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香港木偶戏,香港汉华年广东手托木偶团成立及演出情况

香港木偶戏,香港汉华年广东手托木偶团成立及演出情况

【摘要】:木偶戏表演最早出现于香港的木偶戏已无从考证。经过3年的筹备,在1973年正式成立了香港汉华年广东手托木偶团,演员有李昌、郑秀堂、麦丽芬、陈洪宇等。麦少棠主持的“汉华年”除在香港演出外,还到中国澳门、英国、德国等地区和国家参加当地举行的木偶节和艺术节的演出。

木偶戏表演

最早出现于香港的木偶戏已无从考证。据老艺人回忆,自1920年起,香港已出现一些木偶戏班,操纵杖头木偶的有“胜如意”,主持人郑官生在1925年左右去世后,戏班即解散,由麦三九出面,重新组织“大世界”。另外还有一批从东莞惠州来的木偶艺人,分别成立了“乐民乐”“永中兴”“富永华”“富华年”四个戏班。客家人组织了“攀丹桂”戏班,但活动不多。操纵提线木偶的有广东人组成的“永乐年”戏班。

1937年到1945年中日战争时期,所有的木偶戏班几乎都受到影响,以致战争结束后,只剩下“大世界”一个戏班,当时该戏班的班主麦三九已去世,由其妻三姑主持,后又卖给戚福记。到60年代至70年代,“大世界”解散,全部戏箱被一个法国人买去。从40年代到60年代,香港偶坛曾出现过“正明顺”“老源正兴”“新天彩”“新顺香”“东艺”“升平乐”“胜利年”等戏班,但其中大多数因各种原因而解体消失。

70年代大批福建省木偶工作者涌到香港后,和当地的木偶同行一起,使香港偶坛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他们致力于发扬祖国优秀文化传统,热心向海外传播木偶艺术。1985年10月至11月,香港中文大学音乐系举办了木偶艺术示范讲座,由香港四位木偶艺人主持,他们是香港汉华年广东手托木偶团的麦少棠、香港温陵掌中木偶剧团的李贻权、香港飞鹏木偶艺术团的杨清意、香港潮音新顺香剧团的黄锡钦。

麦少棠生于1907年,广东清远县人,1987年5月在香港去世。他15岁起,即随叔父学木偶表演。当时他叔父在“胜如意”木偶班,他随戏班到各地演出。18岁时,又随叔父转入“大世界”,一年后转到“乐民乐”。1928年至1949年,麦少棠大部分时间在广州,时而也到香港演出。在这期间,他参加过“乐旗乐”“颂一乐”“福禄寿”“日月升”(即后来改名的“新中华”“大前程”)等木偶戏班,演的大部分是神功戏,为喜庆佳日表演助兴。麦少棠除了精于木偶操纵外,还擅长于唱子喉及平喉角色。

1969年左右,麦少棠意欲成立一个自己的杖头木偶戏班。经过3年的筹备,在1973年正式成立了香港汉华年广东手托木偶团,演员有李昌、郑秀堂、麦丽芬、陈洪宇等。在早期演出时,还另请乐师6人,专司生、旦演唱的一二名及杂务一二名。后来逐渐改用录音带,不再聘用专职演唱人员和乐师。但在演神功戏时,麦少棠仍保持传统的习惯,雇用专职演唱人员和乐师。他和几位年老资深的艺人在操纵木偶的同时,自己配音和演唱。他们的手托木偶类似内地的杖头木偶,自下而上地操纵,木偶头很大,如小孩的头,五官不能动,由于全是木头制作,所以很重。操纵的主杆仅30厘米长,因此操纵起来还比较灵活。木偶的表演程式与粤剧相同,演出的剧目大部分是粤剧的传统戏,如《六国大封相》《八仙贺寿》《盗仙草》《芦花荡》《龙虎渡姜公》《虎啸毒龙潭》等。麦少棠主持的“汉华年”除在香港演出外,还到中国澳门、英国、德国等地区和国家参加当地举行的木偶节和艺术节的演出。

香港温陵掌中木偶剧团的团长李贻权,生于1947年,福建晋江青阳县人,出身于木偶世家,他的爷爷李荣宗,伯父李伯芬都是福建著名的布袋木偶戏艺人。李贻权11岁开始学艺,1974年10月到香港后不久,即成立温陵掌中木偶剧团,成员大部分是福建同乡。1975年正式开始演出时,用普通话对白,福建地方音乐配戏,后来改用粤语和粤剧音乐,目前则全部用录音,而不是当场配音了。剧目有《玉环记》《彭公案》《施公案》《粉桩楼》《济公传》《白蛇传》《西游记》《蔺相如》《方世玉》《武松打虎》《大名府》《救阿斗》《打活佛》《打面缸》等。“温陵”的演出,通常由市政局及旅游协会安排,有时在私人团体、大酒店、夜总会等处演出,还应邀在电视电影中表演节目。该团是中国香港出国表演最多的一个木偶团,曾去澳大利亚、以色列、法国、奥地利、德国、美国、荷兰等国演出,而华侨聚居地的东南亚一带,更是他们经常涉足之地。1983年李贻权又组建了以杖头木偶表演为主的香港温陵木偶剧团和香港香江皮影团。

香港飞鹏木偶艺术剧团

香港飞鹏木偶艺术剧团的团长杨清意,生于1949年,福建晋江金井公社埔宝村人,13岁考入泉州木偶剧院演员训练班,经过3年多的专职训练,掌握了多种角色行当的表演技艺。1974年杨清意从泉州移居香港后,即参加东方提线木偶剧团。20世纪70年代末,杨清意自己成立了飞鹏木偶艺术剧团,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不仅免收学费,甚至提供车马费。上演的剧目大部分是传统戏,如《水漫金山》《火云洞》《元宵观灯》《百草山收妖》《红孩儿》等,经常在香港、南洋及台湾一带演出。1986年中秋,杨清意带团到福建,参加首届中国泉州国际木偶节。他们带来了向湖南皮影艺术家谭德贵、李贵香等学习的皮影戏。当他谈起香港木偶界的境况时说:“在香港几乎没有专门从事木偶艺术的,都是业余的,所以成员的流动性很大,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了木偶表演质量的提高。我们取“飞鹏”的意思,就是要与内地同行携手合作,为祖国木偶艺术的奋翼腾飞而努力进取!

20世纪80年代香港还有香港华山传统木偶粤剧团、香港永康年广东提线木偶班等。目前,香港木偶艺术的状况已引起香港一些文化人的注意,他们撰写专文研究,在香港博物美术馆举办“中国木偶展览”,市政局则主办一些艺术节,邀请各国木偶剧团来演出,如在1988年7月23日至8月7日主办的“国际综艺合家欢”艺术节上,除香港飞鹏木偶艺术团演出外,还有加拿大的脸庞木偶剧团、比利时的小人国木偶剧团、美国的巨无霸木偶歌剧团应邀来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