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台湾木偶戏:源自大陆的移植艺术

台湾木偶戏:源自大陆的移植艺术

【摘要】:台湾的木偶戏,考其源流,是从大陆移植过去的。傀儡班即演提线木偶戏,又称嘉礼戏、家里戏、加里戏、大笼。掌中班即演布袋木偶戏,又称小笼。台湾的布袋木偶戏主要来自福建泉州、漳州和广东的潮州一带,这与历史、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台湾彰化鹿港的布袋木偶(清代)台湾的风俗习惯与大陆相似,每逢迎神赛会、婚丧喜庆,逢年度节,都喜求演戏来热闹一番。

台湾木偶戏,考其源流,是从大陆移植过去的。

据连雅堂(又名连横)撰写的《台湾通史》卷二十三《风俗志》载:“台湾之剧又有傀儡班、掌中班。削木为人,以手演之。事多稗史,与说书同。”傀儡班即演提线木偶戏,又称嘉礼戏、家里戏、加里戏、大笼。掌中班即演布袋木偶戏,又称小笼。演的内容大多为民间传说、神话故事等。台湾的布袋木偶戏主要来自福建泉州、漳州和广东的潮州一带,这与历史、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末和宋末,汉族两度受异族的压迫,实行民族大迁移,由中原各省向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各地移住,成为浙赣闽粤边区一带著名的客家族。南下的中原民族,在闽粤一带找到了临时的地盘之后,由于生活环境的艰苦,不少人抛弃家室,远出台湾谋生。这样,自然就把一些民间传统习俗和传统戏剧包括木偶带入了台湾。

台湾布袋戏的流行发展可分几个时期:

南管时期:台湾最早的布袋戏就是南管布袋戏。关于它的产生,在民间一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明代嘉靖年间,秀才梁炳麟几次考试都不中。一天他和朋友一起到九鲤仙公庙去占卜。恍惚之中,仙公拉着他的手,在掌心里写了五个字:“功名在掌中。”梁炳麟认为这是一考必中的意思,于是又欣然赴考。等到发榜,仍是名落孙山。他怅然若失,感到无颜见乡亲,竟流落他乡街头,当了说书艺人。但是,一个秀才在大街上抛头露面说大书,面子上终究下不来,于是他就采用“隔帘表古”的方式,让观众只听其声,不见其人。后来有一位操纵木偶的师傅在帘外听他说书,觉得他的语言很生动,就建议他手托木偶,边说边做表演,并传授他木偶的表演技艺。这样表达故事内容更形象更传神,成了“有表演的说书”,人们可以一边看布袋木偶的表演,一边听故事。这种新的表演形式,使梁炳麟声名大振,被称为“戏状元”。他这才明白当年仙公所写“功名在掌中”的意思,原来是预言他将来是演布袋木偶的“戏状元”。

由于最早的布袋木偶创始于文人之手,所以它的演技、道白、唱词自然不同凡响,恪守固有的戏剧传统。其乐调以古雅的南乐为主,所用乐器有嗳仔(一种小唢呐)、二弦、品箫(笛子)、钹、扁鼓、锣、铜钟等。木偶雕刻也很别致,分生、旦、净、末,脸谱有忠奸善恶之别。演出时,通常由两名能唱也能道白的艺人操纵木偶,加上四名乐师,在后台拉弦吹笛,敲鼓打钟,热闹非凡。南管布袋戏的爱好者大都是举人、秀才等读书人。同时,由于它的道白、唱词带有浓厚的闽南乡音,所以被闽南人称为“家乡戏”,盛行于艋胛、鹿港、台南三个地方,因为这三个地方多是闽南人聚居之处。如台南市,是台湾南部一大都会,二百余年前,即为全岛政治文化工商业之发源地,明万历年间,福建省漳州、泉州的人民,就到台南居住。

南管布袋戏擅演文戏,木偶师多出生于泉州,道白有浓厚的“下南腔”,所唱皆为南词,唱法声腔与昆曲极近,行腔吐字则更为柔和,尤善插科取诨,诙谐百出。演技精湛者,指头上所搬弄之木偶,宛然如生,老年人尤喜爱。

台湾彰化鹿港的布袋木偶(清代)

台湾的风俗习惯与大陆相似,每逢迎神赛会、婚丧喜庆,逢年度节,都喜求演戏来热闹一番。于是各乡里众人筹资,或者富家独资,请戏班演出。或者因违反公约,屈理一方遭罚出戏资,请戏班演出。这种演出的地点,一般都在街衢和寺庙前的广场上临时搭台或搭棚,少则一台,多则数台,甚至几十台,每台共演午、晚两场,供民众自由观赏。更有趣的是这种演出往往是“对台戏”,又称“拼戏”。在台湾有一句俗语叫作“胡须泉与猫婆拼命”,就是从胡须泉与猫婆两位布袋戏艺人竞技故事而来的。胡须泉和猫婆都在艋胛,是南管时期布袋戏有名的艺人。猫婆是位读书人,他的演技比胡须泉虽略逊一筹,但在文词方面独擅胜场。胡须泉不但演技优异,就是声音也高人一等,口才也首屈一指,妙语如珠,随口而出。他的棚台在日伪时代被日本人收购去,大概现在还藏在台北博物馆。另外还有一位名手,叫洪福,俗称洪阿福,或福师。他住在大稻埕(现延平区),是位读书人,有点学问。在日伪时代,身上仍穿粗布长衫,以示不忘本。在大稻埕的南管布袋戏,只有这位福师一个戏班,名叫“亦解颐”。

北管时期:北管布袋戏脱胎于南管布袋戏,大约产生于辛亥革命期间。由于南管布袋戏过于文雅,较难为一般人所接受,因此,北管布袋戏就应运而生。北管布袋戏发端于台湾大稻埕,而后遍及新庄以至台湾全省各地。它采用漳州调,乐器有达仔吹、南胡、双吹等。其演技不甚考究,说白杂乱而鄙俗,上演的剧目类型也比较少,通常演通俗打斗戏,将狮虎兽类搬来搬去,大家看多了,将它讽为“虎咬狮”,后来又加入“跳窗仔”,即飞檐走壁之人。在日本人统治台湾时,汉文遭禁止,读书人逐渐减少,南管布袋戏逐渐衰弱,而北管布袋戏由于注重娱乐性,较受一般观众欢迎,一时成为“热门戏”,足迹遍布城乡。

北管布袋戏分为两派,一属乱弹系统,一属平剧系统,唯其道白均用台湾地区土音。平剧系统之北管布袋戏盛行于台湾地区北部,乱弹系统则盛行于中央南部。台中、高雄一带,则派系复杂,以云林县为中心,原是南管天下,后来又分为三派:由泉人所授者称为“白字”,由漳人所授者称为“乱弹”,由潮人所授者称为“潮调”。唱念互异,而各有其地盘:“乱弹”盛行于斗六,西螺、斗南、虎尾、古坑等地;“白字”则盛行于台西、褒忠、东势、四湖;“潮调”则盛行于水林、上湖地方。

北管布袋戏

日本人占领时期:日本人自1894年起,直到1945年,整整占领了台湾51年。他们在台湾极力推行所谓“皇民化运动”,废宗祀而拜天照女神,穿和服履屐等,否则予以严厉处罚。日本帝国主义对我国传统文化大肆摧毁,致使台湾布袋戏也在劫难逃,日本帝国主义知道布袋戏是台湾的乡土艺术,并且已深入民间,为民众所喜爱,就企图把布袋戏作为推行“皇民化运动”的一种宣传工具。1924年他们硬把布袋戏改为日本木偶戏。当时成立的有新国风人形剧团、小西园人形团等。由于它的道白是以闽南话掺杂日语音乐西洋音乐的唱片代替,结果不伦不类。1940年,总督府为推行“皇民化运动”,设立“台湾演剧协会”,禁演台湾地区各种固有戏剧,却认为布袋戏有高度艺术价值,委任黄得时负责改良,将“国姓爷合战”古装戏改编,穿日式服装,改用日语做对白及解释,添设立体布景,以增加观者之现实感,又采用西乐,尽废中乐,准许布袋戏演出者继续营业。但这样不伦不类的品种遭到台湾人民的抵制,最终还是被淘汰而销声匿迹。

下江时期:主要指台湾光复初期,即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以后。由于这个时期的布袋戏主要来自南部乡下,所以称之为“下江布袋戏”。在北部的南部人都非常喜欢他们的家乡戏。这种戏只重娱乐性,演幕表戏,唱腔混杂,忽歌仔戏,忽流行曲,忽唱北管,声腔不一,比起当初布袋戏所特有的艺术价值,实在相差太远了。

台湾的提线木偶较少见,平时也很少做娱乐性的演出,大多只是在寺庙、新居落成,或有人枉死、溺毙等时,才请戏班演出。而现在,拜天公、谢神、婚嫁、谢土、敬土等也请戏班来。由于人们迷信,演提线木偶戏能酬神镇煞,消灾赐福。因而,它在敬神信仰上,娱乐性的成分较高。由于演提线木偶戏的场合,在台湾都用在敬神祭煞方面,因此在开演之前,有道“排仙”的宗教仪式。据说,提线木偶身上都有神灵附着,需要烧化金纸钱请神,驱走戏台地头上的地神。然后乐师敲锣鸣鼓助阵,开乱弹请“相公爷”田都元帅出场,并作法念“路里令”咒语,费时约几十分钟才完毕。

台湾木偶戏

在台湾还盛传有身孕的妇女不宜观看提线木偶戏演出,否则生出来的婴儿会得软骨病,如同提线木偶的身材。此外,有人认为取用操纵提线木偶的线,扎在孩子的手、颈上,具有避邪、帮助孩子顺利成长的作用。

台湾的提线木偶全身有1尺7寸至2尺。一个完整的提线木偶戏团,都备有36个身子,72个头部,含有“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之意,也就是说,包含了天地宇宙间所有精灵

21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是台湾布袋戏的鼎盛时期,主要流行于台湾的嘉义等北部地区,多出现在各乡镇庙宇的迎神赛会或其他的庙会中。乡村中的民众,尤其是闽南祖籍的老人们,都是布袋戏的忠实观众。50年代以来,随着台湾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变迁,欧风美雨渐入台湾,所谓“现代文明”的流行音乐、歌舞电影电视猛烈地冲击着台湾原已留存不多的传统文化,使得具有传统民族特色的京剧、布袋戏、歌仔戏都渐趋衰微。尤其是传统布袋戏,更被人们遗忘在社会的一隅。原有的300多个布袋戏班,在所谓“现代艺术”的冲击下,多数不得不停演转行,或者流落于乡野村间,被人们称为“野台戏”,只能靠一些老布袋戏迷捧场,经营十分惨淡。

台湾布袋戏

到了20世纪60年代,歌仔戏等地方剧种相继被移植于电视屏幕,随之,布袋戏也开始跻身于荧光屏,从而形成了目前台湾布袋木偶戏的两派,一派为革新派,又称改良布袋戏;另一派为传统派,又称古典布袋戏。革新派的代表人物是云林县的黄海岱及其子黄俊雄,真五洲布袋戏剧团的掌门人;传统派的代表人物是小西园布袋戏团的掌门人许王和亦宛然掌中剧团的李天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