间不存在历史积怨,也未曾发生过冲突,少数族群也会怨恨由其他族群掌控的中央政府拿走了本属于他们的东西。笼统来说,少数族群坚信在他们聚居的核心领地发现的石油属于他们所有,因此少数族群会将中央政府的开采行为视作偷窃和掠夺。
二是由于石油生产属于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行业,即使中央政府不进行鼓励,炼油工业也不可避免地需要从外地引进技术工人,而这些移民工人(通常来自多数族群甚至其他国家),他们区别于居住在此的族群,拥有技术与语言优势,与外部世界有更为密切的政治、商业联系。[39]这些都加剧了这块区域的内部殖民化,因而引起了族群仇恨。外族群移民工人不仅大量涌入,而且占据大部分高收入工作岗位,使得少数族群与多数族群的收入差距日益拉大(无论是事实上还是主观上的“拉大”)。所有这些因素都加剧了谁才是“大地之子”(sons of the soil)的激烈冲突——也就是说,少数族群认为,属于他们的土地被那些外来的多数族群侵占或掠夺了,他们必须起来反抗那些入侵者,必要时还应当使用武力。[40]
三是,在石油开采和提炼过程中通常会带来环境的退化,而无论是跨国石油公司还是国有石油公司,几乎都不会给予当地民众足够补偿,或者采取补救措施来保护环境。对于少数族群来说,从发现石油到后续开发,他们不仅享受不到收益,反而会遭受很多消极影响(通常是毁灭性的)。[41]结果便是少数族群产生了更多仇恨。
综合来看,当石油开采工作开始或即将开始时,这些二级机制将会共同发挥作用,导致当地少数族群对多数族群掌控的中央政府的仇恨。正如案例所示,这种仇恨会发挥强有力的凝聚作用,将少数族群动员起来进行反抗,因为他们本可依靠石油的潜在收益来宣扬他们自治或彻底独立的光明前景。
因此石油分布在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不仅会影响到少数族群的集体行动策略,也会影响到多数族群主导的国家行动策略。正如本章理论所指出的,在这两种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许多直接驱动族群战争的强有力的因素。[42]具体而言,分布在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的石油会引起多数族群对少数族群寻求独立的恐惧、少数族群对于掠夺的仇恨、双方的利益诉求或贪婪,以及少数族群寻求潜在能力的提升。如果族群间已有历史积怨,在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发现石油会影响到族群冲突7个直接驱动力中的5个因素,从而将少数族群和中央政府(由多数族群掌控)卷入一个紧张升级和互不信任的旋涡,并最终导致冲突。因此本章指出,在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发现石油是族群冲突最为重要的预测指标之一。
族群冲突发生的动因和机制参见图3-1。
图3-1 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战争:动因和机制
根据新理论,通过定量研究应能对两个关键预测进行检验:
(1)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当石油分布在被统治的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时,这一少数族群将很有可能反抗由其他族群控制的中央政府。
(2)一个国家,若石油分布在被统治的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将很有可能爆发族群战争。
许多文章都发现了证实以上两个预测的系统性证据,图3-2和图3-3则展现了石油分布在被统治的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和族群战争爆发之间的强正相关关系。在国家层面上(见图3-2),在50个没有石油、或石油并未分布在被统治的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或均匀分布于国内各族群的国家中,仅有10个国家发生了族群战争,而另外40个国家则没有发生(左栏),比例为0.25。相反,若一国的石油分布在至少一个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发生族群战争的可能性则变高了。75个国家属于此类(右栏),其中39个国家发生了族群战争,另外36个则没有发生,比例为1.08。在族群层面上(见图3-3),271个族群的聚居区没有石油分布,仅有41个国家发生过族群战争,另外230个国家则没有发生,比例为0.18(左栏)。相反,220个族群的聚居区分布有石油,其中61个国家发生了族群战争,159个没有发生,比例为0.38(右栏)。比例之间的差异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p<0.01。
图3-2 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战争:国家层面
图3-3 石油的族群地理分布与族群战争:族群层面
在进行定性案例研究前,本章提出一个全局性假设,即四种相互联系的机制将导致石油分布在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时爆发族群战争。当在少数族群聚居的核心领地发现石油:①由其他族群掌控的中央政府将试图控制石油,外来移民涌入并开采这一地区的石油,财政收入将不会与少数族群分享,因此导致少数族群和多数族群间收入差距扩大;②石油产业的收益将导致大量外来族群涌入,对少数族群聚居区的环境造成破坏,但不会对此进行补偿;③以上这些因素将引起少数族群对由多数族群掌控的中央政府的仇恨;④少数族群中的精英将被动员起来反抗,宣称中央政府掠夺了属于他们的资源,并强调只有拥有真正的自治权和民族独立,少数族群才能保全自己。所有这些机制增加了族群战争爆发的可能性,使族群冲突演化为族群战争,或加剧正在进行中的族群战争。
有关观念、行动、结果 社会科学方法新论的文章
苏联解体后的两场最血腥的冲突是两次车臣战争。在第一次车臣战争之前,车臣已经拥有大量的石油储备并拥有一个石油工业园区。[86]不出所料,许多定量研究因为没有采用次国家地理信息系统数据,所以将两次车臣冲突视作能证实石油与族群战争(内战)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的正面案例。这场战争不是由车臣叛军发起的,大多数学者把责任归咎于已故的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2023-08-16
或与《太上洞渊神咒经》等宣扬的刘氏复兴之后李氏继之,或自东汉以来“刘氏复兴、李氏为辅”的谶言有一定关系。随着弥勒信仰的本土化,刘氏复兴事业不再顾忌华夷之防,开始引入弥勒信仰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佛教的未来救世主往往指弥勒佛,而非教主释迦牟尼本身。意译则称“慈氏”,盖其义为慈悲。......
2023-11-28
威尔逊对第二种意象的强调导致他对第一种和第三种意象作出了独特的解读,但却并非对它们全然视而不见。通过质疑他们对第一种意象的诠释,我们还可以进一步提出批评。如果忽视第二种视角,那么第一种视角就会把我们导入歧途,对于这一点,本书第三章和第六章分别以两种不同的方式......
2023-07-26
数字化成为新媒体最显著的特征。新媒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数字化,就是传输手段和接收终端的多样化。而新媒体的传播是非线性的,强调受众自主选择和反馈。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使其在与大众媒介的竞争中显示出旺盛的活力,而且在社会政治的运行过程中表现出不能忽视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传播创新过程。......
2023-11-22
同时,在新媒体传播的秩序框架下,媒介之间的竞争也愈加激烈。今天,“蝴蝶效应”一词的内涵扩展为,指对于一切复杂系统,在一定的“阈值”条件下,初值稍有变动或偏差,将导致未来前景的巨大差异,这往往是难以预测的,或者说带有一定的随机性。新媒体传播就呈现出明显的“蝴蝶效应”。因此,新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传播时效的壁垒,实现了高效化、国际化的通信狂欢。......
2023-11-22
“工业的血液”、“黑色的黄金”等都是石油的美誉。石油产品的种类已超过几千种。1973~1979年这段时期,曾有“石油危机”之称。西方国家利用廉价的石油原料,改造了产业结构,实现了经济的结构调整和繁荣。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受到严重影响,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使人们切实体会到能源对现代社会发展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并称之为20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
2023-11-18
它是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一)课程设置的基本要求通常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订的。因此课程选择与编制需要重视课程体系结构的完整性,设置课程必须处理好多种课程的关系。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的身心特点,合理组织课程。这是当代课程设置最基本的方式。课程编排的不同方式各有优势,在课程编排的实践中需要综合运用。......
2023-11-19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