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江苏泰兴素有“苏北木偶之乡”的称誉,其杖头木偶大约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40年)前从安徽传入,至今已有180多年的历史。民国时期,泰兴木偶戏鼎盛,大小戏班子活跃于市井和乡村。1959年,众多的木偶戏班子合并成三个木偶剧团,演出范围遍及大江南北。他们曾在上海大世界游乐场连续演出长达数月之久,盛况空前。1971年,调整合并后的泰兴木偶剧团还在苏州为西哈努克亲王访华做了专场演出。
泰兴木偶戏
泰兴杖头木偶又被称为“托偶”或者“托戏”,俗称“三根棒”或是“三根棍”,是用三根木棒操纵。其中一根支撑木偶头部,称为主棒或面棒,耳、眼、鼻、嘴均能闭合张开,眼珠转动,头颈上下左右扭转;另外两根棒操纵木偶人的双手,又称“手挑子”。表演时,表演者两手能运用自如、灵活准确地把握手中的各种道具,被称为手挑子或手扦子。泰兴杖头木偶全长有1米左右,比一般同类木偶大,平底没有腿,如果需要表演腿部动作,另制作双腿由演员配合操纵,称之为“配腿”或“配脚”。
泰兴杖头木偶在历史上有“神像”和“人像”两大流派,在造型和表演方面各有特长。“神像”方头大耳,粗犷传神;“人像”细腻逼真,近似真人。
木偶戏班多数是由家族成员组成实行家传世袭的班主制。有时也雇佣一些木偶艺人,这些成员大多数是半农半艺,农忙时种地,农闲时唱戏。
木偶戏班多是在农家婚庆喜事、传统节日、迎神赛会而应招前往助兴。演出的场地不受限制,在场院、宅院、草坪上都可以演出。
一般在春节、元宵节等传统节日时人们请来戏班热闹一下。家中有大事,如生子、进宅、祝寿、孩子考取大学等,还有为病人痊愈或是为其他事酬神还愿的,也会请来戏班祝贺。另外,丧事出殡也有请戏班子的,以酬谢宾客。这些演出市场非常狭窄,并且又没有专业的市场策划和代理人员,导致市场逐渐萎缩。
1973年,泰兴木偶剧团更名为扬州木偶剧团。行政区划调整后,客观上造成了大量的泰兴木偶戏人才的流失,对泰兴的木偶戏来说无疑是损失惨重。其后,活跃在泰兴当地的多是乡村业余剧团,戏班子的专业化和规模化都不能和扬州木偶剧团相提并论了。这是泰兴木偶由盛到衰的一个转折点。
泰兴木偶戏的戏路宽广,用的是京腔,为文场和武场,人间天上,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历史典故,凡此种种,只要剧情需要均可入戏。现泰兴木偶戏传承人张玉宝一辈子演了很多的戏,从《刘备东吴招亲》到《双龙会》以及《陈世美不认前妻》等宣传传统美德的戏,很受当地老人的欢迎。
江苏扬州地区的木偶起源较早,唐代韦绚的《刘宾客嘉话录》中有过相关记录,说明扬州在盛唐时期就已有在市井中演出的木偶戏。到了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扬州的木偶戏十分盛行,包括提线木偶、布袋木偶和杖头木偶等,其中杖头木偶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
扬州木偶戏在木偶造型上十分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讲究细腻传神,刚柔兼备。运用写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努力做到神似高于形似。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不脸谱化,把雕塑艺术和表演艺术紧密结合起来。除了沿袭传统的特技外,还创造了新的技巧,制造出动态中的飞禽走兽、天上“神仙”的生动形象。
提线木偶戏表演
扬州木偶戏注重对传统剧目的继承,其中有《追鱼》《宝莲灯》《摸花轿》《定军山》《走麦城》《金钱豹》《白蛇传》《流沙河》《高老庄》《龙凤呈祥》《南阳关》《徐策跑城》;改编的古装剧目有《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火焰山》《猪八戒出世》;现代剧目有《马兰花》《智取威虎山》《消息树》等。他们创作演出的木偶戏《琼花仙子》《嫦娥奔月》《三打白骨精》等剧目受到国家嘉奖。
扬州市木偶剧团是国内大型木偶艺术表演团体,注重传统艺术的继承和发展,注重剧中人物内心思想的表现,赋予木偶以生命,并注意从兄弟剧种中吸取精粹,移京剧中的“身眼手步法”于木偶上,采用地方戏的曲牌和优秀民歌的曲调,别具一格。代表剧目《嫦娥奔月》,人物形象生动,表演栩栩如生,注重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如表现嫦娥与后羿的离别场面,使人看后回肠荡气,不禁热泪盈眶。扬州市木偶剧团1983年曾东渡日本34个城市巡回演出52场,盛况空前。1986年参加了首届中国艺术节主会场的演出;1989年同日本影法师剧团联合创作排演了木偶戏《三国志》;1990年4月再次赴日本在92个城市演出8个月;1991年5月第三次东渡日本做为期数月的巡回表演。
“小木偶走向世界大舞台”,扬州市木偶剧团多次出访日、美、澳、俄、法、意、荷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在重大的国际艺术节、文化节的演出活动中亦获殊荣,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高邮市卸甲镇布袋木偶戏,又称“扁担戏”。卸甲木偶戏始于民国初期,当时卸甲花阳有个名叫孟朝信的人拜师学成后回乡演出。他天天划着小船,巡演水乡各地,到一个地方后就上岸挑着戏担子,到场地开阔、人口集中的寺庙门口表演。孟朝信的生意日渐兴隆,又带动更多的乡邻表演布袋木偶戏。最兴旺的时期是1931至1953年,在这20多年的时间里,有孟、吴等6姓24户木偶戏之家。这24户还成立了名叫“老郎神会”的演艺行会,每年农历九月初六都要聚集到一起,供奉“老郎神”,烧香祭祖,叩头祈祷,交流技艺。新中国成立后稍有名分的庄户人家,每逢祭祀敬神、婚丧寿辰,都要请木偶艺人演木偶戏。
卸甲木偶戏当代传承人吴锦田的木偶戏是家传,他从小跟父亲学艺,非常喜欢木偶戏。不怕吃苦、头脑灵活的他,不到两年时间就能独当一面自己演出了。吴锦田曾演过《猪八戒招亲》《杨宗宝招亲》《辕门斩子》《穆桂英挂帅》《武松杀嫂》《水漫金山》等十多个剧目。
卸甲布袋木偶艺人在传承中也注重创新。新中国成立前,他们不但演古装戏,还演过《小二黑结婚》《新四军打鬼子》等现代小剧目,鼓舞民众抗日斗志。1955年木偶艺人孟桂福在上海演出时,被当时位于合肥路上的上海第四人民医院邀请合作演出《不信迷信信医生》的现代自编小剧目,主要宣传青少年得了“痧麻痘症”,信鬼神误病情、看医生得健康的事,深受上海市民欢迎。
卸甲木偶戏当代传承人吴锦田
兴化提线木偶是从山东传入兴化的,曾经盛行一时。演出的剧目有传统戏《西游记》《封神榜》《三国志》《水浒》中的片段;民间小戏《小放牛》《王小二过年》等;现代剧目有《两兄弟》《少年英雄刘文学》《黄海前哨》等。由于“文革”,提线木偶剧团都被解散,因此提线木偶从此销声匿迹了。
有关木偶的文章
晋时被陈于殿庭的拂舞,即出自江左,旧称吴舞,属于江苏歌舞。《子夜歌》为吴地女子子夜所作。以上诸曲,开始时只有歌词或谣谚,之后被谱上曲调,以管弦金石乐器演奏。六朝时,南京歌乐之普及,虽仆婢也极擅此道。建康晋中书令王珉与嫂婢有情,乃嫂捶挞婢女,婢女精于歌乐,遂作《团扇歌》,晋以后在江东流传。元嘉末,陶继之为秣陵令,捕杀一班抢劫者,其中一人竟为大乐伎。......
2023-07-31
汉代苏北的丝织物交易已成常俗。三国吴国丹阳太守李衡于武陵龙阳汜洲上作宅,种甘千株,甘树长成后,“岁得绢数千匹,家道殷足”。据正史所载,江苏是中国棉花最早传入的地区之一。但不论荅布是不是白叠布(棉布),至少对于三国时的广陵亭侯孟康来说,白叠(棉花)是常见之物。在建康的梁武帝萧衍已确切地使用棉花布。......
2023-07-31
李斗《扬州画舫录》在描述扬州布袋木偶戏时,说这种艺术形式用一根木头支撑,将布围起来,人在其中进行表演。木偶剧团布袋木偶戏的戏棚,不论其形制繁简、装饰精粗,都是通过站立或者坐着的演员,将木偶捧在胸前或举在上面表演,因此均要有遮挡表演者的装置。布袋木偶戏的戏棚,同样随着时代有所改进。由于演员的增多、演出空间的增大,布袋木偶戏也从演员坐着操纵木偶,改成演员站立托举木偶表演。......
2023-08-16
广东木偶戏大约在元代由中原传入,种类丰富,有杖头木偶、铁枝木偶、提线木偶、布袋木偶等,流行于广东各地。到明清时期,粤西杖头木偶和广东提线木偶已十分兴盛。大型杖头木偶广东提线木偶戏主要流行于兴梅、潮汕地区,潮语地区又叫柴头戏,据说是明朝初年由闽南传入广东潮州,而后在兴宁、梅州及东江一带流行。兴梅及东江一带的提线木偶造型精致,高度为65至75厘米,其中五华县的木偶形体较大,高度为109厘米。......
2023-08-16
当心春季患麻疹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早春季节为主要发病时期。也因此,成年人患麻疹更容易被误诊。但是专家提醒,目前很多患儿家长及成年患者对麻疹存在诸多认识误区,麻疹患者急于降温退烧并不科学。患麻疹应做到早诊断、早治疗,这十分关键。......
2023-12-05
陈高华、徐吉军主编:《中国风俗通史》,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版。冯贤亮:《太湖平原的环境刻画与城乡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郭正忠主编:《中国盐业史》(古代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黄丽生:《淮河流域的水利事业:从公共工程看民初社会变迁之个案研究》,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研究所1986年版。江苏省教育实业联合会:《江苏省农业调查录》,华通印书馆1924年版。......
2023-07-31
对于维尼的教育,我进行的就比较早,在她还没有出生的时候,我就对她进行了一定的教育,因为我不希望维尼身上的某种天赋消失,如果那样的话,我就不是个称职的母亲。由此可见,早教对于孩子的将来影响是很大的。而维尼的这些表现正是在幼年时期进行审美方面早教的结果,她引导着维尼在以后的生活中始终怀着追求美好事物的积极心态。......
2024-05-29
附录二铁花胡公家传诰授通议大夫、赏戴花翎、江苏候补知府、前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州、铁花胡公家传。公讳传,字守三,一字铁花,号钝夫。公蒿目时艰,谓中国患在西北,而发端必始东北。而吴亦厚遇公,专摺特保,有“有体、有用,实足为国家干济之才,不仅备牧令之选”等语。又置梆堂室以受词,手批口判,案决破的,治称最。既服阕,适吴公为河督,檄赴郑工。诸所为,世或以此称公,然于公抑未已。......
2024-09-20
相关推荐