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它贯穿于知识建构和知识应用的全过程。科学思维贯穿了获取知识的一般过程,从观察出发,经过逻辑加工,最后上升为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承认科学具有主观性,允许学生针对同一现象形成不同的科学问题以及作出不同的科学假设。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质疑,通过去伪存真的过程保留可被探究的若干科学猜想。二是,制定研究方案和执行研究方案阶段。......
2023-08-16
中学物理课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它主要由实验、逻辑思维和数学表述三个要素构成。所以在高中物理知识的探讨和研究方面,注重的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指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学生常反映“课本熟悉,公式、概念清楚,教师讲课能听懂,但遇到实际问题却束手无策,感觉物理难学”。并不是物理难学,究其原因,是学生没有掌握学习物理的方法,没有认识到物理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其思维过程必须是抽象和形象、动态和静态、发散和收敛、纵向和横向等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思维方法并存。学生的经验性思维会形成不同的思维习惯、方法和定式,使思维的结果与客观实际存在差异,从而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感到物理难学。目前学生的思维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善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能力差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一些直观的、具体的、感性的或熟悉的物理问题,容易接受和理解,而对那些不具体的、隐含的物理问题往往做不到摒弃次要因素,抓住其本质,将其转化为可感知的物理模型或过程进行分析和讨论,用逻辑推理和理论分析的方法对研究过程进行简化和抽象,揭示物理学规律。初中物理教学基本上是建立在形象思维基础上的,它以生动的自然现象和直观的实验为依据,使学生通过形象思维获得知识。初中物理中的大多数问题“看得见、摸得着”。进入高中后,物理教学便从形象思维领域向抽象思维领域过渡。从目前的教材来看,这个台阶是较高的。如高一物理教材中的静摩擦力的方向、瞬时速度、物体受力情况分析、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等都要求学生有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从人的认识过程来看,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是认识能力的一大飞跃,而抽象思维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所学物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习惯单一思维,发散思维能力差
学生在分析和解决问题时,往往只顺着事物的发展过程思考问题,注重由因到果的思维习惯,不注意变换思维方向,不善于探寻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和方法。比如,在物理中常用的正负号,它可用来表示矢量的方向,不表示矢量的大小;也可用来表示标量的正负,如温度的高低、功的正负能量的正负、电势的高低;也可用来表示物体的性质,如透镜的性质、电荷的性质等。而学生有时片面理解为只能表示方向,忽略了其还可以表示性质和大小。又如学生学完高中力学知识后,解决动力学问题的方法主要有三种:一是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公式,分析简单的匀变速运动的问题;二是动量观点,运用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三是功能观点,运用动能定理和能量守恒定律。事实上,许多典型问题用后两种观点更容易解决,而学生只习惯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运动定律来分析,这就说明这种方法对学生理解和运用动量和功能原理知识产生了阻碍作用。比如,在分析带电粒子在电场中的运动时,首先要分析粒子的受力情况,是否要考虑重力应根据状态判断,但学生往往直接将重力列入分析,使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学生要克服这种思维定式,应注意运用典型事例来加强练习,增强训练的新颖性和题目的灵活性,以提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克服按既有思维套路来解题的不良习惯。例如:学生习惯于解决细线悬挂小球的摆动问题,而对小孩荡秋千问题却一筹莫展;学生习惯于解决小球过顶的圆周运动问题,而对汽车过拱桥的问题却束手无策。这充分说明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和发散能力不足。
(三)知识的迁移不灵活,推理能力差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过程。学生在解决这类问题时,往往不注意挖掘所研究问题中的隐含条件,不清楚问题中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条件是不确定的,对一些似是而非的问题,不知道用所学的物理概念、规律为依据进行分析推理,对一些问题中的结论缺乏多角度的分析和判断。例如,要判断物体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合外力是否为零,就要分析物体动能变不变、动量变不变、加速度变不变、速度方向变不变等。学生在解决该类问题时,搞不清题中的一些不确定因素,如合外力虽不为零,但不一定是恒力(大小、方向有可能在改变),运动方向和合外力的关系不确定。学生如果不能准确抓住这些条件,不能找出与问题有关的功能关系、动量定理、牛顿定律、力的概念进行综合分析和推理,就不可能推断出正确结论。推理分析是物理学中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依据概念、规律进行层次分明的推理,也是学好物理的重要方法。
有关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方法的文章
科学思维是发展学生物理核心素养的关键,它贯穿于知识建构和知识应用的全过程。科学思维贯穿了获取知识的一般过程,从观察出发,经过逻辑加工,最后上升为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应当承认科学具有主观性,允许学生针对同一现象形成不同的科学问题以及作出不同的科学假设。教师应当鼓励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质疑,通过去伪存真的过程保留可被探究的若干科学猜想。二是,制定研究方案和执行研究方案阶段。......
2023-08-16
下面从这三个方面考察思维过程的表现形态。由此可以看出,前面用来讨论思维过程的例子,都属于归纳推理。归纳推理过程,客观上要求必须遵从思维过程的顺序性。......
2023-11-20
因为认识到科学思维的重要性,不少学者把科学思维培养放到了教育的核心地位。因此,高中物理教学应从传统的只重视结论应用转变为重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让学生观察物理现象,是必须的和有益的,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动手,在实验中观察物理现象,体会物理规律的奥妙。切实结合物理实验进行教学,是对形象思维法的充分利用。......
2023-08-16
(一)比较与鉴别的方法比较,是确定事物同异关系的思维过程和方法。比较与鉴别是中学物理中经常应用的一种科学思维方法,在解答物理问题时主要运用于下列方面。因此,对一个具体物理问题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它,然后研究部分,研究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最后综合为整体以解决问题。(四)类比与联想的方法类比是从两类不同事物之间找出某些相似关系的思维方法,联想则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
2023-08-01
第4小题得分率仅仅为55。这只能说明我们在平时教学的时候对“自主想法证明一个结论”没有足够的重视。然而自己想法、自己设计实验证明科学结论,却又是科学课最本质的要求。(见图)如果是移动用力点和阻力点,学生答题效果会好很多,因为教材上重点只涉及这两个点的移动。离开了学生主体,科学课便不复存在。然而从学生答题情况来看,其主体地位受到钳制。......
2023-08-01
高中学生数学思维培养的教学策略张佩萍作者简介:张佩萍,上海市人,上海市建青实验学校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主要从事中学数学教学研究。在椭圆概念的形成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理解,体现了学生思维活动的同频共振过程,这一切正是充分展现数学思维过程的自然结果。这样周而复始、潜移默化,能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及能力。......
2023-11-30
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就是使学生逐步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思想品质,使学生终身受益。还是α粒子打入氮核后形成复核,再发生衰变时放出来的呢?英国物理学家布拉凯特在云室里做实验,他从有40多万条α粒子径迹的两万多张照片中看到了分叉,终于证实第二种设想是正确的。科学素养的培养,是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的。学生实验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与责任意识的很重要的环节。......
2023-08-16
教学设计的内容主要包括7个方面: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对象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选择、教学媒体选择、教学过程设计和教学评价设计。物理教学目标设计必须体现物理学科的特色,教学目标要和物理教学内容融为一体,切忌缺失具体物理教学内容的空泛目标。因此,物理教学设计必须重视且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做到万无一失。......
2023-08-01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