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实践

高中物理教学设计与方法: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实践

【摘要】:六步教学法通过适当的改造,完全可以移植到高中物理的教学中。从以上对“六步教学法”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教学法贯穿了一个教育思想,就是“还学于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

(一)实验探究教学法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通过物理实验探究认识物理现象的本质,获得对世界的认知,并在实验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意识乃是高中物理的重要教学目标。

物理实验探究法,主要是通过实验情境的创设,引出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初步观察,提出对问题的假设;根据对问题的假设,选用适当的仪器或器材;根据假设和器材条件,设计实验探究的方案;依据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记录实验数据;根据实验数据分析,获得问题的解决,形成对物理本质的认识。

(二)物理概念(规律)教学法

物理基础知识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内容是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教好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并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在形成概念、掌握规律的过程中得到充分发展,是物理教学的重要任务。

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教学,一般要经过以下四个环节。

1.引入主题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创设物理环境,提供感性认识。概念和规律的基础是感性认识,只有对具体的物理现象及其特性进行概括,才能形成物理概念;对物理现象变化规律及概念之间的本质联系进行研究归纳,就形成了物理规律。因此教师必须在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认识。常用的方法有:运用实验来展示有关的物理现象和过程、利用直观教具、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以及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等。

为形成概念、掌握规律而选用的事例和实验事实,必须是包括主要类型的、本质联系明显的、与日常观念矛盾突出的典型事例。例如,在引入功率的概念前,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辆行驶的汽车,速度越大时牵引功率就越大吗?并在课前让学生向开车的老驾驶员调查:汽车在单位时间里的油耗跟汽车的速度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情境的创设,为学生理解P=FV的公式提供了强有力的意义联系。

2.建立物理概念和规律

物理概念和规律是人脑对物理现象和过程等感性材料进行科学抽象的产物。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才能使学生正确地形成概念、掌握规律。例如,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时,其关键是通过对由演示实验和列举大量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现象的感性材料进行思维加工,使学生认识“物体不受其他物体作用,将保持原有的运动状态”这一本质。但是这一本质却被许多非本质联系所掩盖,如当“外力”停止作用时,原来运动的物体便归于停止;恒定“外力”作用是维持物体匀速运动的原因等。因此,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突出本质,摒弃非本质,才能顺利建立对牛顿第一定律意义的理解。

3.讨论物理概念和规律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牢固地掌握它。因此,在物理概念和规律建立以后,还必须引导学生对概念和规律进行讨论,以深化认识。一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讨论:一是讨论其物理意义;二是讨论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三是讨论与相近概念和规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讨论过程中,应当注意针对学生在理解和运用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以便使学生获得正确的理解。

4.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

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这一环节中,一方面要用典型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师生共同讨论,深化对所学概念和规律的理解,逐步领会分析、处理和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组织学生进行运用知识的练习,要帮助和引导学生在练习的基础上,逐步总结出在解决问题时的一些带有规律性的思路和方法,形成问题解决的策略。

(三)物理习题教学法

习题教学,也是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讲述若干重要概念和规律,或者在重要的教学单元之后,一般都要安排以解题指导为主的习题课,及时而有重点地进行复习和解题训练。

习题教学法,通常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知识回顾与提炼:形成某一知识应用的问题情境特征。

(2)知识运用思路形成:通过对知识特征、知识间前后联系的分析,形成知识运用的思路框架

(3)问题情境创设:提供有鲜明的情境特征的问题示例。

(4)示范互动,感知运用:运用示例,提炼情境特征,示范分析提炼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参与分析、解题的过程,通过教师的示范,感知问题解决一般思路的运用。

(5)恰当变式,小步迁移:在示例的基础上,提供恰当的问题变式,让学生自主运用知识和思路解决问题,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技能迁移。

(6)作业跟进,巩固迁移。

(四)六步教学法

六步教学法是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形成的语文教学方法。六步教学法通过适当的改造,完全可以移植到高中物理的教学中。

1.定向

定向就是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包括知识学习、能力形成、德育熏陶等方面内容。确定重点的方式,有时是教师自己提出,有时是由学生提出,也有时是由学生的讨论而定。重点确定之后,教师应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2.自学

学习目标已经确定,学生可以根据学习目标,自己去深入学习内容,可采用自己最常用的学习方法去学习,去探讨,去找答案。

3.讨论

经过自学后,大部分问题能够解决,解决不了的,自己记下来,四个人组成讨论组,探讨自学过程中各自遇到的疑难问题。

4.答疑

分组讨论后,仍没有解决的问题,则提交全班学生解答,如果全班学生解答不了,则由教师解答。若遇到疑难问题具有普遍性,教师可以予以回答,为了节省课堂时间,一些深奥的问题下课后与学生讨论研究解决。

5.自测

学生自我检测,检测方式不同。学生有时根据学习重点自己出题,自己解答。有时请一名学生出题,大家解答。有时也有每组出一道题,其他组抢答。学生自测完之后,教师以红笔评卷。这样自测,学生既明确了自己当堂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又明确了经过课后努力期望所能达到的进步。

6.自结

自结,即学生自我总结。学生自己回忆本节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学习过程有哪几个主要环节,自己掌握的情况如何。自结的形式一般是每个学生都坐在自己的座位上,七嘴八舌地大声说。

从以上对“六步教学法”的介绍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教学法贯穿了一个教育思想,就是“还学于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