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广东木偶戏:元代起源,多样种类,流行兴梅地区

广东木偶戏:元代起源,多样种类,流行兴梅地区

【摘要】: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由中原传入,种类丰富,有杖头木偶、铁枝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流行于广东各地。到明清时期,粤西杖头木偶和广东提线木偶已十分兴盛。大型杖头木偶广东提线木偶戏主要流行于兴梅、潮汕地区,潮语地区又叫柴头戏,据说是明朝初年由闽南传入广东潮州,而后在兴宁、梅州及东江一带流行。兴梅及东江一带的提线木偶造型精致,高度为65至75厘米,其中五华县的木偶形体较大,高度为109厘米。

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由中原传入,种类丰富,有杖头木偶、铁枝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流行于广东各地。到明清时期,粤西杖头木偶和广东提线木偶已十分兴盛。

宋元时期,粤西陆续有福建移民进入,至今一些地方仍有福建村、漳州街、闽浙会馆的遗存,木偶戏艺术也随之传播至这些地方。从现存的《吴川县志》《石城县志》《化州县志》等古籍中,可以看到当时粤西杖头木偶戏早期活动的社会背景和演出习俗。

粤西杖头木偶戏的发展,可以分为单人杖头木偶班、中型杖头木偶班和大型杖头木偶班三个阶段。

单人杖头木偶班于明末清初已经盛行,俗称鬼仔戏、扁担戏。单人杖头木偶班为一人挑一担,鸣锣,前囊后笼,表演前以扁担支起前囊,上有木雕小台楼阁,下垂蓝布,人、笼皆在其中。笼内做偶人鸣锣衔哨,连耍带唱。单人杖头木偶戏是从闽南传入的指头木偶戏(布袋木偶戏)演变发展而成的,其武打演技手法与闽南指头木偶戏的演技手法大同小异,演出《大闹天宫》,甚至在情节和演技各方面都基本一致。

杖头木偶戏

单人杖头木偶戏演出轻巧简便,“一根扁担挑走一台戏”,戏箱平时装放傀头杂物,演出时便是艺人置座施技的戏台;挑戏箱的扁担平时是运输工具,演出时成了支撑戏篷的梁柱。单人杖头木偶艺人更是一专多能的表演大师,他们集唱做念打于一身,既唱男腔又唱女声,还能模仿狗吠马嘶;一双手既要不停地敲锣打鼓渲染气氛,又要持续地摆弄傀头做出行、坐、跳、打各种动作,还得腾出手来给傀头更换衣冠。这些聪明的艺人为了解决一人在同一场面操纵众多人物所产生的矛盾,便把木偶装上身竹、手竹插在演区边沿的木架上,需用某个木偶便能迅即取出表演。这种把指头木偶改装成小杖头木偶的做法,鲜明地体现了粤西单人杖头木偶戏同闽南指头木偶戏的区别,也是前者从后者演变的明显标志,这是粤西杖头木偶戏发展的最初阶段。

单人杖头木偶班主要活动于社会最基层,甚至在人家庭院之内也能演出,流布于粤西的吴川、电门、茂名、高州、廉江、化州一带,班子数以百计。其杖头木偶的高度约为30公分,一般每班有20到30个;为了便于表演武打,每班还保留几个指头木偶。它的唱腔叫木偶腔,与当地土调山歌相近,基本调子只有一个,唱腔根据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而在拖腔加以变化,讲究吐字,只有简单的击乐伴奏。使用的语言有黎话(海南话)、客语(客家话)和白话(广州话)三种。唱念采用说书加唱的形式,唱词多为七字句。演出剧目多是取材杨家将、岳家军和三国、水浒等演义小说中的故事,也有民间传说的《梁山伯与祝英台》《陈世美不认妻》等。一般没有固定的戏文曲本,只靠艺人口授意传。近年有些单人木偶班进行改革,表演现代题材和儿童题材剧目取得可喜的收获。

中型杖头木偶班活跃于清代中叶,戏班人数已由1人发展到3至9人,木偶大小不一,有些还夹杂一些小杖头木偶表演,活动地区以粤西的吴川、电白、茂名、高州、廉江一带为最盛。它也像单人杖头木偶班一样,艺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农闲节日才组班从艺。中型木偶班使用的木偶一般高度为50至60厘米,演出时没有舞台,用四张八仙桌合并排放便能演出。表演者唱念类似单人班,打击乐已有一人专事负责,多半没有弦乐伴奏,间或有些用一两件乐器做简单伴奏。但是廉江一带的白戏木偶则比较讲究,乐手约占成员的五分之三,用胡琴、月琴、笛子“三件头”伴奏,其唱腔音乐悠扬动听,曲白生动风趣,使用白话(广州话)演唱,戏班通常有传统曲本和表演排场艺术。高州一带的木偶腔以当地的山歌为基础而发展形成,分为茂南、茂北、茂西几路。话地区唱歌,曲调听来悲切:雷话地区唱的是不同于雷歌和琼剧的曲调,秀美动听,唱时运用帮腔。演出剧目与单人班大体相同,亦无固定剧本,艺人依据故事情节随机“爆肚”便可演出,所以又叫“说戏”。

杖头木偶表演

清朝中叶粤西杖头木偶戏发展到成熟阶段,这时出现了15人至二三十人不等的大型杖头木偶班,随之产生了专业制作木偶的民间艺人,在剧目、音乐唱腔、操纵技艺和服装道具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提高。出名的木偶班有升平乐、钧天乐、胜凤仪等,著名的木偶戏艺人有郑寿山、李春田、李梅初、李洪等,著名的木偶制作艺人有叶绍青、叶文芳等。

大型杖头木偶班的演出范围,由粤西地区扩展到四邑、中山、东莞、宝安以及香港、澳门等地。中华民国成立后,这些戏班逐渐改唱白话粤剧,其活动地区更扩展到两广的白话地区。大型杖头木偶班又称大鬼头、大光灯(演出用大光灯照明),起初唱白均用舞台官话,所唱“正字”,实即古老粤剧的唱腔,朴实浑厚,刚健有力;随着粤剧白话化,这些戏班也逐渐改唱白话粤剧,唱腔、伴奏音乐多向粤剧借鉴吸收而有所发展。舞台装置也有所改进,大多把台前正中的竹帘改为绣幕。传统剧目估计有近千个,早期剧目与粤剧的江湖十八本、大排场十八本等相似,还有许多从演义、小说改编的剧目。这时的木偶雕刻大有进步,造型美观,脸谱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创造了活的眼、口、鼻、颈、牙以及能流泪、流血的木偶结构。尤其是“白鼻仔”(丑角)的造型最独特,有多种形状,不但眼珠能转动,眼皮还能张合,表情十分逼真。木偶的操纵也有许多绝技,如《三气周瑜》的周瑜木偶会吐血,《黄姑破肚》的黄姑木偶打斗时能砍断对方头颅,《三上吊》(又名《吊辫偷盗》)的小偷木偶把辫子吊在绳子上,打上活结,艺人掌握好这根绳子,便能做出观音坐莲、打架、翻筋斗等许多真人无法表演的动作。

大型杖头木偶

广东提线木偶戏主要流行于兴梅、潮汕地区,潮语地区又叫柴头戏,据说是明朝初年由闽南传入广东潮州,而后在兴宁、梅州及东江一带流行。以唱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对白一般用客家话。兴盛时半农半艺的提线木偶班不可胜数。1930年后,五华县的提线木偶班便远涉重洋,到达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有客家籍华裔居住的地区演出。

兴梅及东江一带的提线木偶造型精致,高度为65至75厘米,其中五华县的木偶形体较大,高度为109厘米。艺人操纵木偶的线一般是10条左右,多的达到20多条。操纵技巧除了发挥头、腰、手、腿等部位的灵活性外,还很注意运用手腕及手掌的关节去表演各种比较复杂的动作。诸如握笔、拔剑、跑马、射箭、梳头、斟酒、纺纱、甩发等,表演均有独到之处。一些剧目的杂耍表演更是生动逼真,《智取大名府》中“化子进城”一场,只见一个木偶耍着上下翻飞的葫芦上场,另一个木偶捏着一条大蛇的尾巴从竹竿上滑下来,可是大蛇把他从地面拉上竹竿顶,十分精彩。主要演出剧目有《智取大名府》《二进宫》《李逵闹寨》《秦香莲》《穆桂英》《水漫金山》《大闹天宫》等。新中国成立之前社会动荡,饥荒连年,提线木偶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才得以复苏发展。

五华提线木偶戏于明朝初年由福建传入,流行至今已有600多年。五华提线木偶戏的表演艺术独特传神,达到“能人之所能,能人之所不能”的艺术效果。因表演所需的演员少、舞台小、道具少,加上其表演的剧目是传本戏和杂耍戏,木偶戏经常活跃在乡村、民间节庆、庙会等场所,为百姓增添乐趣,广受百姓欢迎。演出以汉调为主,间唱客家山歌,对白用客家方言。演奏乐器有头弦、二胡、胡弦、扬琴等十多种。开场、落幕、喜庆、舞蹈均用锣鼓乐。剧团设有木偶制作作坊,制作程序分头像、身躯、手、脚制作和木偶提线安装。头像制作分生、旦、丑、公、婆、净等几个脸谱。木偶的头部、身躯、手脚安装有15个关节,一般有14到20根操作线,其造型精巧,形体高大,高度约为90厘米。木偶脸谱与剧本人物性格比较吻合,木偶塑造生动逼真,提线技巧灵活。提线操纵除了发挥头、腰、手、腿等部位的灵活性外,还注意运用手腕及手掌的关节去操纵各种复杂的动作,甚至两人同时操纵一个木偶的高难度动作,同样操纵自如。其表演奇特传神,上天、入地、下海、降龙、伏虎、斗妖驱魔、奇术变幻等表演,给人以无限想象的空间。握笔、拔剑、跑马、射箭、梳头、斟酒、纺纱、甩发、驾车、吹笛、拉弦、摇扇、踢球等表演充满灵动奇特之感,杂耍表演更是精彩。正因为这些特技和绝技,五华提线木偶戏艺术魅力无穷,历久弥新,体现出强大的艺术生命力。

五华提线木偶戏表演

五华提线木偶戏主要通过师徒教传和培训班性质的社会传承以及家族传承的方式代代相传,至今最长时间的已经历十代传承。因在街头巷角、山坡田埂、门坪、广场均可演出,乡村圩镇每逢传统节日、民间喜庆、神诞、庙会必请木偶戏班登堂演出,从而使木偶戏班与日俱增。明清时期,木偶戏班已达兴盛,至20世纪初,五华全县拥有20多个木偶戏班,足迹遍及五华各镇各村和揭阳、陆丰、丰顺、海丰、紫金、潮州、汕头、东江等相邻地区。20世纪30年代后,五华提线木偶戏班更远涉重洋,到达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等海外客家人聚居地演出,深受海外客家乡亲赞誉。五华因此获得“木偶之乡”之美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