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社会科学定性分析的基本原则

社会科学定性分析的基本原则

【摘要】:许多定性研究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全面展示理论的逻辑。定性研究同样可以做到“全样本”案例选择。但是定性研究的“全样本”案例不是拿数据集过来用,而是通过时空约束,紧密结合研究问题,来最终确定全案例。殊不知,定性研究最重要的操作原则之一乃是用理论和假说来规制历史叙述。这才是定性研究特别强调的“过程追踪”。完全没有度量的定性研究肯定是不够好的。

和定量研究一样,关于定性研究的讨论也已经非常深入。[34]以下的讨论中,有引用的地方同样表明笔者发展了既有的一些讨论,或者只是强调。而非引用的观点则基本上是笔者认为目前的许多定性研究方法讨论还没有注意到或者强调不够的地方。

另外,因为笔者对定性方法的前两点要求和对定量方法的前两点要求一样(即“对问题的深入了解”和“好的理论”),所以直接进入原则的第三点。

第三,和定量研究一样,偏好定性研究的学者也不要想只用定性分析来解决一切研究问题。事实上,如果你只想用定性分析来解决研究问题,你很容易犯以下错误:

(1)你会忘记某些问题几乎不可能用定性技巧解决。比如如果你想把一个只是基于因素的理论的适用性最大化,那么定性分析方法肯定有相当的局限性。

(2)对文献过于挑剔。比如你可能只熟悉一部分的定性文献,但是对其他的研究,特别是依赖于定量技术的研究则不够熟悉。

(3)太想快速发表文章,但是对理论化,以及如何才能做出好的定性研究等问题重视不够,欲速则不达。

第四,与定量研究相比较来说,定性研究的理论发展更加强调讨论超过两个以上因素的相互作用、时空的约束,以及机制的作用[35],因此需要更系统和更强的逻辑思考。不幸的是,现在许多定性研究的理论化水平变得和许多庸俗定量研究一样低级,从而丧失了定性研究的核心优势之一。

(1)定性研究的理论发展必须系统、全面、严谨地展示逻辑。许多定性研究不尽如人意,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全面展示理论的逻辑。比如一个简单的2*2表,至少有四种组合。好的理论化必须展示这四种组合的逻辑。而如果是2*2*2的因素组合,那就有八个组合。好的理论化必须展示这八种组合的逻辑。如果这其中的某些组合可以合并[36],那也要说明,不能省略。

(2)定性研究的理论必须讨论因素和机制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不仅仅只是讨论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如果定性研究的理论只是讨论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样是丢掉了定性研究的核心优势之一,等于自废武功。

(3)再强调一次,为了约束自己,也为了读者读起来一目了然,笔者认为,所有的理论都必须有从起初状态到结果的、带箭头的导向图。这个导向图还必须同时包含因素和机制,甚至时空约束。

第五,选择合适的案例。案例是用来服务于支持自己提出的理论和推导出来的假说。

(1)最好的案例选择当然是“全样本”案例选择。定性研究同样可以做到“全样本”案例选择。但是定性研究的“全样本”案例不是拿数据集过来用,而是通过时空约束,紧密结合研究问题,来最终确定全案例。比如丹·施莱特(Dan Slater)就研究了二战后东南亚不同的国家在构建国家基础能力方面的不同。他的研究覆盖了东南亚10个国家的7个,因此非常接近一个全案例研究。[37]类似的研究还有傅泰林(Taylor Fravel)对新中国所有的领土争端的研究[38],以及我们最近完成的对第一波现代化的研究[39]

(2)如果不能做到全样本研究,那么案例至少要有两个,而且最好是案例还可以出现时间上的对比维度。在至少要有两个以上案例的前提下,这些案例必须有两类:正面案例(某种结果出现)和负面案例(某种结果没有出现)。而最好的负面案例必须是可能出现某种结果却没有出现的案例。而完全没有可能出现某种结果的案例是无关的案例,这和定量研究中无关的观察是一样的。[40]

(3)从确立机制的角度来说,最好,甚至必须有“半负面案例”。“半负面案例”在展现机制与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驱动机制的运行上有独特的优势。“半负面案例比较”能够充分展现不同因素组合对核心机制的影响,即某些特定的因素组合能使机制走完整个进程,而某些特定的因素组合则能够阻止机制走完整个进程,让机制停在某一个程度。这种做法类似于在化学和生物学实验中,加入“阻抗剂”(inhibitor),从而使得相关生物过程能够停滞在某一个阶段一样。[41]

第六,忠实于自己提出的理论和推导出来的假说。

(1)如果是一个简单的2*2因素组合,那么这四种组合的案例都应该涉及。而如果是2*2*2的因素组合,除非现实世界确实没有出现某种组合,那么这八个组合的案例也都应该涉及。许多不好的定性研究的一个通病是,只有极端案例(即所有变量都取最大值或者最小值的情形),而其他更加复杂和细微的情形都几乎没有讨论。

(2)许多定性研究最后的历史叙述只是叙述历史。殊不知,定性研究最重要的操作原则之一乃是用理论和假说来规制历史叙述。历史叙述必须展现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机制的运行,并且导致或者不导致某一个社会结果。这才是定性研究特别强调的“过程追踪”。换句话说,过程追踪不是简单的历史叙述,而是通过展现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机制的运行,从而展现自己的理论和假说是否得到验证。过程追踪和历史叙述是不同的。

第七,最后才是具体的操作。笔者推荐以下五个小的技巧和要求,这么做能够让自己和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案例的比较分析。

(1)一定要用图表的方式将你的理论中强调的因素和机制的相互作用展现清楚,特别是必须有从起初状态到结果的、带箭头的导向图。

(2)定性分析中最核心的方法是“有控制的比较案例分析”(controlled comparative case analysis)。而比较案例分析就不能是一个案例(比如一个国家的命运)和另外一个案例是相互独立叙述的(比如一个国家一章的写法)。相反,比较案例分析要求我们通过理论和实证假说来规制案例的比较叙述。

(3)最好将几个案例中的时间段,以及重大时间列在一个表中。这样非常便于读者理解你的叙述脉络,同时也利于你自己避免“迷失在”历史叙述中。[42]

(4)和定量研究一样,定性研究同样需要试图排除或者至少削弱竞争性的解释。事实上,因为定性研究本身对因素的相互作用和机制的运行,以及历史叙述的把握,排除或削弱竞争性的解释,具有定量研究几乎不可能具有的优势和能力。因此,建议大家对每一个案例都通过列表的方式来比较理论解释和竞争性解释。

(5)即便是定性案例分析,其中对因素和结果的度量和比较也应该用描述性数据来支持赋值和比较不同案例中不同因素和结果的差异。完全没有度量的定性研究肯定是不够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