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严密的理论科学,是定量的科学,是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
2023-08-16
要培养学生的科学论证能力,需要加强其对数据获取、信息数据整理、数据分析的训练,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提出与众不同的观点,同时要能反驳他人的质疑和批判。其中,通过物理实验来进行科学论证是课堂教学中最常用的形式。
★★举例:“电磁感应现象”案例(片段)
新课部分
教师指导学生回顾初中电磁感应知识。提问:如何开展感应电流的实验?学生总结回答:当闭合自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就会产生感应电流。教师强调研究对象是闭合电路。切割部分的磁感线导体相当于电路中的电源。从这个实验出发,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提出问题。
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和梳理,并找到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问题切割磁感线运动是否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如果不是,教师可以帮助大家追随前辈科学家的足迹,用实验探究如何获得感应电流,并猜测一下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教师引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和实验装置组装。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假设猜想。
猜想1:当回路与磁场发生相对运动时。
实验1:当回路整体处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观察有没有获得感应电流。
实验2:当回路一部分处在磁场中,切割磁感线运动时,观察有没有获得感应电流。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切割磁感线运动不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
猜想2:当回路中的磁感应强度或面积变化时。
实验3:当回路处在磁场中,只有磁场强度变化,其他条件不变时,观察有没有获得感应电流。
实验4:当回路处在磁场中,只有磁场强度变化,其他条件变化时,观察有没有获得感应电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回路中磁感应强度变化不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
实验5:当回路处在磁场中,磁场与回路面垂直,磁场强度增加,而回路面积减小(或磁场强度减小,而回路面积增加),磁场强度与回路面积乘积变化时,观察有没有获得感应电流。
实验6:当回路处在磁场中;磁场与回路面垂直;磁场强度增加,而回路面积减小(或磁场强度减小,而回路面积增加,磁场强度与回路面积乘积不变化时,观察有没有获得感应电流。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结论:回路中面积变化不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
猜想3:当穿过回路的磁感线的条数发生变化时。
教师讲解:法拉第发现感应电流与穿过闭合电路的“磁场的量”的变化有关,进而发现“磁场的量”可以用磁感线的条数来形象描述。如果想进一步从量的角度研究电磁感应现象,就需要引入一个物理量。请学生思考穿过一个回路的磁感线的条数与哪些因素有关?在这里我们引入磁通量的概念。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学磁通量的概念。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已经对磁通量有了初步的认识,有关这个概念的进一步理解和相关的计算在后续学习中会接触到。
结论:回路的磁通量Φ发生变化是产生感应电流的必要条件。
点评:本节课研究电磁感应现象,运用了科学论证和实验探究的方法,创设了一些巧妙的实验,从而激发学生认识问题的矛盾,为形成正确的思路奠定基础。由实验现象的初步观察得出初步结论,还原了物理教学的本来面目,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规律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在不断地猜测和验证、比较和归纳中形成的。本节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进行逐层深入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课堂的手脑活动量,逐步引导学生用设疑、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循序渐进地进行学习活动。
有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方法的文章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它所研究的是物质的基本结构、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的运动规律,以及所使用的实验手段和思维方法。随着人类对物质世界认识的深入,物理学一方面带动了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另一方面推动了文化、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是严密的理论科学,是定量的科学,是带有方法论性质的科学,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基础科学。......
2023-08-16
对教学原则的认识也不能局限于表面,要深刻理解教学原则需要了解其理论背景,《物理教学论》一书从系统科学的反馈原理、有序原理、整体原理应用与研究教学原则出发,相应提出“明确意义,增强兴趣;循序渐进,周期跃迁;掌握结构,发展能力”的三个教学原则。因此,师范教育在培养和提高教师素质时,应努力适应时代发展,迎接挑战。......
2023-08-16
培养学生的模型建构科学思维,需要加强物理基本模型的教学,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一定条件下,引入抽象化、理想化模型是物理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是为了更好地探讨实际问题。体会物理模型建构在探索自然规律中的作用,初步掌握科学抽象的理想化模型方法。所以,α粒子大角度散射说明枣糕模型不符合原子结构的实际情况。......
2023-08-16
物理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过程,因此,应该用系统科学的方法来指导物理教学设计,而系统科学方法的基本特点是强调系统设计时的整体性、综合性、辩证性和有序性。(二)综合性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技术综合体,教学设计也是如此。但同时我们又强调,重要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掌握与训练等必须加强,只有教学过程闭合才能产生切实的教学效率。......
2023-08-16
确定物理学的教育目的,一般要综合考虑物理学本身的性质与特点、社会对人才的物理素养的要求、学习者的需求等因素来决定。以往对物理素养人才需求更多是从掌握一定的物理知识和技能来要求的,要求物理学教育重视基本的物理知识与技能。而物理教育是帮助他们实现自身发展需求的有效途径之一。物理学教育的目的确定,必须依据青少年的发展需求,要符合他们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2023-08-16
为了把握基础教育的“基础”这一着重点,素养中的“关键素养”“核心素养”得以凸显。“核心素养”最早出现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和欧盟理事会的研究报告中。欧盟的核心素养框架受到经合组织研究项目的影响。该项目研究制定的核心素养总体参照框架为世界各国建立本土化核心素养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模型。......
2023-08-16
以托尔曼、皮亚杰、布鲁纳和奥苏伯尔等为代表的认知理论,该理论强调机体自身的能动作用,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三)物理学习过程物理学习过程,从根本上讲是一种认识过程,是学生个体在与物理环境相互作用中认识物理世界的过程,亦即学生的物理认知结构发生变化的过程。......
2023-08-16
课堂教学模式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每个教师在教学工作中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了解课堂教学模式的特征和结构,有助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运用。......
2023-08-16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