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策略设计

【摘要】: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一般而言,主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优化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设计。在设计“呈现学习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采用接受性呈现方式和探究性呈现方式相统一的做法。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出评估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确定了教学目标之后,为了达成教学目标需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就成了教学设计的中心问题。教学策略是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性地选择与组合相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形成的具有效益与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举措、方法或方案。教学策略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综合性。选择或制定教学策略必须对教学内容、媒体、组织形式、方法、步骤和技术等要素加以综合考虑。第二,可操作性。教学策略是可供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执行或操作的措施、方法或方案,有明确具体的操作性内容。第三,灵活性。教学策略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并参照学生的初始状态,选择最适宜的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并将其组合起来,保证教学过程的有效进行,以便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

设计物理教学策略要充分体现现代教学的理念与思想。一般而言,主要从“创设教学情境”“呈现学习内容”“优化学习过程”“评估学习效果”几个方面进行教学策略的研究与设计。

(一)创设教学情境

在设计“教学情境的创设”时,要研究“如何根据学生兴趣创设教学情境”“如何创设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如何把教学情境与学生的需求建立联系”“在教学情境的创设过程中师生的活动如何安排”“在创设教学情境中,问题如何来提出”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特点,创造性地设计出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教学情境。

在设计“教学情境创设”时,要考虑多创设一些让学生自我发现问题的教学情境。“教师有必要对一些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在观察和体验后有所发现、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遗憾的是,在教学中,“有些探究的物理问题是由教师和教科书提出的,虽然其中不乏关于问题背景的介绍,但很少有让学生主动发现和构思问题的机会”。事实上,任何学习愿望都是在一定的问题情境中产生的。让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学生不但会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习动力,而且能养成提出问题的意识和习惯,培养起科学怀疑和批判的思维能力。

(二)呈现学习内容

在设计“学习内容的呈现”时,要研究“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教学实际,如何呈现学习内容为最佳”“先整体呈现内容(如提供先行组织者后呈现各部分内容)还是先呈现各部分内容后作整体归纳”“是教师呈现内容为主还是学生自我探究学习内容为主”“呈现的概念、规律、原理的形式和释义如何进行”“教学的原型和事例如何呈现”“板书和板画如何布局和书写”“用怎样的手段呈现学习内容”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出有助于高效学习的呈现内容策略。

在设计“呈现学习内容”时,要根据教学实际,采用接受性呈现方式和探究性呈现方式相统一的做法。接受性的呈现可以让学生直接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师或其他手段呈现的知识,强调现存知识的掌握的效率;而探究性的呈现则注重学生自主地去探索,一般不事先呈现知识,学生必须先通过自己的探索,学习、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强调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科学方法的掌握。物理学作为一门科学探究的学科,在设计呈现学习内容时,应加强探究性的呈现方式。

(三)优化学习过程

在设计“优化学习过程”时,要研究“如何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如何引导学生确定自我的学习目标”“如何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如何指导学生对自我的学习进行检测与评估”“如何帮助学生进行复习、记忆、信息加工、整合知识、组织信息”“如何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出优化学习过程的策略。

现代教学倡导教学过程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从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学习方式从接受式学习为主转向学生主动建构为主。其实质是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得到主体性的发展。因此,在设计优化学习过程时,要尽可能实现学生对知识的主体建构,要着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科学能力和科学精神。

(四)评估教学有效性

在设计“评估教学有效性”时,要研究“经过教学如何确保学生达到预期的目标”“选择哪些手段和形式来检测学生达到目标的程度”“对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达成如何来评估”“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如何来评估”“如何提供练习进行反馈”“如何根据反馈,对教学活动进行纠正和补救”“提供什么样形式的练习(如集中练习、分散练习、强化练习、变式练习)”“练习的量和难度如何为最佳”等等问题。在此基础上,要根据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特点,设计出评估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在设计“评估教学有效性”时,要设计出能评估经过教学活动后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的程度的手段和方法,要多设计一些过程性的或非正式的评价方法,以诊断教学的问题,确保教学活动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