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方法:特点与要求

基于核心素养的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方法:特点与要求

【摘要】:进行观察和实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简化和纯化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便于学生构建模型,同时,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容易唤起中学生的直觉兴趣。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一)以观察、实验为基础

观察和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既是建立物理概念、认识物理规律的基础,又是学习物理学的基本方法。进行观察和实验时,可以给学生提供精心选择的、简化和纯化的感性材料,使学生对物理事实获得明确、具体的认识,便于学生构建模型,同时,实验具有真实、形象、生动的特点,容易唤起中学生的直觉兴趣。另外,实验是一种有目的的操作行为,让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不仅可以满足学生的操作欲望,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重视情境的创设

物理概念的建立需要创设情境。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概括出事物的共同属性,抽象事物的本质特征,完成从经验性常识向物理概念的转变。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关键是创设体现概念本质特征的情境,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物理规律的探究需要创设问题情境。学生从情境中发现和提炼问题,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并根据问题情境运用已有知识制订探究计划,选择符合情境要求的实验装置进行实验,获取客观、真实的数据,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形成关于物理规律的结论。

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具体问题应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境。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蕴含着大量的物理学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学习、生活中学生看到但还不懂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把问题中的实际情境转化成解决问题的物理情境,建立相应的物理模型,使他们养成善于运用知识、关心生活和生产中实际问题的习惯。在物理教学中,应让学生获得在实际情境中解决物理问题的大量经验,形成把情境与知识相关联的意识,促使学生关心社会实际生活,增强社会责任感。

(三)注重科学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

物理学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前人在发现物理规律的过程中,创造了很多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应注意挖掘蕴含在物理知识中的,包括模型建构、科学推理、科学论证、质疑创新等要素在内的丰富的科学思维方法。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建构物理模型的思维方法,理解物理模型的适用条件,能通过建构物理模型来研究实际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经历物理概念的建构过程和物理规律的形成过程,是发展科学思维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应渗透在物理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物理知识的教学,还是物理问题的解决,都要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和选择有用信息,基于证据和逻辑对问题作出合理解释,培养学生准确表述问题解决过程与结果的意愿和能力。

(四)关注问题解决

教师应引领学生把物理课程中所形成的物理观念和科学思维用于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进一步提高探究能力、增强实践意识、养成科学态度,促进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教师还应鼓励并引导学生基于物理学科核心素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在设计具体活动、制订工作计划时,让学生分析产生问题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把一个复杂的问题分解为若干个简单的问题,思考事物间的因果关系等,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